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现实问题与发展
2020-11-16海日
海日
摘要: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是实现地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西北地区的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下,地方政府应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作用,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因素,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牧区公共文化服务。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结合式发展,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要向贫困落后地区开展文化资源与政策。内蒙古牧区是相对发展落后的地区,加强和完善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内蒙古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状态
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带动基层公共服务活力。对于牧区地理特殊、自然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加强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是对于牧区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蒙古牧区文化事业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这是得力于自治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费平均增长率逐年增加,人均文化事业费逐年递增,牧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得到显著的改善。2014年,自治区农村牧区开展“十个全覆盖”工程,三年内按批对全区的文化室分配了活动设备。在有的地区建设农村牧区小舞台和小广场,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内相应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乡镇综合站、农村数字化工程、基层两馆建设等建设。有了自治区政府的财力支持,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全面的建设。随着居民社会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城乡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加强牧区公共文化职能单位服务能力,实行多项文化惠民工程,牧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逐步满足,这反映了牧区经济水平的提高。牧区政府要重视公共服务的扶贫开发,重视文化民生,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文化设施和设备建设的投入力度;自治区政府主导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例如春节元宵节文体活动和固阳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以及热气球节活动。自治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接收文化信息。
二、内蒙古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日常运行经费匮乏
牧区经济发展落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严重阻碍着地区文化事业建设,自治区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却难以满足日常开支,牧区内大多数文化单位经费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公共文化功能难以得到显著的发挥。有的地区公共图书馆缺乏购书费,全年都没有购置新书;文化站业务经费缺乏,每馆的业务费不到20万元,人均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不足,每年仅仅开展一次春节元宵活动;乌兰牧骑演出道具、灯光、服装等陈旧;举办一些大型晚会还要从其他单位借用;因资金问题无法聘请专业导演策划新节目。造成这些原因有:一是主要經济来源于政府的支持,扶持途径单一;二是当地政府财力有限,虽加大投入但扔难维持日常支出。
(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
牧区内公益性文化单位面积不足、文化设备短缺。其中62个旗县级图书馆不足1500米,55个文化馆不足1500米,未达到国家二三级文化馆的最低面积要求,并且有的文化馆还要借用其他场所使用,全区仅有1253个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图书馆缺少新书入库和电子设备短缺,文化馆缺少文艺设备,博物馆设备设施落后,馆内内容单一,基本文化活动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全区影剧院仅有8个,并且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建设专业映出的影剧院,演出场地限制文艺演出活动。当前,在文艺院团改制背景下,现有办公和排练面积严重不足,牧区骑牧事业难以得到高速的发展,而在牧区内的贫困县情况更是如此,大部分地区的文化站处于无办公地点、无活动场所、无基本文化设施的三无状态。政府临时筹资举办大多数文化站活动,但是缺乏稳定性。尽管国家加大资金投入,但是较多文化设施多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多数贫困地区都处于偏僻山区或牧区,导致大量农牧民人口迁移,以至于牧区经济得不到高速的发展,建好的公共文化场馆因此也受到冷落。
(三)文化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内蒙古牧区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贫困地区和农牧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自治区重点市区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留给县级政府和牧区政府的经费就更少了。因此城乡间的文化建设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的偏远牧区老百姓要想借书必须到上百里的县图书馆,即便来到图书馆,也不能确定借到所借的图书。由于政府的财力投入倾斜,贫困落后地区一直享受不到资源和政策,城市人口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财政的支持,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而贫困地区一直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还有贫困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在牧区的工作效率不高,与城市的成效有着巨大的差距。
(四)牧区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不同
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较低,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仍处于薄弱环节。一些县经济发展与公共文化建设不平衡,地区之间公共文化差距不断变大,各县依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发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提供者是政府,并且还没寻找到另外投资方,单一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收入阻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使得贫困县难以维持公共文化日常开支。尽管在自治区统一规划和支持下,各县统一兴建乡镇和村文化活动室,但各县之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从而造成公共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异。
(五)公共文化专业队伍服务水平偏低
农村牧区乡镇、文化室的人员工资薪酬偏低,队伍不稳定,人员较少和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站结构不合理、老化严重、缺乏专职人员。同时,缺乏对文化人员有效的培训,因缺少培训资金,难以提供专业培训。导致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强,文化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式滞后,难以适应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大多数文化站都是由乡镇干部兼职,一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面临编制、经费等问题,同时基层服务人员遭遇编制和薪资难题,以至于影响正常工作和服务水平。
三、促进牧区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路径
(一)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的规定,完善牧区贫困县公共文化投入体制,解决图书馆、文化馆经费问题。不断扩大牧区公共文化投入覆盖范围,完善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同时,提高文化建设标准,加大对牧区内相对落后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加快乡镇文化站的扩建和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改建工程,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建设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还要装备上对应的计算机信息传输设备、技术服务装备、电影显示装备以及图书、期刊、球类、等文体设备,努力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牧区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
(二)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积极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民宿、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提供方式和效果,逐渐开展各类文化工程。提高基层公共文化基礎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结合内蒙古牧区的人文地理环境情况,开展创新型教学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贫困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利用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快捷的服务,深入贫困地区,让牧区偏远地区的群众能够上网,能够接触各类数字文化资源。推进牧区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差距问题。开展牧区政策宣传,文艺展出、图书展览、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的流动文化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生产和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调动群众的参与度,群众可以通过民主筹资,建设农家书屋、民间剧院、电影播放队、文化大礼堂等,建设适应自己特色的文化村,积极开展健康的群体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群众公共服务意识,发展适应当地的现代化文化项目,完善文化生态环境[ ]。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均衡发展城乡文化发展,将文化政策、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向牧区和城镇社区等基层倾斜。同时建立多种供给途径,加强财政投入,加强宣传招商力度,面向社会吸引资本引进公共文化错误领域。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还要发动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赞助、全民参与、城市带乡、城乡互帮互助的格局。加强政府与民间和企业合作,提高企业与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和文化内容以及形式。提高公共群众的参与度,一起建设牧区社会新环境,平衡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又丰富群众需求。公共文化多元供给主体有利于发挥公共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
(四)公共文化段统筹牧区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当前牧区县级公共文化发存在的巨大差异问题,上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牧区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强招商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群众的公共文化水平。为了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水平差距,应该优化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必须公开透明,达到公平公正的标准。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该以人为本,以当地特色为重点,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资源,树立地区文化形象。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当地产业,建设新时代的牧区环境,为牧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制度,招收高素质人才,重视基层文化骨干,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持,提升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