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卡壳现象的特征与纠正
2020-11-16何进东
何进东
摘 要:卡壳现象是各个阶段各门教学科目中都会出现的一种课堂现象,主要源于教学课堂上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如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问题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和纠正卡壳现象,从而保障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卡壳现象的特征与纠正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卡壳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各种各样的创新教学手段出现在了各个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课堂上,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时候也会造成课堂教学卡壳现象[1]。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面对教学卡壳现象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冷场,也不是忽略而过,而是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引导手段来帮助学生度过卡壳,从而良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进而为今后的良好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卡壳现象的特征
1.教师表意不明,给学生造成语意错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提问意向不明而导致学生无法良好地理解教师的语意,进而出现思想绕弯、答非所问的卡壳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加法”知识时,其在给出了相关课件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如此表意不明的提问就导致课堂变成了看图说话的形式,学生不断发言,但是经过很久之后教师还在问: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如此,教师这种表意不明的提问方式也就造成了教学课堂的卡壳现象。
2.教师语态失和,给学生造成畏惧抵触心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会因为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自身的预期答案而出现焦急甚至是不满的语气,责怪学生这个答案怎么回事。如此,教师失和的语态就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畏惧甚至是抵触学习,从而造成教学卡壳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点时,其引导学生计算12+15和12+5两个式子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经过教师引导后学生都正确计算出了这两个式子的结果,却并不知道二者的不同,然后在一连串的答非所问下该教师脸色阴沉了下来,说道:怎么回事,这么简单都看不出来吗?如此,教师的失和语态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和畏惧心理,从而出现冷场和卡壳的教学现象。
3.习题设计偏难,学生无所适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设置习题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但是有的教师却没有良好地考虑到学生解题能力而出现习题设计偏难,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乘法的意义”的相关知识点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习题:15+15+22+22=?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加法直接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学生知道更为简单的计算方法呢?而没有一个学生是以15×2+22×2=74这样的方式来计算的[2]。如此,偏难的习题设计会导致学生的无所适从,从而出现教学卡壳的现象。
4.教学工具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很多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会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就需要利用相关的工具,但是相关工具若选择不够谨慎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教学卡壳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的知识点时,本想使用一張集体照来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提出:为这张照片镶边框需要多少长度的材料。但是在该照片展示出来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照片的内容上,并不断地回忆和发表观点。如此,教学工具的选择也就造成了教学卡壳现象的出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卡壳现象的纠正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避免和改善卡壳现象的出现,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一是在其发生之前先进行良好的预防,二是在其发生之后进行良好的纠正,如此,教师才能够有效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良好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
(1)重点环节多案应变
备课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防止课堂上的卡壳现象出现,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进行全面的设想和思考,尤其对于重点环节和重点知识的教授,教师需要设计多套教学方案,从而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的教学过程中,关于21-3这个式子的计算,学生只会一种算法就是用21减去3个1。这个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关于这个问题,教师采用的第一套教学方案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是由于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认为已经没有了其他的算法,所以教室里一片安静并没有讨论的氛围和必要。如此当遇到这一教学卡壳现象时,教师可以马上启动第二套教学方案,组织学生摆小棒,如此学生能够通过摆小棒活动找出第二种计算方法,即21-1=20,20-2=18。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备课时预先设定好的,但是如果实际的教学过程没有按照相关环节内容走就有可能出现教学卡壳现象,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设计多种教学方案,进而让自己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2)提出的问题需要依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需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兴趣不同来进行差异性的提问教学,从而鼓励和引导所有学生都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4]。所以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需要思考给学困生、中等生以及优等生分别提什么问题,并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质量。
如针对上文中产生教学卡壳现象的习题15+15+22+22=?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为15+15=?22+22=?和15+22+22=?三个式子,分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教师只有充分面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才不会在课堂上导致卡壳现象的出现,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良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2.灵活变通,多维度处理卡壳
(1)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即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互动。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良好的沟通,从而通过灵活变通以和谐的师生交流来有效处理教学卡壳问题。如此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学合作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加减法二”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习题:公交车上原本有15个人,到了一站台下去了3个人,同时没有人上来,那么这个时候公交车上有几个人?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列出式子并计算。就算学生不会教师也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引导其列出式子并计算。有效而不卡壳的数学课堂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兴趣。
(2)多維变通,拓展深度
在新教学改革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位置,而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角色作用,通过多维变通以及深度拓展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课堂卡壳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行为进行培养,充分鼓励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等等[5]。如此学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数学本质,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从而不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并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卡壳现象有很多种原因和特征,如教师的表意不明、教师的语气问题和教学工具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了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以及灵活变通的教学手段实施来有效预防和处理课堂上的卡壳现象,在保障教学课堂顺畅高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敏.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15(18):82.
[2]杨德招.小学数学教学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20):161.
[3]俞秉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卡壳”的解决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6,22(4):20-21.
[4]林建红.防止学生数学思考卡壳的有效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3):95-96.
[5]刘顺平.让数学课不再“卡壳”[J].江苏教育,2016,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