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文化氛围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020-11-16朱红霞
朱红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意思是说,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这句话表明了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环境氛围的影响。因此,各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创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创设
学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内进行的。学校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指校舍建筑、场地设施、室内布置以及校园绿化、净化、美化。而所有这些,都需要经过师生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打造。需要把散乱的、没有生命力的、物质的这些环境要素整合、联系、改造、设计成为有生机活力的、启迪思想的“人化的物质”,使其服务于师生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学校环境应该成为有文化内涵、人文主题、充满勃勃生机的具有生命特质的育人磁场,让人一进校园就感受到有区别于其他场所的独特性。优美的校园环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文化环境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对师生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优良的传统和风气,对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创设一种能启迪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热情的教育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觉自发热爱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自然美,充满人文性的彩绘布置的装饰美,老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勤学善思、追求上进的氛围,都会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他们的心灵,丰富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良好习惯就会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逐渐养成。
校园环境具有潜在、多元的教育性。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多元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绿洲,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二、课堂文化氛围创设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阵地。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长。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教学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魅力展示、课堂氛围的艺术性建构和设计方面,就需要匠心独运,使课堂发挥出它应有的高效的主阵地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如果具备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的专业魅力,和蔼可亲、善于沟通的个人风采,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课堂氛围,感染着学生的情绪,碰撞着学生的思维,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所有学生必然会全神贯注地充当好课堂的“主角”,其教育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课堂氛围应该成为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而要营造好课堂氛围,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精心保护和培养儿童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把学生当作有自尊、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待。在课堂上尊重他们,呵护他们的创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师生和谐、宽松、平等的相处中,引领学生求得新知、获得能力、习得方法、养成习惯。例如,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方式展示、分享预习结果。展台投影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多媒体播放相关音频、视频;上讲台朗读自己的相关创作;分角色朗读自己预习的文本内容……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分享、互评互补的欲望,搭建了展示、交流、探究的平台,学生怎么不会在课前积极全面地、系统地预习?如此这般,长期坚持,学生课前预习和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自然会逐渐养成。
三、班级文化氛围创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可见,班级良好的氛围所孕育的教育效果。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谐共处,共同创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乐园。
班级文化建设要以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努力营造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环境。(1)班级净化。积极组织学生系统全面地打扫、整理班级内务,通过“民主集中”的原则,由学生自行制定相应“班级卫生公约”,以保证“班级净化”目标的长期性。(2)班级美化。提出“让每一个墙面都能说话”和“以生为本、开拓创新、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积极动员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布置、美化教室,并提倡班级之间互相学习,相互比较。
突出班级精神建设,提升班級文化品位。班级精神文化又被称为“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是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集体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班级精神建设中既要服从学校长远规划发展的总目标,又要注重不同个性品质引导、发挥与发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在班级精神建设上,班主任要发扬民主自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班主任的带班理念、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通过征集、评选、评议的形式,自制班旗、班徽,自创班训、班歌、班号,自拟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学习公约、文明公约等)。以班旗、班徽、班训为统揽,以班歌、班号为体现,以班级公约为保证,形成特色各异的班级精神,为班级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导向,充实班级文化内涵,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四、家庭环境文化创设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种温馨平和、宽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这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精神、情感、成长、习惯的影响是弥久深远、举足轻重的,这种生活氛围比所有早教训练、思想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而家庭氛围的营造就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亲人之间的互相关注、关心,父母亲高尚、积极、丰富的精神追求和对家庭关系中情感的投入,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家庭环境细致入微的、有创意的布置,这些都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元素。
让孩子融入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在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形成健全、乐观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例如,家长积极和孩子进行学习、生活方面的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懂得礼貌待人,自己守时守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家长既要有爱的示范和引导,又要舍得放手,创造让孩子自我成长、动手实践、感恩付出的机会,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刘灿娟,刘彦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青年共筑中国梦[J].科技视界,2014(24).
注:本文为平凉市201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实践研究》(立项号:[2019]PLG31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