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女性的宣言”

2020-11-16赵宇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舞蹈编创

赵宇

【摘 要】舞剧《雷和雨》是一部叙事性的现代舞舞剧,编导王玫运用自身独特的编导风格、丰富的舞蹈语汇将《雷雨》这一“旧故事”讲出“新”意味。从女性的心理视角出发,对所面对的现实以及生活状况进行探索,充满了真情实感以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王玫;舞蹈风格;舞蹈编创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46-02

舞剧《雷和雨》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叙事性现代舞舞剧,由著名舞蹈编导王玫根据中国戏剧家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以现代舞的形式改编而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98级现代舞专业全体学生进行表演。舞剧作品讲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家大院的深墙里蘩漪、周萍、四凤、周冲、周朴园、鲁侍萍这六个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一、王玫舞蹈风格形成的原因

《雷和雨》这部舞剧与其说是对原著《雷雨》的改编,不如说是编导王玫自身对原著的解读以及呈现,是一个“从《雷雨》中走出来的故事”。舞剧采用叙事性的手法,但却最大限度地避开了舞蹈“拙于叙事”这一短处,浓缩一定程度的故事情节,将其所蕴含的情感高度凝练地表达出来,却又不会使人“似懂非懂”,观之清晰、引人入胜。归根结底,是有赖于王玫独具风格的编导手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舞”这一舞蹈流派于欧洲兴起,“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束缚,以合乎自然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实生活”。[1]20世纪时,这一“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风刮入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学校舞蹈班,如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以及优秀的演出团体,如广东实验现代舞团。这其中培育出了多名现如今在现代舞领域中起到领头羊作用的人物,编导王玫,就包含其中。

王玫,是现今中国现代舞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虽是如此,但在最初,她并非是以现代舞进入舞蹈界的。1970年至1980年,王玫于西安市歌舞剧团担任演员,其主要演出剧目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芭蕾舞,是王玫舞蹈生涯的开始。1980年她放弃演艺事业,选择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师从许淑英开始学习民间舞。之后在北舞教授民间舞蹈课程期间,她编创出《我的家乡沂蒙山》、《大兰花小兰花》等作品,这一时期,王枚开始在舞蹈编导界中崭露头角。真正大放异彩,是1987年赴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学习,学成返回北舞担任专业编导之后。“在芭蕾——民间舞——现代舞多舞种间的辗转成长,多种舞种的学习积累,促成了王玫舞蹈编创中丰富的舞蹈素材”[2],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观其作品,会发现她就像是经验老到的猎人,不屑于花里胡哨的修饰,每次出手直指要害。她的舞蹈作品毫无编创的痕迹,一气呵成,一顺到底,一击必中,表现出自身对现代社会的深思,对生命、对死亡、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思。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思,来思考现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现状。她像是一位智者,通过舞蹈来思考、来表达自身的困惑、纠结以及立场。秉持着这样的思想,她带领学生编创出《流行歌曲浮世绘》、《天鹅湖记》、《洛神赋》等著名舞剧作品,以及《也许是要飞翔》、《红扇》等优秀舞蹈作品。

二、作品编创特点

(一)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一般包括舞蹈画面的移动和舞蹈路线的变化。”[3]在舞蹈编创中,编导们使用的最为频繁的是线性调度和圆形调度。线性调度“分为单纯的线性调度和复合型的线性调度。单纯的线性调度又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形式;复合型的线性调度分为平行和不平行的两种形式。”[4]圆形调度,顾名思义,是在规则或不规则的圆或半圆上进行调度。而且“舞蹈调度作为舞蹈的‘结构骨架往往成为显示动作语义的‘语境,它与舞蹈动作语汇的不可剥离性使之也被视为‘舞蹈语言本身。”[5]由此可见,舞蹈当中的舞台调度同样具有表达功能。这一点在王玫的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调度一向是王玫舞蹈作品中的一大经典,舞剧《雷和雨》也不例外。以第一幕“窒息”为例,自蘩漪摔碗打破窒息、沉闷、山雨欲来的气氛后,六人之间舞蹈的调度主要為圆形调度与复合型的线性调度。从最开始线性调度的沉默对峙,到流畅的圆形流动,未“讲”一字,却将主要人物蘩漪、周萍、四凤、周冲、周朴园、鲁侍萍这六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交代得极为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一组动作的两次重复,完成圆形流动的两次循环,节奏一遍快过一遍,逐渐营造出“步步紧逼”、“紧迫压抑”的环境氛围。

圆形调度是第一幕的主要调度形式。六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从“圆”开始,到“圆”结束。圆满、和谐的“圆”,在这里反而变成了永远都冲不出去的天堑,彰显着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无法调解,透露出一股“至死方休”的窒息感。逆时针方向的调度,隐喻着时间的回溯,彼此之间的打破再重组,以及相结合之后的双人舞蹈动作或是舞蹈造型,凝练出彼此之间的关系。两次重复,具有递增加强的效果,凸显出人物之间的矛盾。王玫并未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而是使用抽象性的抒情动作以及舞台调度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其高度凝练进彼此之间的一来一往中。

(二)舞蹈中的对话

众所周知,舞蹈是使用身体动作来“说话”的。但在舞剧《雷和雨》中,编导王玫除身体语言外,还大胆地让演员在舞台上真正的开口说话,运用了话剧这一跨界形式,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当代舞蹈剧场的特征。不管是人物自我介绍、周萍对四凤的告白,还是鲁侍萍“蛊惑”蘩漪的大段话语的运用,都不啻为是大胆的,却又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对白加上身体的律动,使人觉得相得益彰,引人思考。以第四幕“破灭”中鲁侍萍对蘩漪说的话为例,原著中的鲁侍萍是隐忍的、沉默的,是被压迫着的对象。但在舞剧《雷和雨》中,她却能大胆地说出“一个女人只有忍痛保全自己告别的姿势才能获得最终的美丽”,以“胜利者”的姿态来“蛊惑”蘩漪选择用死亡留住自己在男人心中最好的模样。这是一种人物形象的颠覆,是编导王玫借用鲁侍萍这一角色,反思现当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略的隐形歧视。同时,也是“为了自我表达动用呈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资源”[6]的表现。

(三)人物视角的选择

舞剧《雷和雨》一反原著《雷雨》的故事发展视角,选择重塑“蘩漪”这一角色,并从她的视角出发,贯穿舞剧情节发展。蘩漪作为接受过教育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聪明、美丽、向往自由、勇于追求爱情,却也因为“勇敢”而导致遍体鳞伤、几近疯魔。不管是与周朴园“有名无实”的婚姻,还是跟周萍的背德厮守,都十足的压抑,跟鲁侍萍、四凤一样,都成为了落后婚姻的牺牲品。但也就是这无尽的压抑,同样带给她“复仇”的勇气,爆发出“雷雨”一般的性格,反抗周朴园、揭露周萍的欺骗与不负责任,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圆满”的家庭秩序,推动着这个封闭家庭的溃败。

从“蘩漪”这一角色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雷雨》这一故事,会发现舞剧《雷和雨》从头到尾都充斥着“蘩漪式”的疯狂。死寂的“周家”,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扭曲,但这种扭曲,却恰恰将封建式家庭光鲜外表背后的“吃人”行为以更为激烈的方式真实地凸显了出来。另外两位女性角色“鲁侍萍”与“四凤”在舞剧中的刻画也都细致入微,反观三位男性角色的戏份,相对而言较少。一弱一强,更加凸显出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变革时期,女性所遭受的压迫、荼毒,进而引导观众对女性生存现状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三、结语

“女性的思考”,这一主题在王玫的作品中出现得极为频繁,不论是舞剧《洛神赋》中的角色“甄宓”,还是舞蹈作品《也许是要飞翔》当中的角色,都透露出编导对新时代女性处境的敏锐感知,编导从自身出发,以“女性”的视角对角色进行解构或是塑造。这一点在舞剧《雷和雨》中,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戏剧《雷雨》是一部著名的悲劇,王玫尽管改编,却也并未改变其“悲”的情感基调,反而巧妙地运用舞蹈的身体语言、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地爆发了出来,“窒息”、“压抑”扑面而来,将人湮没其中,使得绝望的“悲”更加令人感同身受,引人入胜。舞剧《雷和雨》传达出编导对现代女性生存现状的深度思考,可堪称为一部“女性的宣言”。

参考文献:

[1]徐尔充,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7).

[2]苗小龙.现代性视角下的生命观照——解析王玫舞蹈创作观[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4).

[3]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资料,1998.

[4]饶莉娜.试论舞蹈舞台的线性调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

[5][6]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戴冰莹.现代舞剧<雷和雨>的叙事性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6).

[8]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6).

[9]付印明.文慧当代舞蹈剧场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8).

[10]汤旭梅.舞剧<雷和雨>对<雷雨>的解构与创生[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9).

猜你喜欢

舞蹈编创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嘴”和“肢体”间的碰撞
舞蹈编创中主题动作的形成及运用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