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脱钩”大学之后,走向何方?
2020-11-16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暂缓“独立”了。日前,作为“母体”的绍兴文理学院官方表态:按规定程序听取各方意见后决策,再向上报请“转设”。
“转设”一词,指独立院校成规模后会脱离母体学校,真正独立。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属于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独立学院,也就是常说的“三本”。转设意味与举办校解除原有办学协议,与母体高校脱钩,或者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或者转设为公办本科院校。
前不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浙大寧波理工学院,就转设成为了公办本科院校;而诸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则成功转设为武汉学院,成为一所非营利性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些独立学院之所以能成功转设,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其办学水平过硬。而像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这般,在转设过程中遇到阻力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主要还是在校师生担心权益受损。
2008年,教育部发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在5年内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十多年过去了,全国300多所本科院校,仅有六七十所完成转设工作。但转设仍是独立学院的必然之路。独立院校创办的初衷在于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资源不足问题,解决扩招与政府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进入大众化阶段只是一步之遥,独立学院的社会基础和法理基础都不复当年,不得不走向转设,以明确办学属性和产权关系,进行公平竞争。
转设之后如何走?
研究表明,转设成功的独立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一点的办学资源和办学基础,过往的办学过程中并不是对母体学校的简单照搬或者纯粹附庸。
面对激烈的办学竞争,最关键的莫过于找准自身定位,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走应用型大学之路,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应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
(摘自澎湃新闻网 本文作者: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