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神秘的阴阳家
2020-11-16
“阴阳家”这个词乍一听感觉很熟悉。生活中有许多人号称自己精通阴阳五行,他们总是表现得特别神秘。那么在古代中国,是不是真有一个行当叫阴阳家?阴阳五行真有那么神秘吗?
在《史记》的“论六家要旨”中,阴阳家被列为六家之首,可见阴阳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阴阳和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阴阳归阴阳,五行归五行。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这两种观念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由于这一派的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以汉代在总结先秦学术源流时便将其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按照 《汉书·艺文志》的记述,阴阳家擅长星象历法之类的知识。《艺文志》中说阴阳家的缺点是“舍人事而任鬼神”,这与儒家“尽人事而远鬼神”刚好相反。显然,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依赖于不可知的力量是人之常情。因此,阴阳家很受诸侯的欢迎。阴阳家邹衍周游列国,梁惠王一听邹衍要来,激动不已,亲自到郊外迎接;燕昭王更把邹衍视为老师,要老师上座,简直像小粉丝遇到了大明星。据很多书籍记载,邹衍出游的时候,各国诸侯要见他,都要采取预约的方式,而邹衍还不见得能排出时间来。
阴阳家为何如此被统治者需要呢?因为他们所擅长的都是当时非常热门的专业。他们擅长的领域主要有3个:第一,与天有关的方术,如天文历算、占星望气、式法选择、龟卜筮占、风角五音。他们以古人对天象的知识为基础,推测宇宙变化并衍生出种种避凶趋吉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告诉统治者如何躲避灾祸,如何选择好日子。第二,与地有关的方术,如形法,主要是考虑如何建宅子和修墓。第三,与人有关的方术,包括占梦、招魂、厌劾、服食、房中、导引等。在钻研这些问题的时候,阴阳和五行概念被确立起来,成为中国人解释宇宙的基本理论。
确切地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结构,只是有一批人据此发展出一套宇宙与人事相关的“五德终始说”,因而被许多人追捧。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类人被列入阴阳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邹衍。据现有的史料,邹衍的主要理论是“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所谓“大九州说”,就是认为天下由独立的9个州构成,而每个独立的州又分为9州,中国只是天下的1/81,叫作赤县神州。这当然不是像哥伦布那样基于环球航行的地理发现,而是推理和幻想的结果。
所谓“五德终始说”,就是用阴阳五行的运营来推演人世治乱的变化规律,这对处于危机时期的诸侯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被后世认为是一种历史朝代新旧更替的方法。而阴阳家的知识更被秦始皇等人用来寻找长生之术,寻找与神仙鬼怪对话的渠道。《吕氏春秋》中有一段颇能反映阴阳家思想的记录,秦以前王朝更替的历史,被描述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和土胜水这样的五德终始的连环。对应到具体的朝代便是尚土德的黄帝被尚木德的夏朝取代,尚金德的商朝又取代了尚木德的夏朝,而取代商朝的周朝则是尚火德。由此可以推论,接下来便是尚水德的朝代,并进入下一个循环。
规律出现以后,人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寻找征兆,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但是,具体到现实中,就会产生困难。比如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很多人考虑秦朝是否算是顺应水德,因为秦朝国祚很短,只有十几年,所以汉朝建立后,人们认为汉朝才是顺应了水德,取代周朝成为一个新的王朝。
按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分析,阴阳家发展“五德终始说”背后的动机仍然是希望通过兴亡的经验总结,使统治者有所忌惮。尚德似乎是阴阳家的目标,因此也有人将阴阳家的学说归入儒家,只有重视德行,才能顺应五德终始的规律而顺利取得统治地位。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阴阳家是古代贵族,他们所提供的是一套历史哲学,后来政治崩坏,这些专家流落到民间,靠卖其技艺为生,成了方士。这其实还是“诸子出于王官”说法的具体化。
阴阳家的思想也体现在早期的中医作品中,比如在《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讲到要顺应四时之序的作品。这些作品其实就是告诫人们,要把自己的行为和自然界的气候以及早、中、晚的变化结合起来。比如《素问》中说:在阴阳的体系里,春季和夏季被认为是阳气上升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养阳;而秋季和冬季是阴气升腾的时候,所以要养阴。这是对事物规律的遵循,如果违背,则“伐其本,坏其真”,身体就会很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里所讲的“得道”,并不是得道升天的意思,而指的是如何躲避灾难,如何避免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家同时也是医学家。
阴阳家的有些思想看上去特别牵强,这体现了早期中国对宇宙探索的一种局限。但是到现在為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没有太多突破。比如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宇宙发展的规律,至今还停留在猜测的阶段。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阴阳家的勇气。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通史大师课1》 作者:许宏等 本文作者: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