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2020-11-16张玲燕肖颖杨晓

职教通讯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高职院校教师

张玲燕 肖颖 杨晓

摘要:职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职业经验将自我与社会要求逐渐融合,在职业中定位并承认其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作用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行为方式认同,但在社会支持和职业情感等方面认同度较低。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体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高职教师的胜任力、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状况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哲社“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15XXL03);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职业同一性的发展、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14WQNCX123);2017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优势重点学科研究项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同一性研究”(项目编号:2017CJZYZ-B2)

作者简介:张玲燕,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字词认知加工和职业教育;肖颖,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杨晓,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1-0071-07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1]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向内涵化发展。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本身的师德师风、专业水平、师范技能等方面的素养提升将变得日益重要。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心理归属和自我完善的原始动力,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内部驱动力。教师职业认同越高,越能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职业幸福与成就,从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发展状况,对促进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动态发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的概念内涵涉及职业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感知与态度,与普通教育类学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其独特性。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繁杂,其结构维度也因各学者关注的角度不同而众说纷纭。本部分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切入点,对其概念和结构进行解读,以期深入了解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一般性特征。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

部分学者从内在认同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职业兴趣、态度、能力等有稳固清晰的综合性感知,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对其有较强的认同感[2-3]。也有学者将内在与外在认同相结合,强调外在环境对其职业认同建构、解构与重构的影响。罗艺婷(2016)提出职业认同分成两个层面,即职业的个人认同层面以及职业的社会认同层面[4],其不仅表现在个体对所属职业的心理认同方面,更注重外界对该个体的心理评价,是具有不同经验的个体在职业世界中的定位。现今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主要存在三种方式:关注态度认同、关注社会认同及关注心理过程与状态。

1.关注态度认同的界定。该观点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作为个体对该职业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感知评价与态度倾向。魏淑华(2008)从教师职业以及教师内化的职业角色出发,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作为个体在职业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是一种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活动的综合体[5]。韩效辉(2011)将其定义为对职业的主动感知以及肯定性评价[6]。上述界定均指向教师的内在心理状态,体现为教师对职业的态度认同。

2.关注社会认同的界定。该观点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发挥主体积极性,自我与社会互动而建立认同的过程。教师在重视自我与反思的情况下与社会积极互动,对外在约定不断内化加工,最终建构出自身的职业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个性自我和社会自我相结合,是作为一个“人”的教师与作为一个“教师”的人的统一。卢乃桂(2009)指出,个体不仅从社会视角对于自身角色的约束来认识“我们是谁?”,同时还通过社会角色期望和自我角色确认这一过程反思性的剖析自我[7]。该观点认为,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界定不仅应该关注教师个人的态度与认同度,还应关注自我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从而达到自我认同与外界期望相一致的结果。

3.关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界定。该观点从教师心理过程和状态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体现,又表现为一种活动过程[5]。从状态来看,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水平,并能够从内心认定其价值与意义。从过程来看,则指教师在过往经历中承认自己,并不断发展自我职业角色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在状态方面更倾向于阐释作为教师个体,他们“现在是谁?”;而在过程方面则表现为个体通过不断的职业反思,逐步建构出“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教师不仅需要对自我进行认同和反思,也需要在职业环境的变动下做出合理调适,使自己符合职业要求和规范。因此,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包括教师对于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看法,更表现为一种活动状态,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再定义自身职业与认同,在动态发展中得到确认。本研究将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教师通过自我认识以及社会期望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承诺、修正以及接纳,并将教师职业融入自我概念的过程。

(二)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教师职业认同既包括个体表层与深层的态度体验,也包括环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魏淑华(2008)从内在角度分析其结构,提出职业认同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角色价值观、要求行为倾向、额外行为倾向和职业自尊感六因子[4]。张丽萍(2012)认为,职业认知维度仅涉及自我对于职业的看法与了解,仍处于职业的表层,而认同是有关于职业的自我卷入,并基于此提出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维结构:职业一物质我、职业一社会我和职业一精神我[8]。Cheung (2008)通过对香港在职教师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认同不仅涵盖教师个体对职业的感知,也包括外在世界对其职业的塑造,包括个人成长与发展、学生需求和学校事务三个维度[9]。由此可见,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既涵盖教师与职业有关的内在心理,也包括教师与外部不断互动的结果。高职教师在工作环境、教育对象以及社会要求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教师有所区别,故其职业认同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李红丹(2017)基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及职业性双重属性认为,社会外部因素如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和学校发展等对教师职业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建构出职业认知、职业行为、职业情感及社会互动四个维度[10]。李凯(2016)基于理论结构维度(群体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构建出高职教師职业认同的四维结构模型:职业角色认同、职业意志认同、职业行为认同及职业价值认同[11]。张振、王琪(2017)基于理论结构(职业行为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构建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维度结构模型:行为方式认同、自我角色认同、外在角色认同[12]。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主要包含自我认同和外在认同两个方面。职业自我认同方面涉及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其中,职业认知是指认识、知觉并了解自己的职业;职业情感指职业的积极或消极的主观心理体验;职业意志指教师对现阶段所从事职业的坚持度;职业价值观指教师对该职业的价值取向;职业行为则指高职教师依据自身兴趣以及外在需求所付出的行动。职业外在认同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外在社会支持因素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意志、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以及社会支持六个维度。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状态

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显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各维度中,高职教师对于自身技术技能等行为方式的认同较高,而对于社会支持、职业情感等维度的认同较低。路东伟( 2016)通过广东省12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调查得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较高(M=4.04,SD=0.67)①,在各维度中,职业价值观(M=4.25,SD=0.79)与职业行为倾向(M=4.18.SD=0.70)得分较高,而职业归属感(M=3.77,SD=0.82)与角色价值观(M=3.91,SD=0.81)得分较低[13]。李红丹(2017)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处在中等偏上层次(M=3.65.SD=0.57),各维度中职业行为得分最高(M=4.40.SD=0.69),而社会支持维度得分最低(M=2.75,SD=0.94)[10]。高振发(2018)通过调查同样得出结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居于中上等层次,其中职业行为认同度最高(M=4.47),角色价值观认同最低(M=4.35)[14]。张振(2019)对14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得分较高(M=3.65,SD=0.51),各维度中行为方式认同(M=3.94,SD=0.47)最高,外在角色认同(M=3.47,SD=0.74)最低[15]。

上述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处在中等及以上水平,这可能与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支持、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和教师自身不断进行内在调适相关。同时,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不断提升也和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数量扩张到内涵型质量提升要求的发展有关。

然而,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在各维度间发展不均衡。(1)高职教师在职业行为认同维度上水平较高。这主要源于社会对于教师的价值要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还希望其以自己的语言及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不断外化自身道德素养,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行为规范,并促进自身职业行为认同的生成。(2)高职教师在社会支持认同方面略显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及高职教师的支持力度,例如增加培训机会以促进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和建设水平,但由于不同教师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感受性不同,以及在支持资源的利用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高职教师自我领悟的社会支持存在偏差。自我领悟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对于客观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个体被尊重、支持以及理解的情绪感受和认同程度。从当前的实际来看,高职教育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视,如“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优化、教师基本结构不合理、教师资源分配有待完善等,以上问题均可能造成高职教师所领悟的社会支持认同不足。(3)高职教师职业情感认同淡漠。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教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因素,职业情感较高的教师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自身教学工作,并将自己归属于职业之中。高职教师职业情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与科研压力并存、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反馈、职称及晋升制度合理性、对薪资的满意度等。高职教师由于科研压力较大、学生对教师不尊重以及教师对于职称、晋升、薪资等满意度不够,导致教师在事业追求、幸福体验、责任意识等职业情感上的淡漠。

总体而言,高职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各维度中,职业行为方式认同较高,职业社会支持及职业情感等维度的认同较低。这说明由于受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高职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造成高职教师很难认同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加上薪资待遇和晋升机制问题,易产生边缘化体验,导致教师的社会支持认同及情感认同相对较弱。

三、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与社会互动下的动态平衡状态,其形成受到内外在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体内部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学历、年龄和教龄、婚姻状况等;個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格以及职业动机;外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改革政策和学校环境。

(一)人口统计学因素

1.性别。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女性教师职业认同高于男性教师[10][15],各维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支持认同中,女性教师的社会支持认同水平较男性教师高[10]。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较男性更适合在传统稳定的教师行业工作,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认同,而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承担更多来自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压力,从而对于社会支持认同较低。

2.学历。研究发现,具有不同学历的高职教师,其职业认同在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12]。也有研究结果表示,不同学历水平的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学历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6]、职业技能[6]以及职业情感[10]方面。具体而言,随着教师学历的增高,教师对于这三个维度的认同相继增加。大专及本科学历教师一般参加工作较早,从事的是技能操作类工作,其晋升以及薪资待遇等都受到学历的限制,而具有较低的职业认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具有相对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晋升以及薪资待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职业认同相较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而言相对较高。

3.教龄和年龄。研究结论得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随年龄和教龄的增长呈现波动态势,具体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职业院校教师教龄在4-15年会出现一段低谷时期[6],随后,教师职业认同平稳提升,也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得出低谷期为教学年限的8-11年[10]。年龄方面则表现为经过一段时间上升之后在30岁有下降趋势,直到40岁再次上升[16]。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内在心理状态以及外在环境影响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职业认同低谷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但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认同在年龄和教龄方面具有先提升后下降再稳固提升的波动态势。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期会出现一定的职业生涯倦怠状态,度过这一时期,教师经历了成功与挫折,职业认同逐渐发展,最终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4.婚姻状况。从已婚与未婚两种状况来看,已婚的高职教师职业认同高于未婚的教师[14]。然而,在职业归属感维度上,路东伟(2016)的研究结果显示,未婚高职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要高于已婚教师,离异或者丧偶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最低[13]。已婚的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较高,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分不开,面对家庭所带来的压力与负担,一份稳定的职业对高职教师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职业归属感来看,未婚教师不用担心家庭对其职业生涯的束缚,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在职业中提升自我,更愿意将职业放在第一位,相较于已婚教师,他们有更高的职业归属感。

(二)个体内部因素

1.人格。人格是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固而和谐的心理状态。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成五大因素:即外倾性、责任心、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在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和大五人格相互关系中,王丽(2018)发现,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外倾性和责任心呈现正相关(r=0.20,p<0.01; r=0.18,p<0.01; r=0.34,p<0.01),其中,责任心这一维度能较好地预测高职教师职业认同(F=7.82,p<0.001)[17]。这说明,个性外向、对人友善并且富有责任心的教师能够积极地从事自身工作,其职业认同相对较高。

2.职业动机。职业动机是指激发并支撑个体继续某一具体职业的目标动力,包含内部动力倾向与外部动力倾向。韩效辉( 2011)研究提出,职业动机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F=14.45,p<0.01),其中,选择职业动机为“很喜欢、发挥我的特长,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其职业认同程度高于“工作稳定、福利有保障且有寒暑假、专业对口”的教师[6]。解鹏( 2017)提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高职教师的职业行为认同程度高于以外部动机为主的教师(F=2.91,p<0.05),无明确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最低(F=3.67,p<0.05)[16]。这说明,以内部动机为主的教师能够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教学行为,其职业认同度也越高。以内部动机为主的教师会依据自身对于这一职业的喜爱以及兴趣来选择职业,而这种喜爱以及兴趣能够促进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进一步认同。

(三)外在环境因素

1.教学改革政策。随着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持续重新定义,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也将随之不断塑造、解构、重建。通过对香港23位教师进行叙事研究,Tang (2011)发现,在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应对这一压力的方法是保持、重建和革新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认同[18]。学者Lee( 2013)以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为对象,指出年长的教师对于新课改这一理念接受较慢,难以在外部政策的命令制约下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对自身职业表现无助,从而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建构与重组[19]。在面对这种两难处境之时,“刚性化”的教育政策难以维持高职教师的“本体性”安全,进一步影响教师的内在角色标准以及选择,导致教师遗失自我,职业认同随之面临危机。

2.学校环境。在学校环境影响中,学校的文化、制度等都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形成一定的影响。何霞( 2015)以公平理论为视角,指出薪酬满意度和程序公正都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6,p<0.01;r=0.44,p<0.01)[20]。其中,程序公正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力要明显优于薪酬满意度,即教师感知自己所处的制度环境的程序安排是否公平相较于薪酬更能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Trent(2012)对香港教师进行叙事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权威者的评价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香港新教师的职业认同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决定其离职与否[21]。可见,教师感知外在条件的改善,对其职业认同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水平是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口统计学因素框定了发展模式,外部环境因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体内部因素使这种模式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在内外环境综合作用下形成一定的职业认同,这对他们工作情景中的诸多因素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能够促进其胜任力水平、教学效能感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同时可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感,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专业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胜任力

高职教师胜任力是指能够将一般高职教师与绩效优秀的高职教师进行区分的个体内在特质,包括教师在职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态度、动机和行为等关键要素。在“双师型”教师建设背景下,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短板”,高职教师能否在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胜任自身职业,是高职教师高素质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显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胜任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22],教师职业认同越高,其成就表现越优异,越能够胜任自身职业。可见,良好的职业认同对高职教师胜任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教师各项能力水平。

(二)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

在社会以及学校的规范之下,高职教师的角色面临着多重挑战,教师各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生成。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能够协调各角色之间的关系,缓解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从而减少其职业倦怠的出现。在关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力研究中,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得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是减缓职业倦怠的重要心理原因‘231。路东伟(201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r=一0.47,p<0.01),其中职业认同能够解释职业倦怠的32.8%,说明职业认同对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应的负向预测作用[13]。基于此,教师应该对职业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态度,这样才能在高强度高压力状态下仍然积极面对自身职业,从而避免由职业倦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

高職教师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其教学能力和教学功能的主观性判断,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行为以及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等有显著影响。解鹏(2017)提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学效能感有正向预测力(β=0.52,p<0.001)[24],职业认同越高的教师对于自身课堂行为和教学越具有监控力,其教学效能感也越高。因此,对自身职业认同有积极感知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从事教学工作,并促进其教学效能感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认同有助于教师内在尊严的唤醒以及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职业认同促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反思和理解形成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从而构成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高振发(2018)在对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中指出,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其专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7,p<0.01),同时,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F=48.97,p<0.001)[13]。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认同所带来的优势。

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以自我同一性为理论基础,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依据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制度约束而界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以及社会支持六个维度。(2)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偏上,但在各维度中表现出一定的区别,职业行为认同得分较高,而职业情感以及社会支持认同得分较低。(3)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学历、年龄教龄、婚姻状况、人格、职业动机等内部因素以及教育改革政策、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4)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胜任力、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以及专业发展等有显著影响。

从研究整体上看,关于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有一些不足:(1)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研究的较少,加上选择的高职院校地区、类型跨度不够,高职教师的样本选择不具代表性,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值得商榷。(2)在现状探讨上,较多地关注了职业认同的内部影响因素而忽视了社会政策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3)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方法应用较少,使用实证的方法探讨其社会以及学校环境因素影响的不多。总而言之,只有对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与实践,才能为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多使用五点计分制量表,在五点计分制量表测验中,3分为中等水平,4分以上为偏上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http: //www.gov.cn/zhenge e/c 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l.htm.

[2]黄旭升,董桂玲.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情况研究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18):63-66.

[3]张玲燕.职业同一性状态问卷中文版大学生样本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463-466. 462.

[4]罗艺婷.浅谈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 (12):51-54.

[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韩效辉,戚冬伟.安徽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 (1):92-94.

[7]卢乃桂,王夫艳.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身份及其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09,31 (12):20-23.

[8]张丽萍,陈京军,刘艳辉.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 (3):104-107.

[9] CHEUNC H Y. Measur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HongKong In-service Teachers[J].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Education, 2008, 34 (3): 375-390.

[10]李红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1]李凯.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研究[J].继续教育,2016,30 (5):19-20.

[12]张振,王琪.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研究——基于宁波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7(10):36-41.

[13]路东伟.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14]高振发.高职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 (19):87-93.

[15]张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2):28-34.

[16]解鹏,李振陆,李健宁.江苏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措施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7 (33):33-37.

[17]王丽.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大五人格之间的实证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8,22 (1):59-62.

[18] rrANG S Y F.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alChange and Neo-liberal Pressures on Education in HongKong[J].TeacherDeve10pment,2011,15(3):363—380.

[19]LEE J C K,HUANG Y X H,LAW E H F.PmfessionalIdentities and Emotions of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Curriculun Refornl:A Chinese Perspective[J]Asia_Paci6cJoumal of TeacllerEducahon,2013,41(3):271—287.

[20]何霞.程序公正先于薪酬滿意——基于617名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J] 高教探索,2015(1):97—101.

[21]TRENT J.Becoming a Teacher:The Identity ConstmctionExperiences of Beginning Endish Language Teachers inHong Kong[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2.39(3):363—383.

[22]俞露,王鑫涛,赵剑宜文,等.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对胜任力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128—129.

[23]陆晓燕,刘要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9):23—26.

[24]解鹏,徐向明,李健宁.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9—332.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高职院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美育教师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