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色彩在中西建筑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2020-11-16王豫静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情感表现色彩

摘要:建筑的色彩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着和它们密切相关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艺术潮流,建筑的色彩总是附丽于建筑的各种可见形象,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适应于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要适应建筑的功能和环境,这些都是它存在的前提,成为建筑艺术独特的视觉表达元素。中国传统建筑从“实用理性”出发,将建筑的着眼点落于建筑空间、建筑体量和装饰的等级差别上;而西方古典建筑从“美观”出发,并着眼于建筑形式及形式美的探索。

关键词:色彩;建筑艺术;情感表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17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17

一、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前提,和每个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艺术的广阔体系与人类社会生态大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艺术是一种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总体布局、建筑室内外环境构造、建筑轮廓的平面组织规划和立面装饰造型,即建筑的空间、形体、色彩、装饰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形象。

而建筑艺术的色彩常常作为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手法,是追求建筑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特殊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从而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中国建筑色彩美学

在世界建筑发展历史中,中国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从单体建筑的基本构件组成如屋顶、斗拱、屋身、台基等到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如庭院式布局、非庭院式布局等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色彩作为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语言,在构成传统建筑艺术独特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政治伦理化的象征和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以大胆用色著称,且注重色彩间的相互组合。如《营造法式》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应用有这样的描述:“色调以蓝、绿、红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者减浅,用叠晕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所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用色既大胆,也细腻。如宫殿、寺观的墙垣,为浓郁色彩处常涂刷红浆、黄浆,呈大面积的红墙、黄墙;江南的民居、园林,当采用土墙、旧砖墙、碎砖墙时,或有意追求清淡色调时,常通过抹灰粉刷,做白粉墙。这种红墙、黄墙和洁白的粉墙,在各自的场合,都可以取得良好的色彩效果,符合不同的审美需求。

因而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在用色上,从建筑性质、建筑等级、建筑费用和审美需求出发,呈现出“浓妆”与“淡抹”的并存,即宗白华先生所言“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宫殿、坛庙,寺观等高体制的官式建筑属于用色上的“浓妆”型。白石台基,红墙红柱,黄瓦绿瓦,青绿色基调的彩画,在蓝天白云绿树映村下,整体色彩鲜明浓重。色彩构成上既注意上、中、下“三分”大面积色块的单纯对比,如典型的宫殿建筑中黄、红、白三色对比;也注意檐部、梁架、门窗等细部色块的丰富组合;既满足远看建筑时,整体色彩的鲜明对比,不至于让人眼花缭乱;又满足近观建筑时,细部色彩的精致细腻,不至于单调乏味。

同时,建筑色彩配置重视与光影冷暖的配合。作为被视景观时,迎光部位尽量采用暖调的黄色、红色和无彩的白色,更加醒目辉煌;作为居止景观时,处于阴影部位的檐下彩画,则尽量使用冷调的青色绿色,使之更为深邃服帖,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与调和。并且在彩画设色中,在垫板、望板等一些填充性构件施加小块的红色调,使之与额枋、斗栱、檩条、椽子等结构性构件的青绿色调进行区分,使得檐下部位结构构件清晰明确,也使得小块红色与红柱、红墙相互呼应,在建筑大面积的纯色对比下使建筑细部处理更丰富、细致。这类建筑特别追求色彩的富丽堂皇,擅长采用红绿相间、金朱交错等手法,并突出金色的点睛作用,青绿彩画的点金和门窗隔扇配饰的金色门的门钉等,增添了五彩缤纷,金碧辉煌的效果。

以北京故宫为例,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汉白玉台基,殿内金漆木柱与精致的藻井装饰,为红墙黄瓦,显得富丽雄浑;中和殿为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设鎏金宝顶;保和殿也是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所有的这些均显现出皇家富贵、庄严。

然而,民間建筑却形成了和官式建筑完全不同的色彩美学,属于用色上的“淡抹”型。这里既有物力财力的约制,也有等级的限定。唐制规定“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宋制规定“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黔漆梁柱窗牗,雕缕柱础”。

民间建筑普遍采用的是材料本色,青砖、灰瓦、土墙、乱石壁,都保持着乡土材料的原色调、原质地。即使是用于防护层的油漆、粉刷等人工色,也选择素谈的色调,木构件多原色,墙面粉刷多洁净的白色。如计成在《园冶》中介绍了白粉墙、磨砖墙、漏砖墙等都属于质朴的美,尤其是对白粉墙的色彩和工艺做了重点介绍,雪白的墙面配上青瓦,再加上清池碧柳,富于诗情画意。同样,在一个建筑群中,用白粉墙来衬托花木、山石、楼阁等景物,就如同在白纸上绘制山水画,意境幽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位于江苏苏州拙政园附近的苏州博物馆的中心庭院位置,也是采用了白粉墙这一元素,再加上墙面的叠山置石,绘制成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这些充分展示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典雅朴素的美,强调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创造出富于自然情趣和宁静意蕴的氛围。

民间建筑的这种质朴色调,对文人雅士也有很大的影响,崇尚高雅质朴自然成为了文人住宅、园林的基本格调。例如在文人园林中,无论是苏州拙政园、吴江退思园,还是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它们的建筑,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黑色的瓦,以及褐色的门窗和立柱,没有像官式建筑中的红墙黄瓦,也没有青绿色的彩画。园区内的植物,讲究四季常绿,最喜用青松翠竹连绵成片,水边植垂柳,水中种莲花,都是一种平淡质朴的美。所以,与宫殿和皇家园林以黄、红、绿为主要色调的装饰相反,灰、白和黑则是文人园林建筑装饰的主色调。在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和色都融和于其中。

显而易见,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之类官式建筑用色属于“浓妆”型,与民间建筑、文人园林用色的“淡抹”型,形成了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用色上的浓淡两极。大片青砖灰瓦基调的民间建筑,衬托出小片红墙红柱、黄瓦绿瓦的官式建筑,构成了封建时期城市建筑群体色彩的浓淡互补,使得色彩构图法则在建筑上取得了和谐统一。

三、西方建筑色彩美学

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既不同于中国官式建筑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也不同于民间建筑、文人园林以黑、白、灰色为主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追求各自的特色。

早在古埃及时期出现的吉萨金字塔群是用淡黄色石灰石砌成,外墙贴一层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板,从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可以体味到古埃及的自然环境风貌。两河流域时期,因当地多暴雨,为了保护土坯墙免受侵蚀,公元前四千纪,一些建筑物的重要部位,趁土坯还潮软的时候,嵌进约12cm左右的圆锥形陶钉,来增加砌体的强度。陶钉紧密相连如同镶嵌,之后在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组成图案。又因当地盛产石油,到公元前三千纪之后,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方便施工且防潮,逐渐代替陶钉。同时为了防护沥青免受烈日的暴晒,外贴各色石片和贝壳,构成斑斓的装饰图案。约在公元前三千纪,两河下游在生产砖的过程中发明了琉璃。它的防水性能好,色泽美丽,又无需在自然界采集,因此,逐渐成了这地区最重要的饰面材料,且形成了整套的做法。如大面积的底子是深蓝色的,浮雕是白色或者金黄色,轮廓分明,装饰性强。

古希腊时期,建筑由木构建筑向石砌建筑发展,且制陶业发达,在柱廊的额枋及其以上部分,采用陶片贴面,并将陶器中的彩绘引入建筑,运用鲜艳的色彩布满整个檐部,加强视觉冲击。如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白色大理石堆砌,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物是金的,瓦当、柱头和整个檐部及其中的雕刻都有浓重的色彩,多以红蓝为主,点缀金箔,肃穆而欢乐,成为卫城中最华丽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装饰,早期是大理石贴面,光素美丽,之后帝国势力不断强大,为了渲染帝国的强盛,如罗马万神庙的柱子,用深红色埃及花岗石,柱头、柱础等则全部使用希腊白色大理石,廊里的天花板、穹顶的装饰,均用铜制作而成,外边包金。连浴场的内部装饰,如典型的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和卡拉卡拉浴场,也装饰有大理石面板,镶嵌马赛克,奢华富丽。

中世纪的教堂建筑,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宣传宗教思想,在装饰色彩中多追求绚烂多彩。此时期出现了玻璃马赛克,多是用小块不规则形状的半透明彩色玻璃拼贴而成,为了画面和谐统一,会在拱顶和穹顶上铺一层底色。6世纪之前,底色大多是蓝的;6世纪之后,贵族们为了炫耀财富,会在重要建筑物的马赛克拼贴壁画中加饰金箔,辉煌明亮。如拜占庭时期的典型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装修色彩绚烂夺目,墙面和柱础多采用大理石贴面,有黑、白、红、绿多色;柱身多深绿色,少数为深红色;柱头则采用白色大理石贴面,并在其中镶嵌金箔;柱础、柱身、柱头交接处采用包金的铜箍进行分割,穹顶、拱顶以及地面均采用玻璃马赛克进行装饰。

到了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色彩鲜艳亮丽,好用大面积的红色、金色、蓝色等,对比强烈,富丽堂皇。洛可可时期的建筑,装饰色彩多用嫩绿、粉红、淡黄、猩红等娇艳的颜色,线脚大多用金色,顶棚上涂天蓝色,点缀白云,总体上追求色彩的柔媚、温软和丽,反映了贵族社会生活的腐朽没落。新古典时期,教堂建筑室内空间明亮、装饰节制,全是土黄色的石头构件,没有附加的色彩,单纯简约的柱式组合表现出严谨的逻辑性,层次脉络分明,此时期宗教的神秘感和献身性没有容身之地。一直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色彩总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

一個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和相应的形制、风格,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反映当时的经济形态、政治内涵、文化素养,属于主流建筑文化。主流建筑文化灵敏地反映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动,成了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他们在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在功能形制方面以及艺术处理手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而作为建筑艺术重要艺术语言的色彩,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可以看出不同色彩的运用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

[5]王辉.西方古典建筑美学“形”与“式”探寻——西方建筑美学形与意(一)[J].世界建筑,2011(09):100-103.

[6]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

作者简介:王豫静,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情感表现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