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特色差异化 加强实践应用性

2020-11-16张晓慧

新闻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媒介技术变迁,各高校新闻专业不断结合自身实际,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和一流专业,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始终保持自身特色,实现特色差异化竞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三江学院专业(职业)方向课程群建设项目“企业新闻与传播方向课程群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9020。

一、坚持特色发展实现错位竞争

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十二五”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一流专业。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省属的民办高校,学院地处江苏省南京市。在江苏省内,除了像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这样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硕博士点的985、211重点大学外,省内拥有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几十所,长三角地区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更是名校林立。

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因为十几年来始终坚持特色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实践,坚持应用型教学实践改革,这主要体现在基于社会需求和媒介发展调整培养目标;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

二、立足社会需求和媒介发展调整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既定培养目标的阐释和细化,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都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当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也导致了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趋同。而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直立足自身,紧跟时代发展、媒介变迁和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细化。

随着媒介演进和时代发展,互联网对传统媒介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大数据、算法推荐和云计算等基础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使新闻传媒业迎来巨变。新闻价值被解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关联性、实用性和兴趣度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考量,“定制新闻”、“个性化新闻”应运而生,社交媒体呈现圈层化、垂直化,信息传播呈现千人千面,媒体记者需要具备采、写、评、摄、录、编等多种技能。此时,为适应媒介发展需求,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以培养全媒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企业新闻与传播”为专业建设特色,主要培养能够在各类新闻媒体或非专业新闻机构从事采写、编辑、宣传报道、危机公关等新闻传播工作,以及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行政管理、文秘写作等社会服务工作。[1]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成为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三、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为专业培养方案指明方向,具体的培养目标需要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来支撑。针对最新的培养目标调整,为了适应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学院对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建立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体系

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学专业基于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教育理念,建立课内外紧密联系、校内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在新闻学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系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通各实务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开展新闻实务一体化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是指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各项活动,贴近新闻业和基层一线,依托“全媒体班”、“现代快报实训班”、“扬子石化实训班”和“奔流财经班”进行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加强与校内媒体平台、校外合作机构实习基地交流。综合实践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开展第二课堂、组织社团活动,为学生创新实践搭建有效平台。充分利用各实习基地进行专项或综合实习,学界与业界联手,拓宽实习领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过程的系统、全面、连续和深入,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更具特色

在培养模式方面,目前各个高校都是通識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三江讲堂”的讲座学习和“经典阅读书目”精读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宽、加深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新闻学专业所在院系开设“三江讲堂”(由学院教师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自身研究方向开设),每学期开设三至四次,每学年开设六至八次,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聆听三次这一系列的讲座,一学年至少累计六次,即可获得2学分。就“经典阅读”来说,新闻专业列出十五本左右的“经典阅读书目”,学生至少选择本专业书目中的八本以及其他专业书目中的四本进行阅读,并就所选择的每一本书做两三千字的读书笔记,由相关教师进行评阅,在前六个学期完成,可以获得6学分,在前四个学期内完成者,除了这6学分之外,还可获得“阅读积极分子”荣誉称号。通过从学校到学院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识教育的开展,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三)课程设置多样和学生自选结合

新闻专业学生的课程主要由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职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其中学科专业课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组成,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涉及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新闻学概论》《新媒体导论》《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等;专业课程主要是与本专业实务相关的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为必修课,本部分课程通过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音视频节目制作、互联网新媒体开发应用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

除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最能体现本次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是专业方向性(职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和选课。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一次性开设媒体融合、企业新闻传播、传媒创作、影视编剧、影视导演、影视制作、文学创作、师范教育八个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每个方向分别由四门课程群组成。这些课程不仅涉及媒体融合、企业新闻与传播、传媒创作等传统特色课程,随着视频传播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之一,视频的创作者已不再是摄像者这么单一,而是拥有创意、技术等能力的新闻人才,他们或擅长创意或擅长技术,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不能忽视这个群体。[2]因此,我们也设置了影视导演、影视编剧和影视创作等方向的课程;文学创作课程则是为了满足网络文学兴盛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创作、编辑、策划、营销等方向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中每年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人数的增加,师范教育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有意从事教育行业的需求。

这八个方向的课程为限选课,即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方向进行系统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单一专业方向的壁垒,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实习就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实现了学院内部的合理分流和优质资源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四、强化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各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撑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在人才引进上优势不明显,师资力量总体上比较薄弱。三江学院新闻学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十分重视师资引进和年轻老师培养。

聘请和返聘省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学院先后返聘、柔性引进、聘请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新闻学专业担任教科研主任、任职,目前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教科研主任和任职时间最长的教授均来自名校。

邀请军队院校自主择业人员。利用军队院校改革和调整结构布局的契机,积极吸引军队院校自主择业且拥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的人员加盟新闻学专业。目前,新闻学专业有两位老师是南京某军队院校拥有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的自主择业人员,该军队院校拥有全军唯一的新闻学博士点,学科实力雄厚,他们的加盟使三江学院新闻专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鼓励年轻老师外出学习和继续深造。新闻学专业目前通过减免教学工作量等方式每学期安排1-2名年轻教师到省内高校新闻学院参与科研项目、听课学习,尤其是精品课程和新开课程,这样既不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使年轻老师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时,鼓励年轻老师继续深造学习,学校专门出台《三江学院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对攻读国内定向博士学位、国内非定向学位、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给予全方位的保障。目前,学院有三位年轻老师先后赴南京大学听课学习,一位老师赴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吸引在读博士提前入职。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和吸引人才,三江学院新闻专业利用学校政策和民办学校办学优势,吸引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在读博士生加盟,所有意向入职的博士生在签订与入职协议后会编入教职工花名册,同时开始计算校龄,正式入职前承担教学任务的发放酬金,还专门设置了在读博士预入职奖。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专业师资梯队趋于合理。

(二)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模式既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需求,也是當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三江学院把“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践平台建设。而新闻学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应注重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

首先是利用校内的实践平台。如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选题策划、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视频拍摄和制作等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全媒体锻炼。[3]

其次是利用好三个特色实践实习基地——“现代快报班”、“扬子石化班”和“奔流财经班”。“现代快报班”是三江学院和现代快报社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双导师制,把课堂搬进快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学校和报社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与指导。“扬子石化班”则依托于大型央企扬子石化。扬子石化十分注重企业自身宣传平台建设,其不仅有传统的电视台、报社、杂志、网站,还有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了完备的媒体宣传矩阵,学生在不同的部门实习,可以从事企业品牌宣传、营销推广、形象塑造、舆情监测和危机公关等实践。“奔流财经班”是为适应媒介发展趋势,在垂直领域最新建设的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以自媒体为平台,在苏锡常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探索“媒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开创财经自媒体运营创新路径,预期利用两年左右时间,打造区域性财经自媒体高端品牌,努力形成自媒体发展“新物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是建立一批新的实践实习平台。近一年来已经拓展或者正在拓展的实践基地有互联网科技公司、大型综合性医院、知名音视频平台等,未来新闻专业将和这些实践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建“双师型”高层次教学团队,实施“一对多、多对一”的产学交叉培养。

结语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布点1352个,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然而,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多呈现重全面、轻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等同质化的现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注重实践应用,才能拓展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渠道,丰富新闻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

注释:

[1]周必勇.探索培养全媒型人才之路——以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为研究案例[J].新闻爱好者,2016(07):62-65.

[2]叶俊.赋权技术下新闻业再分工及其社会定位[J].青年记者,2020(07上):49-51.

[3]张晓慧.民办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7):105-108.

(作者:三江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