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
2020-11-16鲁颖
鲁颖
摘 要: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有效梳理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确保各类物资的充足稳定供应,往往将后勤管理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强化管理。基于这种实际,文章以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作为研究重点,系统探讨信息技术场景下,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旨在稳步提升电力企业后勤管理能力,有效应对过往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构建更为高效、便捷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完善,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利用市场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厚植电力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投入资源,进行设备的常态化更新、维护等工作之外,越来越认识到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尝试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举措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促进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更好地发挥后勤管理在电力企业运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一体化、全过程管理新机制。
一、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概述
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内容与特点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准确把握电力后勤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无形之中,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创新的难度。
(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内容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主要涉及生产、销售以及维护保养等各个电力环节,资源调配工作,通过必要的管理举措,确保配置资源能够充分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各类物资的持续稳定供应,为电力企业的运营提供物质支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有序开展,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为电力资源生产、营销等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外部氛围。同时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服务对象差异化较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较为分散,近些年来,电力企业积极尝试后勤管理体系的转变,通过对后勤管理流程的梳理,强化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与精细化管理,在有效满足不同部门的物资使用需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调配、使用过程中物资浪费程度,从而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由于电力企业服务对象与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后勤管理工作呈现出服务性、保障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要求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人员积极做好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出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具体来看,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服务性主要是指,后勤管理工作与电力企业日常生产、运营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必要的物资分配,为工作人员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服务于日常电力生产、营销等活动之外,还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生产进行相应的保障。同时后勤管理作为电力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其服务于电力故障应急抢修以及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的保障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通过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满足日常各项工作的开展需求,提升电力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稳定性,提升电力企业运行的容错率,减少突发情况对于电力企业运营活动的影响。与电力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不同,后勤管理往往涉及到企业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管理内容极为多元,这种情况,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大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不同的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物资的申请、配发等相关工作。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上述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环节,需要采取相关举措,适应复杂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服务性、保障性功能。
二、现阶段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存在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在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后勤管理的成效,还对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妨碍。因此在电力企业进行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各项工作之前,有必要对相关管理短板与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1)电力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重要性
与其他企业不同,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面临的竞争压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将电力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相关物资申请作为工作重点,没有真正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后勤管理简单地归结为物资的申请,这种错误的观念认知,往往使得后勤管理的服务价值、保障价值难以全部发挥,电力企业对于各类资源的调配能力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认知层面的盲区,使得现阶段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物资的申请、使用缺乏规范,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造成物资申请的混乱以及使用率的下降,引发电力企业运营成本的升高。随着电力产业新业态的逐渐形成,为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通过工作理念的创新,带动管理举措的调整,避免后勤管理创新发生偏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后勤管理的创新意识不强,在创新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内容的延伸、管理方法的优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造成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创新能力不佳,管理成效无法达到预期。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样,服务对象较多,这种工作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相关后勤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依據不同物资申请需求,进行相关采购、配送等相关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固然能够满足电力企业不同部门在运营过程中,对于物资的使用需求,但是多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部门其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后勤管理部门无法对后勤活动中,工作人员的采购、配发行为进行监管,监管漏洞的出现,可能诱发物资虚报或者少发等情况的出现,造成电力企业物资的浪费,虚耗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现阶段,随着电力企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管理经验的日益丰富,部分管理人员逐步认识到后勤管理监督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关举措,构建后勤管理监督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监督效果尚不显著,后勤管理活动中,仍旧存在物资申请、配发混乱的情况。
三、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举措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要求电力企业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依托现有的技术手段,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在明确现阶段后勤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举措,扎实推进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
(1)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为科学应对后勤管理问题,弥补管理漏洞,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创新环节,应当采取分步进行、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等举措,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后勤信息化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具体来看,电力企业在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出于整个创新成本与风险的考量,电力企业在组织管理人员开展创新的过程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结合后勤管理的不同分工,分层次进行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实现创新成效与创新风险统筹。在后勤信息化管理创新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遵循规范性原则,为确保信息化技术与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銜接,管理人员需要全面梳理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依据职责分工,进行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后勤管理职责,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创新。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由于涉及到后勤管理系统的使用等相关工作,这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于原有的管理人员而言相对陌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为积极推动相关系统平台的合理化应用,电力企业有必要引入考核机制,以考核激发后勤管理人员使用各类信息化平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后勤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完善程度,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后勤信息的辅助作用,保证后勤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2)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举措
1.完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
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完善,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电力企业后勤管理过程中,对于后勤数据的信息归集、分析、使用能力。管理人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对现有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整合,调整优化后勤管理的流程,通过这种方式,后勤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管理平台,快速进行电力企业物资的整体管理,避免出现物资管理漏洞。同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充分适应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复杂性的特点,管理人员可以依托系统平台,加强不同部门物资申请、配发的有效兼顾,确保后勤保障工作能够有效覆盖多个部门,推动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后勤管理平台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相关部门可以直接登录系统平台,进行物资申请,这种方式,无疑能够压缩物资申请、配发的流程,提升后勤管理的服务能力。
2.明确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分工
电力企业在进行后勤信息化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对电力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职责等进行全面分析考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电力企业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分工,进行相应后勤信息化模块的划分,例如,对于电力企业办公楼区域的后勤管理,除了划分后勤管理人员之外,还需要将土地信息管理、楼宇信息管理、修理信息管理等进行整合,形成完备的后勤信息化管理界面,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
后勤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其能够有效满足不同部门的运转要求,由于后勤管理涉及面较广、内容较多,导致整个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降低工作难度,打造现代化、一体化的后勤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科学应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出现的问题,促进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吉才.探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商业故事,2018(07):91-92
[2]张明花.浅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后勤管理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63-63
[3]刘莹.完善供电企业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措施[J].通讯世界,2019(14):59-61
[4]赵勇.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科学仪器,2018(05):97-98
[5]邱丽华.提升供电企业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措施探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0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