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阅读设计

2020-11-16沈琴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学习方法核心素养

沈琴

摘 要: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按照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教学要求,以王昌龄《送魏二》、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首高考送别诗为例,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究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阅读的路径,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送别诗;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习方法

古代送别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感染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在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中,8和14这两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讨,任务群明确指出要阅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然后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深入研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的路径有其必要性。本文以王昌龄《送魏二》、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首江苏高考送别诗为例,从品标题、知人论事、抓意象悟情感、探技巧、我题由我命等角度探究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阅读的路径,旨在让学生真正读懂、读细、读厚送别诗,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阅读活动设计】

一、品标题

1.两首诗的标题直观明了,学生自主完成解读标题。

2.利用网络、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寻找唐宋送别诗词中蕴含丰富信息的标题,并在课上分享。

3.积累文化常识:人物的字、号以及代表作,词牌名,官职,地名,节日。

设计说明: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是点睛之笔。因此品标题是读懂送别诗的切入点。两首诗的标题直观明了,学生无需多花时间。其实还有很多送别诗的题目蕴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所以笔者又设计了活动2,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利用网络、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对标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解读,然后进行课上交流展示。标题中蕴含的人名、官职、地名等信息,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命题指导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因此又设计了活动3,让学生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人物的字、号以及代表作,词牌名,官职,地名,节日等等。这既为读懂送别诗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又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知人论世

1.同桌分工合作,每人选择一个角度了解诗人王昌龄或苏轼,如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作品风格等,并交流补充。

2.以“我眼中的王昌龄(或苏轼)”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不少于500字,并进行成果分享。

设计说明: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也就是说,欣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个人际遇、心灵历程、精神世界等,即知人。同时也要参照作者所处的政治、文化、思想、风俗等背景知识,从而洞察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所以知人论事对于读懂送别诗的内涵尤为重要。两人都有着遭人诽谤而被贬失意的人生经历,因此他们对离别也有着超越常人的认识理解,在无穷的离别和苦痛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出路,寻找超越离合的更高价值。活动1就是让学生主动走近作者,从而逐渐走进作者的人生世界。活动2主要是通过写作让学生静下心来与作者“对话”,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三、抓意象、悟情感

1.抓意象

(1)自主学习找出两首诗中的意象并解读其内涵。

示例:

《送魏二》:酒:醉别;江、风、雨:阻隔路途;舟:出行工具;月:思念;猿:凄清。

《鹧鸪天·送人》:阳关:边远之地;泪:伤离别;谁、雨、云、山:阻隔路途

(2)知识储备:从空间、时间、动物、景物等角度归纳整理送别诗中的意象。

(3)以“月”“水”为例,在诗句中品读意象,深度研读其丰富内涵。每组自己制作一份创意手抄报,要求:分类摘录有关以上两种意象的诗句,标明作者、出处,用红笔画出相关意象,并写出其蕴含的意义。展示、交流、评比。

2.悟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意象的丰富内涵,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并整理送别诗常见的思想主题。

(2)真题探究:思考“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一句中如果把问号改成句号,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即自然意象,“情语”,即思想情感。意象的理解是读懂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点,在此关于意象设计了三个活动,先从两首高考送别诗入手,解读意象的内涵。意象的积累,对于学生读懂送别诗有其实效性,同时也能提升他们诗歌的审美能力。而手抄报活动的设计既从广度上和深度上对意象进行了解读,对知识有了延伸、拓展,同时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苏教版《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悟情感环节中,活动1要求学生掌握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比如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深情;别后彼此的思念及身处异地的孤寂、惆怅;表达对友人路途遥远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寄托了对友人诚挚的祝福、劝勉和安慰;借送别一吐胸中郁积的愤怒或表明心志等等。真题探究的命题思路是源于高考真题: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而词句中问号这个标点的改变会影响词意的理解,此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关注细节,独立思考,真正读细读懂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此环节把意象和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设计,表明景情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解读古代送别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可以真正提高學生阅读送别诗的能力,从而加深对中华独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探技巧

1.结合这两首诗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送别诗的表达技巧。

送别的方式:以酒饯别、以歌送别 折柳赠别 烘托

意象的选取:江、水、雨、山 选取典型景物 借景抒情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离别前后空间的转换:虚实结合 想象(虚写)

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寓景中

2.关于表达技巧有哪些提问的方式?

3.真题巩固:《送魏二》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做具体分析。

设计说明:

鉴赏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景情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纵观江苏高考历年来的诗歌,其中有2011年的考题涉及了表达技巧的考查,尤其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对比、想象、虚实结合等常见技巧重复出现,当然送别诗也不例外。活动1是基于以上考虑为学生设计了探究送别诗常见技巧的几个路径。活动2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有些表达技巧的出题形式是多变的,要审清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比如2015年“簡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017年“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然后明确一般的答题思路:内容+手法+效果,在此基础上完成活动3真题巩固。

五、我来命题

1.每个学生自选一个角度紧扣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试说明》要求,以书面的形式自主命题自组答案。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答案,相互评点,修改,并派代表上台陈述拟题的角度、思路,展示答案。

3.教师点拨、总结。

学生答案示例:表达技巧

《送魏二》

1.烘托:凄风冷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虚实结合: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以“忆”字虚构一个旅夜孤寂的场景。3.直抒胸臆:愁。

《鹧鸪天·送人》

1.借景抒情(情寓景中)。2.想象:设想友人路途中的景色: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的阴云埋掉了一半的青山。3.联想:正人君子被奸佞小人埋没、压制。

设计说明:

我题由我命的设计意图重在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自主出题并梳理、整合答案,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各自的命题,加以思考、评判、再创造,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的分享成果更是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审美体验,以此让学生热爱祖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的点拨是为了让学生做题时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当然,在送别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品位。如精心挑选心仪的经典送别诗进行朗诵;从意象、情感、技巧等方面比较古代送别诗和近现代送别诗的异同,比如李叔同的《送别》、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等;当然也可以进行中西方送别诗横向阅读比较。

总之,以上送别诗的阅读设计不仅是从高考要求出发,让学生做题时有据可依,更是让他们从诗歌中汲取丰富充足的营养,真正认识到古代送别诗特有的属性和特质,实现自我的综合文化素养的重大提升和进步,让中华文化传统经典在青年人身上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学习方法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