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0-11-16贺仁忠
贺仁忠
摘 要: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落实校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相关理念完美契合与核心指向。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定位,寻求核心素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的共同价值取向,尝试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思路。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构建与完善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体现时代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新课程,卓有成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于许多学校来说,如何解读新课标、新高考,并将核心素养与高中学业课程相融合是各个学校研究的重点内容。该指导意见为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方向,明确了目标定位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提供了转变育人方式的具体指导。
一、核心素养概述
1.核心素养的内涵
国内学者通过梳理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从核心素养的思想基础、主要内容、表现方式三个维度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经过教育后学生未来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核心素养表现方式呈现三个维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素养,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1]因此,核心素养是个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素养,是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更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
2.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时代教育改革宗旨的根本出发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提升国民素养,增强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显示出多元化与国际性,各国对其解读不一,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核心素养拥有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1)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教育目的必须要以国家的发展为导向,融合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信息素养、创新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创建国际性、创新式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顺应时代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2)核心素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同时是各国制定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与筛选,更多地侧重于个体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例如学习能力、语言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数学素养、表达能力等[2],这些能力素养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及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体系的价值认同
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界定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要求[3],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性质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高中学习阶段的知识获取程度、能力高低、思想品德素养的一般性测试,不同于选拔性考试。因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当是一种对学生是否达到高中学业标准的认定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与能力水平划分相应的等级。
在科目设置上,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属于国家性质,包含语言文学、科学、数学、人文社会、艺术、通用技术、体育健康以及实践课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主要由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组成,极少涉及校本课程或者是地方性课程。在这种意义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存在不全面性。
2.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体系的价值认同
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中走向成功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4]。校本课程的建立应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1)校園文化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养分来源
各个学校都拥有特定的历史印记,经过岁月的磨砺,校园文化日益沉淀,时代特征愈发明显,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校本课程必须将核心素养根植于学校的文化传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丰富程度,最大限度地顺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
(2)校本课程是培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科核心素养的蓝图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各个学科领域协同发展的主要趋势,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从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三大研究领域出发,构建核心素养下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5]因此,学校愿景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参照标准。在学校这一语境中,学校愿景是一种由校长与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未来情境的意向描述,在确定与不稳定的环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长程导向,把组织活动聚焦在一个核心焦点的目标状态上,使得教师和学生有所坚持,持续前进方向,达到鼓舞成员提升职能,激发个人潜能,进而达到组织目标。因此,校本课程是受到领导者与组织者的信念和价值观、组织宗旨等影响。同时,校本课程还凝聚了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人愿景,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向往[6]。校长、教师和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他们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定的情境进行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从而真正理解自己的努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融会贯通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纵向发展式学业水平校本课程体系
通过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发现,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素养不会存在于某一学科中,而是融合在各个学科里,突显不同学科教育的具体要求与价值所在。因此,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重在揭示某一学科的特性,并根据学科特性寻求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未来的工作中获得高效益的成就感与自信力。另外在构建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时,密切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个体终身学习为切入点,从各个维度剖析核心素养不同阶段的特点,尽可能从学前教育开始,延伸至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教育,贯穿至学生的职业生涯,打造垂直纵向发展式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融入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各个阶段中去,有效创新新时代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多维度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标准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学习状态描述,重视学生的提问,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施奖惩制度。如设立小组加分制度,对学习认真的小组予以加分表扬,同时评选出班级“优秀小组”,再由优秀小组推荐校本课程“学习之星”,最后由“学习之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成果展示,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合理化评判。
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评价侧重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计划时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安排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重点关注学业水平考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每学期实施“随堂推门听课”,规范校本课程备课制度,利用公开课进行学科校本课程教学观摩,进一步强化校本课程的地位。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在于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思路和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学校应重视对校本课程的激励作用,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学科校本课程开发。重点开发与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的特色课程,相应地采用選修课程制度,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校本课程,同时给予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一定的津贴或补助,为实现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思想层面和实际行动的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顺应时代的召唤,贯彻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构建规范、优质和系统的适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22-23
[2]窦桂梅.聚焦完整人的核心素养:清华附小“1+X课程”亮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12):12-13.
[3]刘宝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设计的十个关键[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7,22-25.
[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6.
[6]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注: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9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课题编号:XJK19CJC084)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