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暑流萤如星

2020-11-16

餐饮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里脊肉酸梅汤小暑

暑,热也;小暑即小热。虽不是最热,但也开始入伏。正所谓“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至此,夏日露出了“流火”的态势。所以,小暑三候也暗藏着锋芒: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凉风习习的日子已经远去,上蒸下烤的日子到来了。田野里的蟋蟀躲在阴凉的庭院里避暑,热得烦燥不安的老鹰挥着翅膀冲上云霄。

热爱生活的李渔说:应夏藏,闭门谢客。故选择在深山老林避暑,或躲在乱荷之间纳凉,或坐在树荫下煮茶、吃瓜,不亦乐乎。

热爱生活的不只有李渔。看看小暑民俗:南方吃藕、鳝、姜、苦瓜,喝银耳绿豆莲子羹;北方吃饺子、面条,喝酸梅汤,把炎热的小暑过成了一个美食节。

小暑的夜晚,流萤如星。诗人周邦说:“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莲藕也便成了姑苏人家餐桌上简简单单的一道关味。将藕节中灌满糯米蒸熟后,浇上用桂花做成的桂花糖浆,有着独特的姑苏风味。经过烹饪,原本洁白、清脆的莲藕变得十分柔软,糯米的香柔完全融入了藕的内心,吃在嘴里,自然的甜糯,伴着一股莲花特有的清香,很快将人融化。大诗人自居易因病离开苏州,仍对姑苏的荷花、莲藕念念不忘。宋代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吃莲藕:“轻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销。”写出了莲藕独特的细密口感。

桂花糖藕

主料:藕500克、糯米20克。

辅料:蜂蜜20克。

制作步骤

1.藕洗干净,按节断开,削皮;

2.切下藕的一头,露出藕孔,填入浸好的糯米,再用藕节头盖住,竹签插牢;锅内倒入清水,放入藕(灌米口朝上),旺火烧开;覆上干净荷叶,盖上盖,转用小火约煮2小时离火;

3.取出藕晾凉,削皮,切成0.8厘米厚的片,叠码在盘中;

4.淋上蜂蜜即可。

锅包肉

张文宏医生建议大家疫情期间要多吃些肉和蛋,增强免疫力。小暑节气很多人不喜欢油腻的食物,锅包肉酸甜可口,能让人食欲大振。同时,猪里脊肉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丰富的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等,而且肉质较嫩,易消化。

主料:

猪里脊肉600克。

辅料:

胡萝1-2克、葱丝2克、姜丝2克、生粉10克、玉米淀粉2克。

调料:

食盐2克、番茄酱30克、白醋100克、白糖90克。

制作步骤

1.猪里脊肉切0.5毫米的厚片,加生粉、玉米淀粉和少许水抓匀待用;

2.锅中倒入500克食用色拉油,烧制6成热,一片一片地下入抓好的里脊肉片;

3.二次高温炸制、表面有脆质感捞出;

4.锅中留底油,下入胡萝卜、葱丝、姜丝煸炒一下,加入食盐、番茄酱、白醋、白糖;

5.稍微熬制一下,放入炸好的肉片;

6.迅速翻炒几下出锅即可。

姜辣猪蹄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猪蹄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中医认为猪蹄性平,味甘成,对补虚弱有帮助作用。

主料:

猪手450克。

辅料:

干辣椒20克、姜80克。

调料:

蚝油5克、酱油8克、白糖3克、鸡粉2克、盐3克、老抽5克、料酒20克、芸豆250克、水500克。

制作步骤

1.猪蹄焯两遍水;

2.锅洗干净后,倒入色拉油;

3.200度高温速炸猪蹄后捞出;

4.锅内留底油,下姜片炒至金黄色;

5.放入猪蹄,用油翻炒几下;

6.加盐、老抽、料酒、糖、鸡粉,干辣椒,继续翻炒;

7.加入芸豆;加入水盖过食材;

8.煮开后五分钟左右,换高压锅;

9.压制10分钟左右;出锅,撒上葱花即可。

莲藕饺子

小暑之后入伏,北方有甸流传多年的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古称恶月,而六月也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不乏科学道理。由于新粮营养丰富,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食,吃后发汗,可以达到驱病效果。而最初头伏吃饺子,只是因为过去物资匮乏,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在这个家家有粮的时刻,每家每户也就都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正好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自古以来,饺子也自然成为首选。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头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主料:

澄粉500克、紫甘蓝500克、肉馅400克、莲藕500克。

调料:

盐3克、酱油6克、老抽3克、香油1 3克、十三香1克、鸡汤150克、料油15克、胡椒粉1克。

制作步骤

1.紫甘蓝榨汁;

2.榨好的紫甘蓝汁烧开倒入澄粉中搅拌均匀;

3.揪成14克的小面团待用;4.肉馅、莲藕、盐、酱油、老抽、香油调料和成猪肉莲藕馅;5.将备好的小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直径10厘米的面饼,包制莲藕馅;

6.包好后上笼屉蒸5分钟,装盘即可。

酸梅汤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孩子们心里的消暑饮料,除了北冰洋,就是酸梅汤。酸梅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据民间传说,某一年的夏季霍亂流行,很多人生病和死亡,为了救人,官府医生煮乌梅水给患者饮下,救人无数,因为此“药”属汤剂,故得名酸梅汤。宋末元初学者周密所著笔记《武林旧事》中有“卤梅水”的记录,据说就是酸梅汤的前身。而今天我们所喝的酸梅汤,其实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乾隆学者郝懿行在《晒书堂诗钞》里就写道:“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主料:

乌梅200克、山楂干40克。

辅料:

冰糖165克、水4000克。

制作步骤

1.把清洗后的乌梅和山楂干倒入盛水的锅中,小火熬制1.5小时;

2.加入冰糖;

3.待冰糖溶化后关火;

4.用干净纱布过掉滤渣即可。

中华节气菜设计师:魏士荣

北京一轩饺子馆行政总厨

猜你喜欢

里脊肉酸梅汤小暑
小暑
炸里脊肉
小暑
夏季爽口第一茶一一中医御膳房版酸梅汤配方
感冒时不宜喝酸梅汤
冬日居家好零食
里脊肉这样做,家人肯定把你夸上天
酸梅汤工艺技术研究
小暑排汗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