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困境与策略
2020-11-16黄海兵
黄海兵
摘 要: 在管理生态学的关照下,课堂应是一个整体、共生、互促、多样、与谐和开放的生态体系。现实中的课堂未能完全具备以上特点,因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及管理不善。要走出管理困境,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是个整体,需平等对待学生,以维护生态共生;教师应运用多样的管理方法,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应将环境布置得适宜舒心,以维护生态的和谐;还应促进生态的开放,与学校及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管理问题行为有助于教师、学生、环境、形式等因子同构的课堂生态体系达至新的平衡与和谐。
关键词: 问题行为 管理生态学 审视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教学要求或班级规范,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师教学效率,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对教学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1](148-149)。如未能有效管理,该行为可能会引发其他学生效仿,导致违纪现象增多。课堂问题行为多种多样:走神发呆、烦躁犯困、注意涣散等属于无意型;嬉笑喧哗、大声插话、争吵挑衅、顶撞老师等属于故意型;搞小动作、躲避回答、拖延任务等属于轻度型;带头起哄、制造矛盾、顶撞老师、旷课逃学等属于重度型。层出不穷的问题行为使课堂管理呈现出不确定性。
一、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管理生态学审视
(一)管理生态学。
管理生态学是由管理学和生态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致力于探索组织跟环境的关系。组织与环境关联,构成一个整体的、共生的、互促的、多样的、和谐的和开放的生命体系[2]。
(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管理生态学审视。
教师要有效管理问题行为,走出管理困境,使教师、学生、环境和形式等因子同构的课堂生态体系达至一种新的平衡與和谐,需先从管理生态学视角进行审视。
1.整体性
课堂里的每个因子,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常态的和突变的,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体的课堂生态体系[3](202-203)。某因子的改变,会对其他因子产生影响,会对体系的整体产生影响[2]。故课堂问题行为这种突变式因子的长期存在就具有了合理性,对其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其他因子或整体的好坏,具备合理性。
2.共生性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同,所处位置多样,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依赖互补,这便造就了课堂生态体系的共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体系中独立平等的个体,教师不能一味压制学生,学生不能总是不尊重教师[4](3-6)。教师降低姿态弱化权威性,学生尊敬教师增强主体性,在平等共生的生态中寻求管理的最佳途径,这将是我们的追求。
3.互促性
在课堂生态体系中,教师凭自己的工作而促进学生的改变,也提升自我价值;学生因自己的改变而促进教师的工作,获得自身的成长。在互促关系中,一方想要在自我实现上达到越高的水平,越依赖另一方自我实现的程度;教师的自我实现水平越高,学生的发展可能越好,而学生的发展越好,证明教师的自我实现水平越高[4]。
4.多样性
生物因子的种类越多,由个体因子变化带来的影响便越小,生态体系便越稳定[3]。在课堂生态体系中,学生和教师角色不同,所处位置多样,加之课堂环境、规范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因子的存在,丰富了课堂生态多样性的内涵。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决定着课堂环境、教学内容和形式均需多样化。问题行为的多样化,决定着管理策略和相应结果的多样化。
5.和谐性
生态化课堂管理强调满足人的需求、注重生命和谐、提升人的主体性、指向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是利用课堂规范等方式,调整多样性因子的相互关系并促进其发展;“谐”强调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达到人与环境的融洽状态[2]。问题行为管理目标之一,便是追求学生与课堂环境等因子之间和谐的生命状态。
6.开放性
课堂生态体系越开放,越能提高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和协调的能力,越能应对体系中难以预料或控制的问题行为的产生,越封闭越会失去活力[2]。因此,教师需扩大视野空间,充分调动学校和家庭等要素,共同管理课堂问题行为。
二、管理生态学视角下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困境
(一)缺乏整体性。
在对无意的轻度的问题行为管理上,部分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没有影响教师上课,也没有影响同学听课,故视而不见不予理会[5](28-29)。有的则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其余的事管也没用,那是班主任的工作。但课堂生态里,各因子相互作用,某因子的改变会对其他因子和生态整体都产生影响[2]。整体性意识与实践的缺乏,致使教师放弃了管教的责任,以至于这类问题行为反复发生,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
(二)缺乏共生性。
凭借师道尊严与专业权威,教师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体;加之受工具理性思想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可运用各种管理办法实现管理目标。学生成了被动的指令接受者,主体性已经弱化。他们不能以主体地位参与课堂管理活动,难以认清管理的目标,也难以适应课堂管理的规范和氛围。共生性意识和实践的缺乏,致使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平等性遭到破坏,导致问题行为屡管不止。
(三)缺乏互促性。
在重度问题行为的管理上,部分教师反应过敏态度负面甚至运用惩戒,引发了学生的不满、反感和对立[5],也造成了问题学生对集体的疏离。有些教师还制定了严格的班级制度或课堂规范,强制管理问题行为,给学生带来了不信任感和恐惧感。过于严苛的管理,未能促进问题学生的实质性改变或进步,也未能促进教师的实质性成长或发展。互促性意识和实践的缺乏,致使对重度问题行为的管理反复陷入困境。
(四)缺乏多样性。
部分教师的管理方式单一,有的仅采用言语方式对待身边出现的问题行为,有的仅采用非言语方式对待离身边较远出现的问题行为,但这些都难应对复杂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教学能力欠缺,加之内容陈旧方式机械,师生情感交流缺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导致问题行为不断产生。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和问题行为的多样化,决定了课堂环境、教学形式和管理策略等生态因子都需多样化。多样性意识和实践的缺乏,致使对问题行为的管理仍然处在困境中难以自拔。
(五)缺乏和谐性。
部分教师不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和课堂规范等因子,调整多样性因子的相互关系并促进其发展,如摆放凌乱的桌椅,布置混乱的墙壁,均令人倦怠紧张,致使问题行为频发。课堂生态强调各因子需配置恰当,追求学生与各因子间生命状态的融洽和谐。和谐性意识和实践的缺乏,加速了问题行为的管理陷入困境。
(六)缺乏开放性。
很多时候问题行为的管理与外部生态环境是脱节的,有些教师抱有自行解决和自我消化的心态,未能及时借助其他教师、学校管理及家庭管理等因素的力量。开放性意识和实践的缺乏,将问题行为的管理在封闭的课堂中推向了困境。
三、管理生态学视角下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认识生态整体,实施主动管理。
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各因子自身的状态与发展,以及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因子的发展对课堂生态体系的整体产生的影响。在对无意的轻度的问题行为管理上,教师应实施积极主动的管理,如对问题行为的学生多加关心和爱护,真诚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与其他因子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形成融洽的生态氛围,让学生慢慢学会自觉远离课堂问题行为,以更好地达成课堂生态体系整体性的平衡。
(二)平等对待学生,维护生态共生。
教师应降低姿态弱化权威,由课堂管理者角色向引导者及合作者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共生平等的观念。学生都希望获得关心,教师就要关注每位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个性,走进他们的心里,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生态的管理,感受课堂生态里共生关系的平等。学生也需增强主体性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活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从意识到行动,均需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防微杜渐,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维护课堂生态的共生关系。
(三)宽严相济适度,互帮互促共进。
在面对故意的重度的问题行为时,教师过于严苛会失去理性,一味宽容则会失去规范,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持宽严相济的原则,适度批评或处罚,避免变相体罚,以教育为主,以情以理,走进内心,给予学生切实的关心与帮助,让其体会教师的真诚、耐心和宽容[6](150-151)。学生在被认可和被关爱的积极情感中,能促成自己的改变或进步,教师也会因学生的改变而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可引导他们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互促共进,取长补短优缺相济[6]。生态中各因子互促共进,紧密了共生的生态关系,也确证了各自在生态体系中的位置和发展。
(四)管理方法灵活,内容方式多样。
教师的管理方法需灵活多样。尤其管理无意的轻度的问题行为时,宜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如运用“暗示”策略,眼神暗示能让学生心领意会,停顿暗示能让学生心照不宣[7](27-29)。学生在无声中意识到问题行为的存在及对其他因子造成的影响,从而感到羞惭并决定改正。又如运用“轻度干预”策略,教师走到问题学生面前轻敲桌子,或突然提高音调讲课,或站到其身边继续讲课,会让他在忽然而至的紧张中反思自己[7]。他确证了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时,离自觉改正就很近了。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需多样化,需重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思维活跃时,教师应安排积极思考的内容,反之则安排较轻松的内容,避免因为疲劳引发问题行为。为避免因教法单一枯燥而产生问题行为,教学方式的选择应多样化。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因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让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知不觉便会远离问题行为。
(五)环境布置舒心,维护生态和谐。
教室的布局应简约美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给学生带来舒心愉悦的体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的状态,如墙面需要柔和的颜色,以避免墙体光反射而引发情绪波动或问题行为[2]。教师还需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与维护,利用规范调整课堂管理中多样性因子的相互关系并促成它们的发展,以体现课堂生态体系的平衡及生命和谐美好的狀态。另外,管理问题行为时,教师应避免抛开事情评价学生的人格或道德,更要避免扩大成全体训话,因为单一问题行为的出现,不等于该生态整体的状态都有问题,更不等于体系中其他因子都有问题。迁怒式的管理不利于课堂生态的和谐,教师应遵循就事论事的原则,维护课堂生态体系和谐美好的状态。
(六)形成教育合力,共促生态开放。
课堂生态体系具有开放性,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及协调的能力越强,越能应对难以控制或管理的问题行为。教师可调动学校的各种教育因素,如动员其他任课教师、德育处、心辅中心等力量,参与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大家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找办法,帮助学生矫正问题行为[6]。另外,对那些矫正起来难度太大或屡改屡犯的问题行为,教师应建立家校合作平台,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管理。教师还应与其他家庭建立联动机制,与家长协调一致,互相支持与配合[8](165-166),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及早发现问题行为或苗头,并适时适当地进行预防与管理。在多方携手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及与学校的其他力量加深理解,共促课堂生态的开放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顾秀林.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J].文教资料,2014(3).
[2]葛鑫.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宋懿.生态化课堂管理的不同视角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上).
[4]王晓平.深层生态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9(16).
[5]佟恒敏.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6]修微.严慈相济转化问题学生工作初探[J].学周刊,2020(7).
[7]郑小龙.让“生态”走进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8]尚丽媛.高职院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