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影像下的中国全景画

2020-11-16常伟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

摘 要:近几年,中国全景画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景画自从1787年诞生以来,风靡欧洲,并且很快传播到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全景画传入我国,很快便在我国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发展道路。全景画以视听为主要元素,结合人工置景、光、电等其他辅助元素,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面对新时代下高新科技的冲击,全景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围绕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不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从静态画面到动态影像,背景声效与三维图像相结合,逐渐探索出当今社会下全景画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全景画;交互设计;动态影像;视听结合

全景画是建立在三维空间的艺术,运用特殊的技术手段达到“真实再现”的艺术效果。它是按照一定的平面或曲形背景绘制而成,展示连续性的叙事场面或风景的视觉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作为一种颇为新颖的艺术形式,很快便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并且迅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全景画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画”的禁锢,与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衍生出新的表现方式,给人民大众带来同传统画作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一、中国全景画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全景画在世界全景画低迷的时候慢慢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基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全景画宏大的历史场景,现场特殊效果的处理可以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纪念意义,具有宣传和教育功能。进入21世纪,3D、圆幕、交互影像等先进技术和游戏CG、动画等行业极大地冲击着全景画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科技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领域的变革,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景画的发展也急需要变革,这给全景画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1986至2019年间,中国先后绘制了9幅全景画,全景画在中国重新获得生机,中国的艺术家也逐渐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全景画未来发展道路,这也成为世界艺术发展进程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全景画作品基本都是120m×16m以上的巨型作品,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讲述血与火的故事,它就如同纪念碑一样,铭刻着英雄的名字,以其史诗般的语言创造一个永恒、伟大的瞬间。它一方面以其独特的代表性,成为一个区域的文化象征,带动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其所在的纪念场馆多被列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传播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恒久地带来社会影响力。全景画的经济拉动作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反馈自身,促进其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2010年由李福来先生主创的全景画作品《锦绣中原》达到了惊人的163.5m×18.4m的巨大幅面,绘制了从古至今河洛地区18个城市的山川原野、城市风光、历史古迹、文化景观,将96处有代表性的人文风光与自然景象呈现在一幅画卷之中,尽显中原地区的锦绣河山、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彰显出黄河流域身后的文化脉络与历史承载。《锦绣中原》突破了我国以往全景画既定的创作范式,在叙事主题上突破了战争题材的限制,打破了线性叙事的藩篱,将古与今、现代与未来串联在一起,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幅画卷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与表达。这幅作品表现出中原地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厚流光,而具体的表现方式,则是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书以滔滔黄河的流向为线索,既符合历史的发展脉络,又符合地理方位顺序的排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全面反映中原文化内涵,造就一个绚丽多彩的炎黄文化带,将传统文化的风貌书写在河洛大地之上。

我国的全景画创作,是艺术性与现实性并存的。作为一种从18世纪传承至今的艺术形式,全景画的广泛流传离不开它大众化的艺术性,显而易见的消费特性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质,促使全景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全景画也出现以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或者城市乡村的风景为题材的作品,打破了文化特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全景画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全景画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全景画的创作除了受到个人主观因素与所创作的历史内容本身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与当代社会大众的影响,既要表现内容的艺术性,也要满足一定时代语境下大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全景画本身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现代影像与全景画的结合

全景畫发展到现代,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但同时也在现代技术的助推下,实现了与现代影像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全景画的发展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冲击。电影是一种光电技术制造而成的一种光与影的艺术,我们所能见到的艺术元素几乎都在电影中出现过,这种集合了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冲击了全景画的发展。与电影一样,全景画也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全景画自诞生以来便是建立在三维立体结构基础之上的,在创作之初便可以通过逼真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临场感,我国的全景画作品《淮海战役》巧妙运用人的视觉规律,将近景中的地面塑型与绘画衔接,通过不同塑型的景深构建出完整的战争场景,将人工置景与全景画创作联系在一起,营造出视觉逼真、场面宏大的战争场面,达到临场感的逼真效果。

全景画区别于传统画作,这种区别不仅在于场面的宏大与三维立体的逼真临场感,同样在于视听元素的构建。视觉元素是自全景画诞生以来便存在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全景画的发展史上,对于视觉元素更多可能性的开发也从未停止,但是听觉元素的运用是随着观众对于全景画的更高要求与更深认识而来的。自然景观题材的全景画作品,虽然不需要准确地传达指定的信息,但是搭配上音乐与解说,却可以明晰作品的时空定位与细节把握,可以大大增强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临场感。在全景画的叙事过程中,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增强观众的体验与感知。在战争类全景画作品中,声音元素的充分融入,能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全景画在现代科学技术语境下的综合性,既体现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也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内涵中。全景画借助地面塑型、音响艺术、灯光、解说等全方位构成全景画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地面塑型将全景画的画面内容延伸到观众眼前,模糊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界限;音响艺术人为打造声音的立体临场感,让观众置身于艺术的盛宴中;不同颜色、照度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辅助全景画作品,使其更显神秘,将艺术之美升華;解说则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观众以最为直接的方式了解到作品的信息,解说与声光电等艺术形式相互配合,在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观众更具临场感。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这种集时空、视听、文史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艺术创作,可全方位展现出作品的震撼效果与深厚魅力。

三、影像介入下全景画的交互创作模式

中国传统的全景画主要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居多,以涉及战争场面为主,表现战火中的岁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全景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有责任有义务表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跟时代潮流与主流观念,既要体现传统文化,也要表现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体现传统文化,一方面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扩大全景画的受众范围,另一方面吸收传统文化,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全景画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全景画在新时代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主题创作方面,同样体现在交互设计的创作模式上。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技术催生下的新媒体具有快速的反馈能力,传播者与接收者能够建立高效沟通的渠道,强反馈渠道的建立有赖于信息数据的快速传播。互联网技术下虚拟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的日趋完善,催生全景画创作向新的领域迈进。传统的全景画是“看”的艺术,发展至今,其逐渐演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诸如电影、短视频等艺术形式的冲击下,人们对于全景画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传播媒介给全景画以启发,从静态绘画到动态影像的转变,成为全景画创新的新方向。如同VR全景视频一般,将立体画面拼接,并通过相关的数字科技,进行三维点云生成、拼接修复、漏洞抹除等操作,一方面可以制作动态的全景画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全景画作品的容错率,保证全景画创作过程的顺利。

全景画的叙事性也可以通过动态影像与全景声场实现创新,从而革新传统全景画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全景画构成一个特殊的影像空间,而具体的呈现方式则是将观众放置在这个影像空间之中,通过沉浸式的戏剧表演方式,打破作品画框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让观众置身故事之中,淡化观众与作品的界限。以动态影像讲述故事,视听结合,使人们感受全景画的恢弘,再加上解说对于画面信息的补充、提示、强调与说明,可以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地将影像中的重要信息传达给观众。

综上所述,全景画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呈现方式日渐多样化,影像表达也更为丰富,全景式的声音场域可以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全景画的恢弘震撼。全景画并不仅仅只是单一运用影像讲述故事,而是将动态影像、声音场域、解说、人工置景、灯光等诸多元素混合在一起。新时代下全景画的发展就如同电影发明之初的情况,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与思想内涵都会丰富起来。全景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这个物质丰富、信息发达、思想活跃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审美的提高,必然会促使全景画结合更多的艺术形式将逼真、震撼的临场感更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郑耀东.欧洲早期的全景画艺术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2]宋惠民.恢弘·永恒的瞬间:中国全景画的崛起[J].美术,2001(12).

[3]及云辉.全景画: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艺术[J].美苑,2015(1).

作者简介:

常伟廷,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油画、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
浅谈交互设计流程中的视觉因素
超数字化: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绘本动画艺术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国内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现状与思考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案例的交互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独立学院实施互动媒体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交互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