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政策放宽背景下的专业改革探索
——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
2020-11-16江华芳谭艳平秦四勇
江华芳 谭艳平 秦四勇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1 转专业政策及现状分析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求,高等教育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进行改革,本科生转专业政策的放宽,正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国内的转专业始于2002 年,复旦大学首先推行转专业政策,随后部分高校开始借鉴复旦大学的做法,开始了转专业的探索。[1,2]2005 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1 号令),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自此,转专业政策开始在各大高校普及。2017 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 号令),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2017 年教育部41 号令的颁布,标志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为了响应教育部41 号令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我校从2017 年开始进一步放宽转专业政策,实行“转出申请无条件,转入录取有要求”的转专业原则,规定各专业转入人数从之前的不低于专业总人数的10%提升至不低于20%。
转专业政策的放宽,使一部分学生得以转到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但也存在不少学生转专业目标盲目,跟风转专业的情况,[3,4]以及企图通过转专业来逃避学业压力的现象。总而言之,转专业政策的放宽,导致了专业间生源的流动加剧,而且生源的流动更多是从理工科专业向人文社科类专业流动,从传统的专业向新兴类专业流动。传统理工科专业生源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了“逃离工科”的说法。[5]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理工科专业压力加剧,为了稳定生源,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自信心,获得专业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进行专业建设改造升级,使专业建设符合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2 转专业政策放宽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转专业政策放宽的背景下,也出现了生源流失严重的现象。为打破这一困境,获得专业更好的发展,学院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本着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专业新结构;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人才知识体系;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思路,学院通过多角度、多途径的改革,全员多方位助力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
2.1 专业结构改造升级,探索专业建设新思路
2017 年学院改变以往重教研室轻专业的做法,将旧的教研室拆分,按主要授课专业进行教师队伍重新归队,将所有教师分至各专业,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拨付专业建设费,重点进行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改造升级,教师的行政划分与学生的专业划分保持一致,专业建设的好坏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专业教师有了共同的目标,专业内部更加团结。专业负责人和老师们经常带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学习研讨等各类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本专业的招生、专业教育、学业帮扶、创新创业、学生考研、就业指导等工作中,极大地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成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019 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专业内部结构,每个专业下设2个教研室,分为基础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并明确教研室主任职责,基础教研室主任负责理论教学相关工作,例如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安排、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考试试卷审核等工作;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实验、实践、实习相关工作安排;另外设置公共教研室主任,负责公共课程的安排,公共课课堂质量监管等工作。通过进一步地规范结构和明确分工,专业内部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和更加有效落实。
2.2 实施大类招生,改变招生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学院从2019 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第一年实行大类培养,第二年分流至各专业学习。因此,除了转专业,通过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学生多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更能让学生发挥自主选择性,进入心仪的专业。为了确保大类培养的有效实施,学院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各专业负责人带领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相关高校、企业调研,对比其他高校的办学情况,掌握企业的需求情况,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重点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课程及课程群,加强落实实习实践教育,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实行导师制,倡导精细化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这些能力,学生首先需要一个导师和实验室平台,因此,学院各专业实行导师制,将本科生分至各位专业的导师带领,实行精细化培养,告别只由辅导员一人带领一个年级的粗放式培养模式。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各专业开始组织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导师。从大二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经过科研氛围的耳濡目染,通过加入项目组和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科研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历练提高。同时,学生加入课题组的大家庭,会拥有更强的组织归属感,专业认同感也随之提高。
2.4 以赛促教,探索教学新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将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理论成果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学院探索以赛促教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专门设置学科竞赛负责人,负责推进、指导生物学学科竞赛相关事宜。在有力的推动及引导下,学院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学习、研究及参赛氛围,学生纷纷报名参加生物学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生专业自信心大为增强。以2019 年为例,学院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 项,三等奖3 项,优胜奖4 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 项,三等奖4 项;在第六届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的单项技能赛中,获得一等奖2 项,二等奖1 项;在第六届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学竞赛的综合赛中,获得特等奖1 项,一等奖2 项,二等奖6 项,三等奖5 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2.5 夯实专业教育,坚定专业思想
为了加强学生、家长、社会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专业宣传,夯实专业教育,坚定学生专业思想。
(1)加强招生宣传。2017 年学院专门重新制作招生宣传材料,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介绍学院的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设置、招生就业、发展成果等方面,提高专业知名度。
(2)引导家长了解专业。在新生报名之际,组织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向新生家长介绍学院的发展情况、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校学习及活动开展等情况,对家长的疑惑予以解答,增加学生家长对专业的了解。
(3)重点打造第一门专业课程。“生命科学导论”为学科导论课程,是学院新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学院汇聚合力,重点打造该门课程,邀请学院二、三级教授、各专业负责人为新生上课,旨在以教授们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术造诣,广阔的人生视野,带领本科新生了解并热爱生命科学,为新生打开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研究之门。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由各位资深教授以讲座式教学的方式开展,主要使学生认识现代生命科学体系,了解学科特征、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进展,了解生命科学与各专业的关系以及在专业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共3 个主题,全体新生分组分批实地进入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生物企业或管理机构,开展认知实习。通过该课程的重点打造,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了解和热爱,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3 专业改革下的初步成效
通过逐步实施以上专业改革措施,专业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大为增强。通过分析我院近四年的数据表明,从2016 年至2019 年,在招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学院新生申请转专业人数从86 人下降到65 人(表1),新生申请转专业率逐年降低,从2016 年的32.95%下降至2019年的23.99%(图1),降幅明显。
表1 2016-2019 年新生申请转专业人数
图1 2016-2019 年新生申请转专业率变化图
4 结语
在转专业政策放宽,专业生源流失严重,学生专业思想出现动摇的背景下,学院近年来转换压力为动力,狠抓专业建设,积极调研探索,不断推动。近年经过不断努力,专业建设效果明显,新生申请转专业率逐年降低。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竞争率,促进各专业的健康平衡发展,我们将继续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专业建设升级: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专业新结构;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人才知识体系;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在转专业政策放宽的背景下,各专业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坚定改革的信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以专业改革的决心换取学生的倾心、家长的欢心,提高专业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