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有稳,蓄势待发
——2020年天津卷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20-11-16天津
天津 魏 锐
一、试卷总评
2020年是高考改革再深化、再攻坚的关键之年。教育部指导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做好新高考实施工作,确保改革试点平稳落地。2020年天津卷准确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2020年天津卷整体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涵盖了知识获取、实际应用和思维认识三个层次的能力考查,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在试卷整体结构与试题命制上保持着“变中有稳”的基本原则,既注重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又加强了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
(一)高考试卷中的“稳”
2020年天津卷的命制延续了天津卷试题一贯稳健的命题特点。在这个高考改革的深化、攻坚关键年,命题人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在稳与变中保持了难得的平衡。这种平衡极大地抚慰了广大考生惴惴不安的内心。同时,这也要感谢在2020年春季举行的“适应性考试”。整套试卷与适应性考试试题一脉相承,脱胎于斯,升华于斯,对于考生来说,熟悉且友好,并且有效考查了考生的关键能力。
2020年天津卷的稳定性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继续使用天津特色题型,经典题稳定考生军心。如论述类文本第6题,依旧向2019年的第6题靠拢,在考查对材料“文本社会学”理论的理解的同时,又延伸到历史与社会,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实用性与选拔性。古代诗歌阅读为唐诗《纪村事》,选择题仍是对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观题依旧考查了画面、场景;文学类文本中的赏析题,经典继续。
2.继续与课内知识相互交融,真正以考促学。文言文阅读节选“家风”主题的短文,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作用和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体现了天津卷一直以来守正趋新的特点。翻译句中的各句都能找到与教材遥相呼应的地方。如“家人有少变其旧者”对应《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辄不怿”对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有不可胜言者”对应《游褒禅山记》中的“何可胜道也哉”。这种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命题方式是回归文本教学的有效指引。
3.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如名篇名句默写题,仍然考查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背诵篇目。
(二)高考试卷中的“变”
作为高考深化与改革的关键年,与以往高考相比,2020年天津卷试题体现出了比较多的变化点:
1.结构布局:选择题由之前的14道减少为13道。取消字音、字形的考查。整套试卷更加强调考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所选文本篇目多、内容丰富、古今交错,具有非常强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时代感。
2.题型变化:
(1)基础题在2018年改编成语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文本更长,题目考查词语、辨析修改病句、文学常识。病句题首次采用了在文本中结合上下文进行修改的形式,考生不仅要有能力判断对错,还要有能力修改正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着重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
(2)第Ⅰ卷第二大题首次出现了多则材料的考查形式,并采用图表材料。图表能够有效考查考生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文本中心词“阅读”的作用、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加大了对考生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3)文言文是两则材料的比较阅读,第12题考查翻译能力,在分值不变的基础上,由原来的3句减少为2句。文言文的最大变化在于首次增加了主观题。第13题考查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的异同,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4)默写题中增加了“停课不停学”的时代背景,更贴近现实生活,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用性,考查考生理解与识记的能力,更能体现高考改革对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
(5)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由去年的1道选择题+3道主观题,改变成1道选择题+4道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更多,对考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能力的考查也就更全面。特别是第20题,既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审美角度的理解,又需要考生调动思辨与分析能力,重点赏析一首现代诗。命题人希望引导考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从中体会并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完成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6)2020年天津卷作文题没有沿用2019年高考多则材料命题的方式,而是回归了2018年的材料作文命题方式,请考生谈谈走过2020年的春天,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内容上类似于2018年的“器”,该作文题由人们熟悉的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的面孔,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和医务工作者的面孔,快递小哥的面孔入手,紧紧围绕“2020年的春天”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命题上设置的“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一暗示,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探究2020年春天涌现的“面孔”在外在和内在、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特点,写出自己“新”的思考与感悟。
3.考试范围的变化
(1)第3题的范围有变。2020年天津卷试题的命题形式未变,但四个选项中,B项来自于《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C项来自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除此之外,还考查了小学和初中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及《卜算子·咏梅》。这一改变,可能暗示未来的高考范围不只是必修和选修的相关内容,而可能涉及所有学过的知识。这一改变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学和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加强了对考生识记能力的考查。
(2)近年来首次考查现代诗歌。第20题用一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来考查考生的审美与表达能力,有可能会改变在现实中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所处的尴尬地位。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考对现代诗不作考查,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上重视程度也不够。长期忽视现代诗教学,导致教法研究欠缺。另一方面网络大众“浅阅读”时代到来,学生习惯了娱乐式的快餐文化,失去了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从教材方面来看,现代诗选文篇目较少,不够经典。原本是陶冶情操、培养情感表达的现代诗在教学中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使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有着巨大缺失,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背道而驰。同时,现代诗在审美体验、文学素养、人文关怀、生命体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而推进和改革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势在必行。该题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式下,结合提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基本理念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诗的文体特征,结合文本所讲的关键内容,引导考生细心感悟、理解运用、表达交流。这道题的横空出世,表现出新高考形式下,天津卷做出的主动、积极的尝试。
二、试题分析
2020年天津卷基本考情一览表
三、试卷特点
1.变中有稳,改变适度。整套试卷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力求体现高考改革精神,既考虑到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又对接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2.注重关键能力的考查。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概括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
3.以考促学,以考改学。整套试卷的阅读量较之以往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加,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强化提取信息的能力,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加强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备考建议、教学策略与解题方法
1.重视课堂教学知识的落实与延伸。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应该起到“学—考—教”三结合、三促进的作用。在2020年高考语文中,天津卷在文化常识的积累、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词上都体现出回归教材、落实基础、适度延伸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时,应该有意识地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强调高考与课堂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2.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并督促学生重视阅读,提高阅读能力。近几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字数逐年增加300~500字。阅读量的加大实际上测试的是考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并督促学生重视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速度,避免考试时因阅读速度慢而影响成绩。要重视自新高考改革以来的“整本书阅读”,天津目前是阅读三本经典著作,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论语》,在2020年天津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就出现了“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这样的试题。可见,对于“整本书阅读”,命题人还是希望考生是真正阅读过并真正“走进经典”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同时,阅读不应该是纸上谈兵,教师应该起到带头阅读的作用,可以师生共读,也可以分小组阅读,教师还可以为全班设置通关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作品,通关之后有奖品”,这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3.古诗文板块分值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2020年的古诗文由2019年的38分(含默写)上升为40分(含默写),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这说明,高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日益明显,文化传承的意味逐渐增强,这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扩大文言文的阅读范围,多读经典,多做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经典、传承经典。
4.关注美学教育,重视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在五育并举的号召下,美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以怪为美、不以奇为美、不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学习榜样人物,品读真善美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重视语文学科的艺术性。
5.重视现代诗和外国小说的学习。这两个部分都是过去的“鸡肋”,现代诗在过去的教材中只有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部分还是自读篇目;外国小说也不常见,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也只是在高二下学期偶尔会学习到。再加上这两部分常年不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所以不受重视。但是,今年对于现代诗的考查可能是个信号,标志着语文教学“去范围化”、知识普考化,在未来的考试中,可能会出现赏析现代诗或者考查外国小说的情况。毕竟早在几年前,浙江卷就已经有了这种尝试,而在2020年全国卷Ⅰ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海明威的《越野滑雪》,如果学生学过《老人与海》或者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一文的话,就应该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浙江卷也出现了苏联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雪》,其中考查的人物形象可以对照《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人物”话题来完成,而考查结构部分,则可以参照《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的“结构”话题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