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铸魂,厚植语文素养;教考衔接,侧重关键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Ⅱ真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2020-11-16陕西张银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命题课程标准

陕西 张银翠

【试卷总评】

高考进入改革深化阶段,2020年全国卷Ⅱ既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高度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2020年全国卷Ⅱ语文试题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在试卷整体结构与试题命制上保持着“稳中有变”的基本原则,既注重对学科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又加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加了阅读量,命题侧重考查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思维能力。

随着新高考的登场,全国卷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推进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特点】

2020年全国卷Ⅱ结构一览表

续表

【2020年全国卷Ⅱ结构化分析】

一、结构

2020年全国卷Ⅱ试卷结构依旧是“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部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几大板块。其中,现代文部分依据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难度层进式展开,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而写作是综合性极强,最能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板块,置于试卷末尾。

二、素材

2020年全国卷Ⅱ选取的素材难度适中,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本;素材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前瞻性。例如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殷墟甲骨文”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扶贫这一话题的相关素材,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书匠》,弘扬工匠精神等,都具有时代性;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选择“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材料,具有前瞻性。

三、试题设计

1.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020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考查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修书这一工作中。文言文阅读第12题,将王安中的事迹品德进行概括,体现了不畏强权、直言敢谏、惩恶除奸等美德,值得肯定。

2.试题设计综合把控难度

试卷坚持设题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原则,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从而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亦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四、考查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Ⅱ突出对以下能力的考查:

1.观察思考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使考生明白如何提升自我,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2.思维发展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Ⅱ侧重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古代诗歌阅读第15题,要求考生回答王安石《读史》一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考生保持理性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应用写作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的要求——“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用好语文,作文命题选取应用文,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作文命题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Ⅱ对比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Ⅱ结构一览表

2019全国卷Ⅱ结构一览表

汇总比较结果,可以发现2020年全国卷Ⅱ有以下特征:

一、稳定

1.命题形式较为稳定。如文言文阅读考查人物传记,题型仍是断句、古代文化知识、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及翻译;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律诗,选择题仍是对内容理解与赏析;名篇名句默写题型仍为解说性默写。无论是从选材类型、题型特点还是分值来看,命题形式基本和前两年保持一致。

2.命题结构与2019年相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仍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后。

3.各题分值与2019年一致。

二、变化

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题干由2019年的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变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增加了难度。

2.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题干由2019年的选择“正确的一项”变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由2019年的三则回归到2018年的四则。选用的几则材料由2019年的纵向联系变为横向联系。

4.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回归2018年的命题形式,一改2019年对行文思路的考查。

5.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增加难度,不是单纯的提炼概括,而是在提炼概括的基础上对其中两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6.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为当代小说,一改前两年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作答。

7.古代诗歌阅读第15题,分析阐述的哲理,考查发散思维,要求答出对考生的启示,侧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相接。与2018年鉴赏意象、2019年赏析诗歌内容相比,2020年全国卷Ⅱ的诗歌鉴赏题更重视考查考生批判性思维。

8.语言文字运用中第17、18题有所变化,与前两年均不同。一是考查顺序的调整;二是2020年没有考查标点符号。

9.作文命题不同于2018年单则材料命题方式,改变了注重思辨性的立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倡独立思考精神,尊重科学探究精神,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也不同于2019年侧重于传承革命文化传统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方式。2020年虽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但是体现了真实“情境任务写作”的良好理念。2020年作文材料分为三个部分:背景材料、任务情境、写作要求。写作任务突出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对于“中国青年”这个主体的把握,可激发考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层思考;对于“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的思考,可激发考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当精神,涵养浩然正气,升华人生境界,弘扬奋斗精神。

【备考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2021届师生一轮复习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只有把握命题的方向,才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复习文言文时紧扣教材,辅以课外文言文阅读。2020年文言文阅读《王安中传》有许多句子在高中教材中能找到原迹,如“除”“擢”“按”“诬服”“疏”见于《陈情表》《苏武传》两篇课文;翻译题重点词“愈骄”见于必修④《苏武传》第一段末“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在于课内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迁移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强化翻译能力,高考翻译题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进行考查,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如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虚词方面如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等;一种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特殊文言句式。另外,对古代的专业术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基本的了解。

3.复习诗歌时,多读、细理解是重点,同时可选一些有哲理性的古诗词,宋诗就是最好的材料,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4.复习作文时,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段话可以鼓励学生拓宽视野、深化思维。看新闻,读书报,阅时评,勤练笔。作文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表达思想的桥梁。

5.考点逐一夯实,不可只重视2020年的命题点。虽然今年没考成语,但不可轻视成语的积累及运用;文言文翻译就暗考了成语,如“蠹国害民”可译为“祸国殃民”。

6.培养文化情怀和语文素养。各种阅读题中都渗透着价值取向,因而在做题时可以拓展,让学生得到德育及美育等方面的熏染。

7.复习任务重、能力提升急,但是阅读不可松懈,更不可废弃。多阅读、勤阅读、爱阅读才能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文学类命题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文学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