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辞相合,表里相符
——浅谈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20-11-16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散文考查

江苏 王 勇

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一般是体裁特征比较明显的小说或散文,选择小说的比例有所增加。2017年—2019年高考全国9套试卷中,选择小说的有8套。笔者认为,在以后的高考中,很可能出现新的文学体裁——现代诗歌阅读。

“作品的体裁特征”主要指具体的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所具有的特点,比如,散文具有情感强烈、选材广泛,真实自然、富于美感,以小见大、文短韵长的特点;小说则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设计情节,从而表达一定的主题;现代诗歌则有情感内敛、语言简练、意象新颖、表达独特的特点等。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一般是针对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点进行设问。

“表现手法”是指广义的表现方法,或称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采取的艺术手段。它包括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现手法,就是分析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哪些艺术手段,以及这些艺术手段对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既可对一篇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也可进行某一方面的单项分析。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高考在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时针对不同文体的自身特点设置了不同的题型进行考查。

一、分析小说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时所运用的手法,就构成了小说阅读鉴赏的五个主要方面,命题也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命题形式主要分三类:

一是单独考查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或概括特点,或分析作用。常见题型有:①分析或概括人物形象;②概括情节或分析情节的作用;③概括环境特点或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是考查小说的语言或手法,或赏析语言,或分析手法。常见题型有:①赏析景物描写、场景描写或人物描写等;②分析小说、某句(某段)、人物等的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以某一点切入,对小说的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常见题型有:①探究某个情节或小说结尾的合理性;②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或内容;③探究小说标题、某句(某段)或整篇小说的意蕴(情感、主题);④探究小说的主要风格。

结合上述分析,2019年高考小说问答题考查的有:

卷别文题作者题干分值对应的命题形式分类全国卷Ⅰ理水(节选)鲁迅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二②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三④全国卷Ⅱ小步舞[法]莫泊桑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二②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一③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何士光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一③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三①江苏卷表妹林斤澜13.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一①14.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三③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萧红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二①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一①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三④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三②

根据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

一是抓住小说的关键点读懂小说,如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议论句、人物心理独白等。如《理水(节选)》主要围绕大禹治水,以《理水》为题则提示小说的重点在治水这件事情上;《表妹》中表妹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寄托在表妹身上;《小步舞》中以反复描写老人跳舞场景表达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是弄清考查的是哪一类,能够对应的采用五个方面的相关术语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这五个方面往往是彼此关联的,思考问题时要同时从五个方面出发。如2019年全国卷Ⅲ第8题,分析时要考虑景物描写对环境表现、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推动、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探究题除了这五个方面之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对读者的影响。

三是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小说也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高考常见的小说有三种:一是传统小说,如《到犁花屯去》;二是散文化小说,如《表妹》《呼兰河传(节选)》;三是象征小说,如《理水(节选)》《小步舞》。传统小说还是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主,阅读时要抓好这三要素;散文化小说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方式,阅读时要重视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要注意作者的叙述特征;象征小说中的象征意味浓厚,所选择的景物、人物、事件往往有一定的象征意味,阅读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人、事物或事件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小说的考题开始更多地关注小说文本特征的独特性,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9题和2019年浙江卷第12题。全国卷Ⅰ要求考生能够从内容上的“故”和手法上、主题上的“新”展开思考。参考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浙江卷要求考生抓住散文化小说的叙述特征,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手法等角度展开思考。参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二、分析散文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包罗万象;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集中,从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散文的“神”整体统摄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而“形”和“神”常常也构成了散文的明暗两条线索。

因此,散文的命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形”,主要题型有:①概括散文写了哪些内容,或概括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②概括作者游踪、思考、态度的变化过程;③概括或分析散文所写的人或事物形象;④赏析句子或段落;⑤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二是针对“神”,主要题型有:①分析标题、句子或段落的含意;②理解文中句子或段落中作者的思想情感;③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文章的主题;④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

结合上述分析,2019年高考散文问答题考查的有:

卷别文题作者题干分值对应的命题形式分类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赵园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二①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艾平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一④18.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一③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二①上海卷流沙中的弱水河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一⑤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部分3一④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一⑤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一③

散文阅读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类别,抓住不同类别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根据写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写景散文。写景散文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描写对象,阅读这类散文的重点就是分析这些景观。景观是写景散文的主角和灵魂,在丰满文章血肉的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景观中所蕴藏的情意、灵性都是作者所赋予的。作者寓情于景,将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2)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一般以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文章围绕着某一具体事物展开。这一具体事物就是读者所要研究的对象。状物散文层次清楚,往往从物象的外观、特性、用途等说起,然后发散到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价值观等。作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事物的本身意义仅仅是一个引子,其抽象意义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分析物象时一定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与写景散文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近之处在于这两类散文都以景观为描写对象;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写景散文景观相对集中(常常是单一的),而游记散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景观虽然有内在联系,但一般比较散杂。游记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随着行踪常常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分析时要注意这一点。

(4)偶感散文。情缘物起,虽然有一些偶感散文主要抒发某种情感或思考,但引发这种情感或思考的,却是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情感或思考的触发点,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例证。

(5)写人散文。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其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即为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二是分析散文的结构脉络,抓住理解散文的关键。

阅读散文,要通过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化等的思考和感悟。散文往往采用由实到虚或“红线串珠”的方法,所以要先通过抓“虚”或抓“红线”,弄懂散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情感。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文就是由景到人,由事到情,由实到虚。文章先着力描写萨丽娃姐姐生活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然后写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最后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标题中的“春天”——大自然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和牧民生活的春天这三重意蕴也就出来了。第19题的参考答案: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则以“北京的‘大’与‘深’”为红线,串起了作者的种种北京的记忆:马路广场、老人提鸟笼、北京学界、北京西山、胡同和四合院、北京的不同季节等。胡同和四合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北京文化,作者在文章开头已经指出了北京文化的特点——“大”和“深”,这里就是用胡同人家来阐释北京文化,理解了这一点,第20题也就可以转化为:胡同人家有哪些表现能够体现北京文化的“大”与“深”?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即可。参考答案: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三、分析现代诗歌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它适应时代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诗歌也包括白话翻译的现代外国诗歌。

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有抒情性、模糊性、跳跃性。抒情性是指新诗比较强调抒情;模糊性是指诗歌的内涵是开放的,表意比较模糊,一些意象的运用也与古诗词不太一致,有很强的个体性;跃跳性是指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句与句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

高考主要针对抒情性、模糊性和跳跃性进行考查,主要题型有:①分析诗歌句子的含意;②理解诗句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③揣摩诗歌中的意象,或将其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比较;④针对某一句或某几句诗写一段话,描述画面;⑤分析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学生首先应立足于读懂诗歌,主要方法和小说、散文阅读相差不大。但因为刚开始考查,考查抒情性的可能性比较大。2020年高考山东模拟卷第9题:“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道题目其实是问第一人称抒情的好处,考查的就是诗歌的抒情性。与2019年浙江卷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诗歌的考查要简单得多。参考答案:文中通过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进行主观的心理描写,代入感强,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我”。所以小说情境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散文考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