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构想

2020-11-16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王光文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 文/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王光文

根据杜淑芳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2%,低于全国4.29%的平均水平。从行业结构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以文化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工艺美术业为主,整体转型升级缓慢,缺乏高科技、高创意、高附加值的行业类型。从区域结构来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占30%,其余7个盟市只占22%,文化产业区域结构失衡严重。从国内比较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在发展规模、经营水平、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与陕西、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也有显著差距。针对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国内比较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本文前瞻性地提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以期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和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具体而言,内蒙古应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按照重点突出、功能协调、空间集聚、产业融合的原则,加强对文脉相近区域的文化产业的统筹和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地位,以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支撑,提升融合发展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构建“一核引领、三带同兴、多点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一、一核引领,形成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高地

“一核引领”即依托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形成的“呼包鄂”经济圈,打造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建设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服务平台,明确重点发展的园区和企业,加快文化产业的网络化进程,进而形成内蒙古的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高地。

(一)打造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呼包鄂”经济圈的经济、制度、技术要素相对集中,因而正在成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在此基础上,应以“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打造这一核心区并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制定实施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人才的专项政策和配套政策。二是布局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精品演艺、文创产品开发、高端文化旅游等产业。三是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四是壮大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五是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创新生态。六是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七是建设具有节事举办、时尚发布、集聚品牌、产品展销、互动体验等功能的大型文化场馆。八是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以加盟制造、委托代理、授权生产等形式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二)强化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

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在“呼包鄂”经济圈,可制定实施更加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开发、评价、激励、选拔、配置、保障等机制,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呼包鄂”经济圈教育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可利用其人才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区、创意设计园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心等。在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中,应重点强化科技类和创意类人才,并以此发展两类企业:一是主营数字内容、互联网信息、文化软件、动漫游戏等业务的文化科技类企业;二是主营广告、数字设计、景观设计、专业设计等业务的创意设计类企业。在此基础上,实施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设计提升工程,鼓励对文化资源进行科技化和创意化开发,提高文化设施的科技化和创意化水平,加强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创意融合探索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一批代表“内蒙古科技”“内蒙古创意”的文化产业高端品牌。

(三)建设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服务平台

为了解决内蒙古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支撑问题,应由文化、科技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建设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服务平台。该类平台主要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包括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的信息浏览与查询、成果展示与推广、产品销售与交易、网上招投标、企业需求发布、人才信息推送、行业政策法规咨询等。二是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在线学习服务、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专家咨询与指导等。三是设备设施和材料服务,包括信息推送、辅助研发、进货渠道、交易促成、试制试用、检验检测等。四是创新服务,包括生产创新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新成果应用和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五是对接服务,主要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企业对接。六是文化贸易服务,主要提供相关的商贸信息、供需对接、项目合作、进出口代理、产品展示、市场拓展、境外投资、服务外包、设备租赁、版权交易、文化贸易数据分析等专业服务。在平台初建期,应立足于平台的公益性,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为文化企业免费或低价提供服务。在平台成长期,应逐渐依靠市场进行平台的要素配置和自我进化。

(四)明确重点发展的园区和企业

为了打造“呼包鄂”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高地,应重点发展以下园区和企业:一是发展包括主导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园区,并强化其政策支持和有效激励,创新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构建专业化的科技创新空间、创意生态空间和人性化的生活服务空间,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体验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活动。二是发展国有文化企业(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快推进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高其整体运营水平和引领示范能力。三是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企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明确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责任主体,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等问题。四是发展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类企业,发挥其文化投融资服务、文化资产评估、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营销推广、文化交易服务等功能。

(五)加快文化产业的网络化进程

“呼包鄂”经济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产业的网络化进程:一是由文化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与文化企业、相关机构协作建立文化产业网络化协同管理平台。二是加大对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表演、网络节目、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培育面向网络的文艺创作人才,支持其创作和创业项目,将其纳入人才评价和奖励体系,为其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营造有利环境。四是通过政企合作建设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平台。平台以免费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加入,为企业节省摊位、布展、交通、人员、电商等费用。平台为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提供营销推广、供需对接、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在线沟通、网络直播等服务,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提供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服务,并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聚合式加工、多媒体呈现、融合式报道、多载体展示和广渠道传播。平台APP利用地理定位,为用户智能推荐文化产业资源和活动,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三带同兴,构建万里文化长廊

“三带同兴”即由西向东打造三大主题文化产业带——沿黄文化产业带、锡赤通文化产业带、呼兴满文化产业带,以规划共谋、产业共兴、市场共建、品牌共推、利益共享的跨盟市文化产业协调合作机制,构建自治区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万里文化长廊。

(一)沿黄文化产业带

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呈“几”字形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产业资源,构成了沿黄文化产业带(内蒙古段)。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构想如下:

一是打造沿黄文化旅游长廊。以黄河为旅游主线,构建“几”字形黄河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城镇和各大景区的沿黄观光公路,完善自驾车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公路沿线建设“林、田、园”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打造贯穿“大漠湖城”乌海、“苍天圣地”阿拉善、“羊煤土气”鄂尔多斯、“塞上河套”巴彦淖尔、“钢城”包头、“乳都”呼和浩特、“薯都”乌兰察布的沿黄文化旅游长廊。加强跨区域统筹共建、联动发展,加强与临近省区以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沿黄文旅走廊的影响范围。

二是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水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持续交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理文化(阴山文化、敕勒川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乌拉特文化、西口文化、察哈尔文化)、经济文化(河套农耕文化、丝路商贸文化、城市工业文化)、名人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昭君文化、阿拉坦汗文化)等,造就了文化资源富集的内蒙古沿黄文化带。依托于沿黄城市相对集中的文化艺术人才,其文化资源开发以延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创新为原则,注重科技应用和创意转化,以文学影视创作、演艺编导表演、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制作等内容生产为主,兼顾内容的本土化(独特性)和全球化(通约性),在文化产业的内容层面提升竞争力、形成影响力。同时,将生态恢复、环境整治与文化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强化生态环境的美学意义和文化特质,为公众提供文化氛围浓厚、各项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活工作空间。

三是凸显河套农业文化特色。依托河套地区粮食、蔬菜、水果、沙生植物等农产品种植加工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因地制宜建设农业文化景观、农业主题公园,以文化创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对河套地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庆习俗进行文旅开发,包括建设主题博物馆、开发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产品、举办农业主题的节日庆典、活动等。

(二)锡赤通文化产业带

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东中部,距离京津冀地区较近,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构想如下:

一是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打造锡林郭勒盟的“中国马都”“元上都”“草原生态”文化产业品牌,打造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和“辽文化”产业品牌,打造通辽市的“科尔沁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二连浩特市“恐龙文化”和“口岸文化”产业品牌。借助京津冀地区先进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完善文化产业链,建设若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的产业集聚区,把锡赤通文化产业带打造为区域品牌差异互补的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

二是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为根本,坚持“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方略,依托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锡林郭勒盟的蒙元文化、通辽市的科尔沁文化以及承德市的宫廷文化,融入游牧、饮食、服装、那达慕、“草原母亲”、“知青”等多种文化元素,在突出特色、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契合生态保护的特色文化产业,包括马文化产业、工艺品创意设计及衍生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体验式文化旅游等业态。

(三)呼兴满文化产业带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满洲里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边境文化资源。其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构想如下:

一是发挥民族文化富集优势。深入挖掘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使之与草原、森林、高山、湖泊、湿地、温泉、冰雪等生态资源相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浓郁的四少民族文化旅游、冰雪文化旅游、森林文化旅游、边境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服装服饰、体育赛事、地方节庆等产业。依托蒙古之源和鲜卑之源,推动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发展源流文化产业,推动沿边境旗县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形成多种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二是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依托兴安盟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草原生态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资源,以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产业园,满洲里中俄边境文化产业园、国门景区和套娃景区重点项目和兴安盟马文化产业、民族刺绣产业和阿尔山生态文化产业等相对成熟的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投入,延伸产业链,开发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三、多点支撑,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增长极。内蒙古应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使其发挥集聚产业要素、开发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协作成本、营造人文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创新创业、促进文化消费、拉动区域经济、塑造区域形象、打造区域品牌等作用。

一是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应有明确的发展定位、目标和规划,并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示范区应有专业化的管理及运营机构,并搭建完善的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科技助力、信息交流、人才培养、融资信贷、市场推广、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在财政政策方面,创设文化产业示范区专项基金,以财政补助方式择优支持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加大对文化产业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和个人从事文化产业技术研发、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建税等税费。在土地政策方面,示范区建设用地应优先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引进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自建、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政府在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二是建设草原文化产业园区。在自然草原生态修复和大面积草原景观建设的基础上,以草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为核心,将草原文化艺术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牧业、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打造融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生产加工、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草原文化产业园区,吸引人们体验、参与和思考,激励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草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并自己设计相关产品和服务,借此增强参与感、归属感、认同感并促进消费。

三是建设工艺美术产业园区。园区对工艺美术产业进行精准定位和分类生产。定位于坚守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应按照传统文化原真性、完整性、传承性的原则生产精品、珍品乃至极品。定位于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产业,应既保留传统的核心工艺,又应用现代的技术和设计。定位于现代化的工艺美术产业,应面向大众消费市场,加强创意设计和技术应用,以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工艺美术产业园区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现代传承(作坊和企业传承、院校传承、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传承、社会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园区内设立工艺美术与设计研究院,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进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创新体系。工艺美术产业园区与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积极开拓旅游纪念品市场、艺术品市场、创意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奢侈品市场、收藏品市场、时尚品市场、日用工艺品市场、家居工艺品市场、室内外环境美化市场、高端订制市场等。促进工艺美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工艺美术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事项、提高景区魅力、开发文旅产品。

四是建设蒙古族服饰产业园区。在呼和浩特、锡林浩特等蒙古族服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蒙古族服饰企业聚集,建设具有原材料提供、设计、研发、制作、展示、流通、服务等功能的服饰产业园区,并强化产品供给、要素支撑和政策支持。在产品供给方面,传统蒙古族服饰供给以生产性保护为核心,走小批量、精品化生产路线;现代蒙古族服饰供给以研发设计为核心,注重技术应用和标准规范,可以在唯美、质朴、复古、新潮、怀旧、新奇、奢华、简洁、科技、自然等风格中自由选择。在要素支撑方面,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建设信息集中透明、成本优势明显、类型品种齐全的蒙古族服饰面辅料供应基地,建设蒙古族服饰研发设计中心,吸引整合研发设计人才。通过继续教育、留学访学、考察调研、创业培训等活动,培育一批思维超前、勇于创新、具有全球视野、善于把握机遇的蒙古族服饰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在政策支持方面,制定完善企业培育政策,重点培育领军型、创新型企业,将符合条件的蒙古族服饰企业、项目列入培育库。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制定完善质量管理、企业管理、传承人管理等行业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建设蒙古族服饰数据库服务、研发和设计、多媒体展示、市场营销、服饰租赁等平台。

五是建设马文化产业园区。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等地区的马产业相对发达。在这些地区,可建设高规格、多功能的马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文学、艺术、体育、民俗、节事、生产、生活方面的马文化资源,发展主题演艺、马术表演、竞技比赛、骑乘娱乐、马具制造、衍生品制造、工艺美术、文化节事、影视基地、摄影基地、马文化博物馆、名马馆等马文化产业。为了夯实马文化产业基础,园区需要完善现代化马厩、马场、良种繁育、马具制造、马文化创意景观等设施,提供马匹放养、草场管理、疫病防疫、马奶养生、特色餐饮、主题演艺、赛事管理等配套服务,建设马术俱乐部、马匹选育和驯养基地、骑乘娱乐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文创产品研发基地,形成完整的马文化产业链条,实现马文化经济价值和马产业文化价值的统一。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新时代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