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表形态的变化”的专题解析
2020-11-15吉林郭九彤
吉林 郭九彤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点梳理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特别是流水的搬运和堆积作用。高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侧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发育、洪积扇地貌的特点、形成及发育、海岸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分析,因此可以看出这部分知识已经成为了高考的高频考点。
年份题型、题号考查方向分值2019年全国卷Ⅰ选择题9,10,11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堆积性游荡河道为切入点,考查流水作用、成因及影响12分2019年全国卷Ⅱ选择题9,10,11以霍林河流域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2分2019年全国卷Ⅲ非选择题37题以某河河面宽度变化与河水深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河道宽度及河水深度的原因22分2018年全国卷Ⅲ选择题6以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为切入点考查贝加尔湖成因4分2017年全国卷Ⅱ选择题9,10以洪积扇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流水沉积和搬运作用8分2016年全国卷Ⅱ选择题9,10,11以不同时期河床断面形态为背景,考查流水作用与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12分
二、考点浅析
本组题以贝加尔湖为例,先后考查了湖泊的成因、地壳运动,综合性强,思维跳跃性大,对贝加尔湖形成的特征及变化的判断可以考查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湖泊湿地环境本身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开发建设应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
【例1】(2018年全国卷Ⅲ,6~8题)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6.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
7.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
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规律】考生应掌握好湖泊的成因及分类,其中湖泊类型包括构造湖、火口湖、河成湖、牛轭湖、堰塞湖、冰川湖、人工湖等。掌握了这些湖泊的成因和分类,有助于考生复习和做题。
【点睛】本组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了解该湖泊形成的原因,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然后根据地壳运动的特点,判断出目前湖盆仍在陷落,深度不断在加大,结合材料给出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从而得出答案。
【备考建议】熟练掌握内力作用与湖泊形成、变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主要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
【例2】(2019年全国卷Ⅰ,9~11题)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如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该地区北邻黄土高原。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为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总体流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对河床的侵蚀严重,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故A,B,C错误。
10.北段有汾河支流汇入,增大河流流量,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中游含沙量大,会使河床摆动范围增大,与题干矛盾,排除①②;故摆动范围较小可能与该处峡谷河流地貌及两岸坚硬岩石难以侵蚀有关,该处河道侧切作用不明显,同时河道狭窄,流速较快,不利于泥沙堆积,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C。
11.渭河在主汛期流量大,当洪峰到达两河交汇处时,洪峰的高水位会使黄河小北干流河水下泄受阻,河水中的泥沙将伴随流速降低产生沉积。同时,由于黄河小北干流上游不断来水,该河段的水位在不超过渭河洪峰水位的情况下会不断抬升,综上所述,本题选C。
【规律】本题考查黄河及其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考生应在地图上找到渭河和汾河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的地势情况,熟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中重要山脉和河流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区域的解析和判读。
【备考建议】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里,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都是重要考点,外力作用还包括风化和搬运作用。
【例3】(2019年全国卷Ⅱ,9~11题)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是流水,B项正确;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项错误;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项错误;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项错误。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项正确;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项错误;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项错误;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项错误。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项正确;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项错误;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项错误;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项错误。
【规律】这种类型题,一定要注意积累和分析,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答案。
【点睛】考生要了解盐碱化形成的条件,气候干旱区,蒸发较旺盛,地下水容易蒸发;地势较低,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中盐分会在地表累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排水不畅,蒸发旺盛,会使地表残留盐分,也会抬高地下水的水位;沿海地区采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盐度增大,蒸发后盐分残留土壤表面。
【备考建议】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变化这种类型题,主要注意积累典型的地貌。从高考考查方式来看,选择题一般涉及单一外力作用的分析,非选择题则涉及多个外力因素的综合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