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辨析教学探索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2020-11-15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封制法制概念

广东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它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历史概念是历史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循此思路,历史概念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中历史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遗憾的是,对于诸多重要概念,教材并没有进行详细定义和解释,以至于广大师生对相关重要概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师生对重要概念理解不清的不良倾向。因此,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厘清实属必要,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浅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希望对广大师生的备考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概念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有些概念表面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实际上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首先,笔者设计了如下情景:

材料9 月12 日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的诞辰日,来自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各地的姜太公后裔代表,在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的祭礼。

请思考: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

有学生认为是分封制,也有学生认为是宗法制。这时,笔者并没有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定义的描述,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不难得出二者的定义。分封制指的是,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宗法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二者定义的关键信息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提取如下信息:前者的关键信息是周武王分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让他们拱卫王室;后者的关键信息是父系血缘关系。进而,笔者又让学生思考例题的正确答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答案是宗法制。由此可见,通过上述自主学习和笔者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二者的内在关系,根据教材“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这句话,学生不难得出“二者互为表里”的结论。这时,笔者顺势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表”,什么是“里”?谁是“表”,谁是“里”?在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即分封制是根据宗法制进行分封。最后,笔者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通过上述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在高考中也有针对该内容的试题,如:

例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 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根据宗法制的概念,“父系血缘关系”是宗法制的本质和核心,具体而言,有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两种方式,题干前半部分反映了“兄终弟及”,后半部分反映了“父子相传”,由此可见,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向“父子相传”转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宗法制本质的理解。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厘清类似概念的本质区别

有些概念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有本质区别,如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笔者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相结合的方法,对二者的本质区别进行了高度概括:君主专制指的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方式,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它处理的是皇帝与宰相(丞相)之间的关系,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军机处等。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如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藩镇(节度使)、转运使、知州、通判、行省制等。又如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笔者采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便于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二者的区别:

再如“海禁”与“闭关锁国”,笔者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解决:请从定义、目的、对象、程度、影响几个方面,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的不同点。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答案如下:①定义不同,“闭关锁国”是指不与外国往来,包括经济、贸易、文化等众多方面,而“海禁”是当时的政府为了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而颁布的政策;②目的不同:“海禁”是为了抵制沿海地区肆意掠夺的日本倭寇,而“闭关锁国”是清朝为了抵制国内的反抗势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来侵略者的威胁;③对象不同,“海禁”主要是针对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是针对沿海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势力,后来又用于防范日渐强大的外来势力;④程度不同,“海禁”主要是限制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定私人不得出海进行贸易,但对来华交易的外商没有限制,同时,对外界的先进技术及物产并未盲目排斥,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中国私人不能出海贸易,同时也对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进行了限制,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济、文化、贸易等多个方面;⑤影响不同,“海禁”的实施影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海禁”带来的危害没有清朝“闭关锁国”严重,清朝的制度、经济、技术及思想文化都因之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总之,通过上述不同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较好地厘清了类似概念的区别,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在高考中也有针对该内容的试题,如:

例2.(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朝廷制作的“皮币”定价高昂,但要求诸侯王必须进行购买,显然,朝廷是在削弱诸侯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中央集权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将概念讲透

“重农抑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的是,它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但部分教师并没有将这个概念讲全、讲透,导致不少学生还存在诸多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一)误区一

认为“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实际上,“抑商”不仅抑制商业,还抑制手工业,而且,抑制商业和手工业只是对私人的抑制,官营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在抑制范围之内。

(二)误区二

认为商鞅首创“重农抑商”政策。其实,“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在李悝变法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

(三)误区三

认为历朝历代都严格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其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实行鼓励海外贸易和官商分利的政策,于是出现了商业繁荣和商人地位得以提高的另一番景象,如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十分发达;统治阶级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等。再如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区域性长途贸易和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弃儒从商的人数大增,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明朝中期以后的小说与戏曲,很多都取材于商人,明清著名文士的文集包括很多商人的墓志铭和传记,而商业书籍也经常以士商合称,如《士商类要》《士商要览》等。这些都可反映出当时从商人数之多,以及文士与商贾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误区四

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地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在封建社会初期,其对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在高考中也有针对该内容的试题,如:

例3.(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体现了该时期在“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下,出现了商业繁荣的景象。

综上,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二轮复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基于历史解释素养,深化概念辨析教学,以期提高一轮复习实效。

猜你喜欢

分封制法制概念
慈善法制的当下问题与完善路径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幾樣概念店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