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探析

2020-11-15郗戈陈鑫

社会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理伦理传统

文/郗戈 陈鑫

中华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当代中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键一点是合理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合理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既是当代中国应对全球文化竞争态势的现实需要,又是解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合理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当代文化建设研究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多方面努力,从现实路径来看,重点要在下述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合理把握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主要矛盾

传统文化是在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与现代社会发展难免存在不相适应的成分,难免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正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主要矛盾。既然不适应、不协调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主要矛盾,那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因为文化之源始终是社会实践,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长期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实践的文化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文化,更不会成为先进的文化。实际上,在历史上能够传承和保持下来的文化从来不是僵死的、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理”,之所以能够一直受到重视而没有走向毁灭,就在于它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内涵。虽然它的基本内核没有实质性改变,但其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以此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变化。先秦时期,《庄子》讲“天理”“万物之理”,《易传》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管怎么讲,天理与人事是联系在一起的。到了汉代,“天理”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人副天数”“天人感应”的解释,借助天与人关系的阐释,为统治者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唐代以来,对“天理”又有了新的认识,有的思想家认为各种天灾人祸不过是“常理”,“天”“人”是二分的;当然,人要始终保持对天的敬畏,以“天下之正理”来检讨人事的过失。到了宋明,天理观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学家将儒家的伦理纲常抽象为天理,认为这些伦理纲常就是天理的表现,并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此来维护当时的伦理秩序和等级秩序。可以看出,同样讲“天理”,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内容和形式是为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离开特定语境,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天理”的含义;剥离历史背景,也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天理”的发展脉络。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推动了“天理”概念的深化与发展;也正是这种深化与发展,既适应了现实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因此,紧紧把握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自觉进行传统文化的转化与调适,这是解决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主要矛盾,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途径。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总的方向是通过自身的扬弃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在具体转化过程中,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三纲五常”为例,“三纲”与“五常”所具有的内涵和所显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显然是与“独立”“自主”“平等”的当代意识背道而驰的,是一种文化糟粕,必须予以否定。“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则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对于处理好个人、家庭、族群、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发展和弘扬,不能加以简单否定。比如,“仁”的思想既有当时的思想局限性,但也有其普遍性的价值。强调爱人、宽恕等,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这种仁爱思想无疑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其他几“常”也是如此,需要合理看待,通过扬弃和转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现代社会所用。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传统文化转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转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既然要以先进文化引领传统文化转化,那么,必须首先对先进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要正确理解先进文化,就必须历史地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确定评价文化先进性的合理标准。那么,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是什么呢?严格说来,文化先进性的标准并不是以文化的新或旧来判定的,而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能够推动历史进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在具体评价时,这一标准又可细化为历史的尺度、科学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

首先,从历史的尺度来看待文化的先进性,就是要把文化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凡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就是先进文化,否则就是落后文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就是先进文化,否则就是落后文化。所以,先进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化。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历史的尺度要求先进文化始终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始终要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

其次,从科学的尺度来看待文化的先进性,就是看某种文化是否能够科学地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否是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从本质上讲,就在于它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与把握,在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真理性的知识。正是借助于先进文化,人们才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合理认识,才形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方式。先进的文化可以破除以往的陈腐观念、开阔人们的视野、确立新的思维、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社会要发展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人类要提高实践能力和文明程度,也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推动。

再次,从价值的尺度来看待文化的先进性,就是要求文化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文化先进与否,总是和基本立场联系在一起的。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群众讴歌的文化自然是先进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相对立的文化必然是落后的、终究被淘汰的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必须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我们的文化研究,应当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正把文化切近生活、切近群众。

用先进文化来看待引领传统文化,应当坚持历史性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疑是我们的目标,但发展先进文化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就包含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成果,离开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精神,先进文化也就真的成了“无根的浮萍”。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应当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

建设先进文化,还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体”,中西文化为“用”,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当处理好两种关系,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避免走向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完全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离开了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的要求,抽象地谈论传统文化,其结果是走向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引导传统文化研究自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资源为现代化服务,将传统文化研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二是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避免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走向全盘西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涉及中西文化的碰撞。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深入进行和快速发展,文化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固守传统是没有出路的。因而加强文化交流与交往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加强文化交流和交往、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并不是盲目照办、全盘西化。文化一旦失去了自主性,其结局是非常悲哀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盲目走西方的老路,结果程度不同地陷入文化殖民主义,后果是惨重的。我们必须引以为鉴,自觉走好自己的路。而要走好自己的路,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稳妥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具体措施

要使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抓好这些措施的实施。

第一,加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历来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日常行为习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起着“润物无声”的导引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振兴传统文化,同样必须使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生活。这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新扎根于社会生活,使之在人们中间“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既使“敬天厚德”“民胞物与”“诚至中和”等价值观念成为人们进行身心修养和追求内在超越的道德律令,又使“孝悌”“友爱”“诚信”“廉耻”等价值观念变成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应当指出的是,传统文化不仅要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要融入整个社会生活,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在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富有活力、富有当代意义,才能有效发挥社会历史功能,促进其现代转化。

传统文化要走向生活、要实现现代转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由于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以思想、文字等形式展现出来的,还以传统节日、民俗、文物、古籍等各种形式来体现,因而这样的表现形式就要求我们既要以传承经典的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又要用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形式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和现代转化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当在这些方面予以加强:其一,要在城市城镇建设、建筑设计中融入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符号,在节庆服装服饰等方面融入传统要素,过好“节日”主题活动,传承和创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形成新的节日习俗。重视中华老字号的价值,建设一批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悠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老字号。其二,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馆等的作用。其三,开展校园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生活化绝不等于庸俗化。必须把握好生活化的“度”,使其主要作为文化公益事业充实人民精神生活,而不能使其沦为媚俗肤浅、娱乐恶搞的纯商业炒作。

第二,阐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与现代工商文明难免不相一致,但是它所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也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或者说具有现代价值,对今天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过程中,应当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和阐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比如,上述“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就可以通过激活与阐释,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以“仁”涵养“友善”,以“义”充实“公正”,以“礼”补充“法治”,以“信”支撑“诚信”等。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从古代宗法价值到现代公民价值的转变,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

加强中国文化中家庭伦理的创造性发展,是学界和社会上关注较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迫使传统家庭伦理向现代家庭伦理转换。但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应当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创新。为此,需要加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创造性发展,最重要的是按照现代伦理的要求,将传统的家庭伦理置于平等的原则之下,坚持平等的发展。

挖掘和阐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推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建设也有其重要意义。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尽管有其历史局限,但也可以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供滋养。在《诗经》中天下的含义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天下的一种理解,很不全面。之后在《礼记》中有了另一层含义,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在顾炎武《日知录》中,对天下又有了新的理解,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天下”其实是每个人的“天下”,整个人类由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而凝结成为命运共同体,正因为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命运,所以“天下兴亡”,才会“匹夫有责”。这种对“天下”的当代诠释,既依据于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贡献。通过阐扬,这一观念以及其他相应的观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确实发挥出了现代价值。

第三,推动传统文化面向世界。传统文化要走向当代,必须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是既要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又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化作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事实正是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封闭起来形成的,也不是完全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一步步确立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但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吸收。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漠视外来文化绝不是明智之举,开放、互鉴、吸收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须加强文化转化再造的能力。外来文化能否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关键是看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假如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然导致消化不良。唯有增强消化能力,才能争取主动,才能切实加强文化整合能力,真正实现文化再造。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过程中,应当自觉加强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天理伦理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地理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少年力斗传统
存天理和灭人欲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