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残酷青春电影《少年的你》的风格化视听

2020-11-14吕果燃

电影新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暴力青春

赵 岚 吕果燃

中国青春电影在学习和探索中,找到既能表达自我对青春的眷恋,又能引起人们反思的电影类型——残酷青春电影。“残酷青春电影,是世界电影中一种文艺类型片,它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表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在生活和成长中的迷惘、彷徨、狂乱、张扬、激情、极端、阴暗、叛逆、恶劣。”2019年10月上映的小说改编电影《少年的你》,灵活使用形象、景别、角度、光影、色彩、构图等视听元素,用镜头语言去表达残酷青春下的迷茫,形成特色的导演风格和残酷青春电影的影像表达方式。

一、暴力美学的影像风格

青春残酷电影《少年的你》中,关注的主要对象大多是那些,“身体在发育,情感在骚动,性器官在成熟,荷尔蒙液在增加分泌,肢体在寻求力量发泄”的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们,他们父辈的理性监控,所以“暴力”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画面元素。导演在电影中以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大量使用冷色调、浅焦和近景来表现内心状态。

在《少年的你》上映之前,郭敬明导演的《悲伤逆流成河》在展现女主角易遥被同学侮辱的暴力场景中,采取的是“MV”式的快速剪辑,用一种“诗化暴力”的非写实风格展现,避免将太多暴力的元素展现给观众。这种“趋利避害”的镜头处理方式,是因为中国观众普遍把电影当作一种消遣工具,只图一时“欢乐”,鲜有严肃、理性的思考,更不愿意到电影院去探讨沉重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在另一部残酷青春日本电影《告白》中,导演使用高速摄影的升格镜头处理方式:瓶中下落的牛奶、飘散的尘埃、破裂的泡泡和飞溅的鲜血,大量使用极端广角镜头及各种俯拍、仰拍镜头,造成阴暗、残忍、冷酷的视听感受,构成了该片风格独特的暴力美学影片风格。

通过对《悲伤逆流成河》《告白》等残酷青春电影的学习、模仿,导演曾国祥也通过《少年的你》探索出了独特的暴力美学影像风格。首先,影片大量出现受伤的脸和血腥镜头,且多为近景和特写。比如,小北被警察按在地上畸形仍微笑的脸,和被凌辱后陈念流着血嘟囔的脸的特写镜头,它们放大了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情感体验。导演采用大篇幅手持镜头与快速剪辑,轻微的晃动可更精确地捕捉人物最真实的状态,给影片本就被压缩的喘息空间带来错乱感,由此表现青少年的那种生猛、冲动与不安,营造危险和紧张的气氛,增强影像的真实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其次,导演采用俯拍镜头。比如,胡小蝶跳楼时,围在教学楼上的学生用语言消费她的死亡,俯拍镜头表现出同学的冷漠,以上帝视角隐喻社会的冷漠。最后,导演用浅焦甚至失焦镜头,将人物与景别隔离开来,更凸显人物与社会外在环境的格格不入,来表现他们被社会集体所排挤,抛弃的状态,呈现大量内心化的情感——无助、无奈,形成一种“脆弱隔绝感”。《少年的你》中导演诉诸暴力的初衷是为了展现这些暴力事件背后的“无奈”和“迫不得已”,而暴力美学的影像风格,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旨在用“痛感”代替低级的生理快感,将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削弱暴力的血腥和残酷,以一种美学的高度衡量和批判,由此完成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二、光线的运用技巧

导演曾国祥擅长运用色彩创造影像来渲染气氛,根据校园暴力题材的需要,在《少年的你》里以低暗调贯穿全片,大段使用冷色调,降低曝光,压缩暗部阴影,形成一种危机、恐惧的情绪,表现出人物的脆弱和无助。同时导演大胆组合不同的色调,以蓝、青色为主,给人压抑和不安感,营造整部影片阴郁、深沉和凝重的氛围,由此成为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冷暖对比

首先,影片使用两种有强烈色彩对比的色调:暖色调和冷色调来区分时空。比如,同学往陈念和胡小蝶凳子上倒红墨水,陈念部分的色调以青色为主,用写实、客观的方式,加强景深的空间光效,制造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回忆胡小蝶部分使用暖红色调,调高曝光,制造出一种奇异的不真实美感。另外,通过色调对比暗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导演将母亲缺席的陈念家,设置为偏蓝的冷色调,而小北家是偏黄的暖色调,这组对比烘托了陈念情感的递进,暗示了陈念和小北的关系:小北逐渐成为陈念的心理支撑和依靠。因为本部影片的影调偏暗,故而当有几个暖色调镜头出现时,产生强烈的对比,给观众留下感官印象,彰显影片的抒情性。最后,该片的冷暖对比也用在人物塑造上,在魏莱等人停学将陈念围堵在小巷时,光线成了造型的绝佳工具,意图通过色彩区分二者的心理状态:施暴者的狂欢与被害者的绝望。镜头中魏莱从暗处走出,直奔她的“猎物”陈念,导演让陈念处于整个镜头的中心位置,但却只给其他三人打了暖色面光,削弱了主角的中心位置,从而暗示了人物强弱势的关系。

(二)唯美化光线

在警察审判时,导演对被审者使用顶光,且提高曝光度,形成一种不真实的光感。顶光是来自被摄人物头顶上方的光线,在审案时,小北和陈念身上水平面亮,垂直面暗;头顶、肩膀上方亮,垂直面较暗;在脸上:额头、颧骨、鼻子、上唇、下巴尖等高起部位被照亮;眼窝、颧骨下方、鼻下等凹处无光黑暗。传统照明认为顶光是反常光效,一般多用在反面人物照明,但对两个犯罪嫌疑人使用顶光,不仅没有丑化形象,反而塑造出硬朗的轮廓,甚至形成一种诡异的美感,获得了较好的造型。另一方面,与警察较冷的颜色对比,“一正一邪”,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警察言语暴力的逼问下,两人毫不屈服,代表着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将角色的心理最大化地具现出来,通过光影把电影的情感推到高潮。这种意象性的逆光,营造出梦幻的感觉,让人产生恍惚的朦胧。另外,电影的结尾,押运车上的柔光在人物脸上流动,光线的流动感表现出朦胧的诗意美,又让观众窥视主角的内心,释然、痛苦、悔恨等交织在一起,将陈念和小北的人物情绪及渲染力放大到极限,使观众感觉到情感激情的宣泄和喷发。这两种光线都营造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形成一种奇观化的视觉冲击,以一种诗意化的处理,弱化悲剧结局的残酷性。

三、窥视视角:看与被看

劳拉·穆尔维发表于1975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将电影与其受众的关系引入理论中论述,第一次在电影史中提出“观看”与“被看”的理论:“在有些情况下,观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正如相反,被看也具有快感。”在《少年的你》中导演多次使用偷窥镜头,通过“看”与“被看”的多向度审视,思考背后人性的冷漠,及导致少年成长环境失衡的原因。总结电影中窥视镜头的类型,一共分为四类。

第一类,俯拍镜头。陈念放学、回家时,都有往楼下看的俯拍镜头,这类型镜头没有偷窥的视觉主角,但却带给观众一种危机、恐惧感。但事实上,导演以内心视像,虚拟了一个想象视角:看客。在这一组“看”与“被看”的关系中,看客可能是躲在教学楼上观看的同学,也可能是藏在筒子楼里的居民,他们一致麻木地选择了沉默,丝毫不觉得自己也是加害者中的一个。总结来说,这些“看客”们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不约而同地结成强大的联盟,孤立排斥那些弱小的“被看者”,就像动物的本性,喜欢找一个更弱小的进行欺压而获得心灵的快慰,看客的麻木是造成这些少年悲剧的原因之一。

第二类,监控视角。通过监控摄像头形成的监控视点更贴近生活,对人们而言是一个相对客观的稳定视角。但希区柯克曾经宣称:“我要给观众带来文明的保护性太强了,我们连起鸡皮疙瘩的本能都失去了。要想打破这种麻木,唤醒我们的道德平衡,就要使用人为的方法给人以惊吓。”一方面,监控式偷窥镜头的呈现方式能渲染恐怖气氛,使观众感到害怕、惊骇。另一方面,导演也通过解构这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尝试“打破这种麻木”,更透彻地剖析导致边缘青少年们悲剧的原因,同时“唤醒我们的道德平衡”,让观众认识到在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潜藏的道德败坏。

第三类,镜面反射的偷窥镜头。导演借镜子透明体(如镜子或玻璃)的反射,不仅能够拓展画面的物理空间,且能延伸人物的内心世界,完成电影的表达功能和艺术意境。比如,小北带陈念去修手机,导演借手机店镜子的反射拍两人后背,因为镜子分割、扩展了空间,表现出平面图像所无法表现的其他空间,用镜子增加新空间,由此使电影画面的构图发生了改变,让人物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新的联系。另一次是导演借马路对面的镜子反射两个警察吃火锅的场景,映射出较为倾斜的拍摄主体,反映“真实”的人物内心——对惩治坏人的无力感。同时,前景不时有经过的车辆,也暗示他们未来探案的坎坷、曲折。

第四类,电影中多次出现以用录像的偷窥镜头,总共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电影开头陈念给死者胡小蝶盖衣服,被楼上的看客用手机不断放大,暗示了陈念将会成为舆论中心的悲惨命运。第二种,是欺凌者用手机拍摄被害者的表情、身体,观众透过手机偷窥这场校园霸凌,以此获得满足感。第三种是被害者们用手机记录自己受害过程的镜头,比如小北和陈念拍剃寸头的合照。透过看客、加害者、被害者这三种以手机为视角的偷窥镜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觉自己是电影里的参与者,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窥视欲。

电影银幕作为一面镜子,观众坐在观众席,而电影播放的场景就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窥视空间,银幕作为观看客体在光亮中展示,观众作为观看的主体处在黑暗中注视,这样观众和银幕之间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观众与角色们。麦茨说,一方面电影是裸露癖者,而观影人是窥淫癖者,两者的欲望陷于两种目的永久性的交流之中,即主动/被动、主体/客体、看/被看。而电影满足了观众偷窥的欲望,同时也使观众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情。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青少年往往只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群,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青少年电影在展现其成长的痛苦与烦恼时,为引起社会的关注,必须以一种相对极端的,看/被看的方式来表达,以便于对社会构成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使观众同情角色们的遭遇,关注到校园欺凌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从而产生社会效应。染力量,我们应把这种力量还给它。要讲好残酷青春的故事,就要用强大视觉力量冲击观众的感官,记录青少年成长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无奈、焦躁、无力、孤独等情感,使青少年们在否定和肯定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找到自我。用视听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隐喻重大的哲理主题,表达了我们对青春、爱情、人生、生命等的深入反思,完成艺术整体的有机融合。

结语

电影的情绪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于视觉力量,画面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会导致电影丧失部分的视觉感

【注释】

①李瑞东.《观音山》:将残酷青春电影进行到底[J].电影评介.2011(7).

②王平、汪献平.青春残酷物语——当代青少年电影的另类表达[J].电影评介.2007(20).

③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M]. 吴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暴力青春
反性别暴力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