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
——以南华大学为例
2020-11-14
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时空虚拟化、传播信息即时化以及传播资源海量化等特点。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中的普及,一方面,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给日趋僵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对此,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抓住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符合时代发展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在职业结构上,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在学历结构上,我国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教学活动改至线上,推动使用新媒体进行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当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逐渐淡出高校师生的视线,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窗口和阵地。高校中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有校园BBS论坛、新型校园类SNS网站、校园网、校园APP、校园微应用、校园LED显示屏等。
南华大学的新媒体矩阵主要由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官方网站构成。微信官方公众号矩阵由“南华大学”“南华教务”“南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南华大学招生就业云服务平台”“南华棒棒团”“南华大学学生会”等六个微信公众号构成。同时,南华大学下属教学单位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根据微信公众号每日的推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阅读量、点赞数目和关注数目显示,“南华大学”“南华教务”“南华棒棒团”这三个微信公众号是南华大学校内外人士主要访问的平台。其中,“南华大学”和“南华棒棒团”这两个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学校权威信息、国内外的时事热点以及校园文化生活,成为传播校园文化、展示校园生活、宣扬校园精神的重要渠道;而“南华教务”则主要推送校内教学消息、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提供校内各项业务及流程的在线咨询。与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有所差别,官方微博账号更加注重与学生互动,较为活跃的官方微博账号有“@南华大学微博协会”“@南华大学学社联”“@南华大学广播电台”“@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等。官方微博账号的推送在内容上更加贴近校内学生的生活,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及时与粉丝进行互动交流。官方网站矩阵由“南华大学-Universityof South China”“南华大学-新闻网”“南华大学-团委”等网站构成,网站的容量大、兼容性强,既是高校对外展示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当今的发展趋势分析,利用新媒体来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应该是各大高校研究的重点。然而,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远远跟不上其发展速度。学界对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颇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就目前新媒体在高校应用的研究现状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而存在着根基薄弱和环节缺失的现象,这些局限造成高校的文化特色、文化积淀以及文化精神稍显不足。对此,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从根源上解决校园文化内容单调、文化传承断层、文化信仰缺位以及文化创新不足等问题。
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的应用给日趋僵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巩固“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或信息接收者。师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实践者。高校要注重与师生的互动,尊重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巩固“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南华大学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南华大学依托衡阳市的丰富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了如“楚岳文化节”“船山大讲堂”等校内讲座活动,建设了如“湖湘文化研究基地”等平台,完美地将湘楚地域文化同南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并于建校六十周年在校庆活动中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双创论坛、“甲子薪传·筑梦南华”文艺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医教协同论坛等。南华大学巩固“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不仅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还推动了南华大学校园文化“走出去”,打造了独具匠心的校园名片,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推动力,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南华大学开放的文化胸怀。
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云计算、互联网、新媒体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传统校园也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由“电子校园”“数字校园”逐步转型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校园智能管理的趋势所在,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展了相关建设工作,如何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成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南华大学在构建高校智慧校园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明确了建设智慧校园的目标与准则,优化了智慧校园所提供的师生生活、师生教学、校园资源以及校园管理等服务(如南华大学智慧教务、南华大学智慧团建、到梦空间、南华大学易班工作站、南华大学图书馆等)。此外,智慧校园管理体系还纳入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可视化数据(如教师评价、学生成绩、师生动态、校内资源流动、学生就业分析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轨迹,为学生步入职场奠定基础。在这软硬文化环境兼备的条件下,南华大学构建了具有高校特色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以促进师、生、校、企共同发展。
重视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交互性、共享性、多媒体等特点。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些技术特点,赋予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十分明显的时代特色,它既指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了解与应用的能力、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又指使媒介信息为个人提升、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当今大学生在媒介认知理解、媒介接触消费、媒介应用制作等方面,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但从其具体行为来看,也存在对媒介的使用不够充分、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以及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目前的媒介素养培育,应当是家庭、高校、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积极作为。如相关媒体部门可以特设开放参观日,鼓励大学生参观和了解媒介制作流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在校园媒体中搭建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采取适当措施培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作为社会精英的主要培育场所,高校是大学生媒体素养培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而条件成熟时必须开设专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积极引导,号召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加快媒介素养培育体系的建设脚步。
结语
新媒体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和未来走向具有导向作用,它在高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利用新媒体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成为高校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扬校园文化精神的必由之路。高校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抓住其带来的机遇,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符合时代发展且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