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中的融合与应用
2020-11-14
新闻采编领域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也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在新闻采编领域中,人工智能正在被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实现新闻采编的智能行为,如编写、推算、数据的收集和推送,帮助编辑完成复杂繁琐的工作,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到新闻采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打造智能平台有助于重构内容生产流程。能够精准划分数据,更好地把数据化的内容匹配给有需求的用户。新媒体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基于人工智能的新闻采编行业能够将内容很精细地划分类别,进行有效推送。
精准化用户。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闻采编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存在着用户与受众的差异。人工智能领域拥有用户,而传统的新闻采编是受众,采编写什么,受众看什么,不感兴趣可以不看,缺乏针对性。而人工智能领域通过建立用户模型,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运算,能够精准化用户,采编结合用户的兴趣推送新闻资讯,提高工作实效性。
生产流程区域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化的新闻采编基于权威、海量、优质的大数据资源,通过AI技术,推动AIGC(智能生产),将新闻采编过程智能化。智能系统对热点事件的传播强度、效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编辑做出最准确的、最权威的、最具有公信力的判断。“智能采访”系统可以帮助记者实现录音的实时翻译功能;“智能剪辑”系统可以实现根据采编的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匹配出视频数据库中相应的素材,结合影像学原理进行视频生成,其速度是人工剪辑的20倍。而“智能播报员”系统,可以根据发布信息的密度与覆盖面进行用户反馈,使新闻报道量成几何式速度递增。再如机器人写作也是新闻采编领域中的大胆尝试,第一财经的“DT稿王”、新华社的“快笔小新”都是较为成功的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对新闻受众的积极影响
个性化分析用户和私人订制。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能新闻能够通过智能系统更好地洞察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嗜好以及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结合受众的需求,将大数据反馈给新闻采编,新闻采编通过用户的偏好,分析并制定个性化分析,将受众的数据信息进行储备,进行有针对性地推送,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喜爱的新闻。此外,新闻采编还可以结合会员制为会员私人订制的新闻咨询推广,不仅可以持续为会员匹配智能化信息,而且可以为编辑部创收。
为用户增加交互式感官体验。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单向式的模式,人工智能新闻给用户增加了“新闻临场感”,解决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单向式,也改变了受众与新闻现场的时空关系。人工智能通过AI技术,创设一个立体化的新闻场景,形成了一个“用户画像”模式,用户通过系统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场直播,形成立体感与时空感并存的新闻现场。新闻采编不再局限于幕后,选择权更多地交给用户自身的观察,身临现场,体验并感受事件现场,交互信息数据,形成独立的交互式新闻判断。
用户与采编人员的互动体验。尽管新媒体平台为受众创造了交互式互动平台,但很多用户反馈,依赖于传统的留言、转发、评论的方式会使新闻资讯的产生者接收不到反馈甚至被忽略。当将议程设置的权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下放”给用户时,人工智能则展现了它的优势,收集大量数据,且能够及时传回反馈。新闻生产者和受众依赖智能穿戴设备,淘汰掉之前的问卷调查、评论、转发,通过真实的生理层面上的感受,互动反馈,满足新闻采编对新闻事件的反馈,也为用户带来极其舒适的体验感和新闻环境。
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
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人工智能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且陆续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最直接的改变是提高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新闻采编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采编的工作内容,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至关重要,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的素材,是还原新闻事实的关键。但是,在真正突发事件中,新闻采编人员会因为时间、地点、新闻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不同的客观条件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也无法最真实地还原事件。诸如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过去,新闻采编人员要想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最快也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赶赴灾区现场,而人工智能应用最广的是无人机拍摄,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融合,在人力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时候,无人机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一般是以10分钟飞行15公里的速度,无人机在上空收集现场素材,采编人员通过互联网将数据收集,第一时间进行客观的报道。同时,还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隔空采访,第一时间掌握灾区的状况,降低了新闻采编的滞后性,增强了新闻采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实现了新闻视角通过智能设备得以延伸。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新闻报道中,新华社推出了《60万米高空看中国》栏目,取得超出了预想的成效,实现了全网浏览量超过30亿次的骄人成果。新华社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设备,通过卫星设备,将我国的空间信息、国土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产业优化与发展变化,结合新闻视角,进行全景播报,展现了我国的发展变化,与受众线上线下交互,感受人工智能给新闻媒体带来的成效。此次节目的最大亮点就是人工智能技术收集数据,媒体进行采编再生产。一方面,超常规的视频记录。传统的视频记录是由摄像师担任,而此次活动是利用卫星视角、无人机拍摄,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这是摄影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另一方面,有感情、有温度的深度报道。利用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采编,将祖国大好河山,感人事件,以及大转折、大事件加工报道,实现了人工智能辅助采编的新闻策划。
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信息集中决策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媒体的影响从新媒体的发展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再进入融媒体时代,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全媒体时代,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这些大数据信息的分析,如果由人工操作,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推广,正确引导舆论,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大,得不偿失。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让人工智能系统学习采编编程,采编人员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时,通过关键词或有价值信息查找,就能快速地筛选、收集可靠的数据进行分类采编,推送报道,大大提高了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系统除了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建立一套信息集中决策技术。将人工智能收集的用户信息、兴趣、偏好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信息集中决策技术辅助采编人员进行新闻资讯的优化和推荐,以多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件,形成不同角度推送用户,深挖新闻背后信息的意义。
新闻信息综合处理与人机协作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采编中的优势不仅仅是无人机的使用以及数据的整理、收集和推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新闻信息综合处理能够满足新闻采编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且合理地过滤无用信息,通过智能系统实现新闻信息的剪辑与发布,还能将新闻采编工作进行一个全面整合,实现新闻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机协作应用,也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优势。通过对以往信息的匹配,开展人机协作,可以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成果预设。前文我们讨论过利用人工智能编写新闻稿件,但是过于单一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在收集时政类资讯时,就缺少了娱乐类、体育类新闻资讯,或者缺少法律类的报道。人机协作,采编人员为人工智能提供所需素材和语言,人工智能在编写过程中就可以预设成果,提高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一时间完成预设新闻资讯。
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智媒时代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它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方面,其技术水平和智能应用都有待开发。人工智能会带领全媒体走向一个新的进程,对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有着质的飞跃。若能将人工智能充分利用并不断开发,建立良好的媒体生态圈,全媒体时代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