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阈下新闻传播实践课教学设计与创新研究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纪录片媒介考核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之后经过多位国内外专家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已成为近20年来最惹人注目的命题之一。随着传媒大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党中央对于“媒介融合”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题中之意。

而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讲,对业界动态高度关注,并以之为风向标随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是不断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从业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融媒体内容生产人才的匮乏已成为传媒集团媒介融合转型的痛点之一,这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业界提供优质的合格人才,亦成为近些年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闻传播教育实践课发展现状

新闻传播学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个学科的课程更应该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价值观与舆论的正向引导。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一线经验、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严重等现象,这直接导致其新闻传播教育实践课存在诸多问题。

新闻传播教育实践课教学目标与传媒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诉求是紧跟当前传媒改革实际,为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随着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亦愈发模糊,这一方面拓宽了传媒教育的人才输出口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对从业个体的职业能力素养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转型的需求,国外新闻传播院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如美国的部分院校开始将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新闻教育目标向培养通用型人才靠拢,以追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平衡;英国大学的新闻教育也更加强调技能培训的比重,整体来讲,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已经成为全球新闻传播教育逐渐达成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新闻传播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需求。但是,笔者关注到当前的实践改革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层面,实践比重虽然加大了,但是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未进行深层次的适应性调整,没有真正与传媒行业需求进行对标,教学目标的模糊无法真正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给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落地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新闻传播教育实践课模式单一,教学设计合理性欠缺。近年来,虽然新闻传播教育实践课的学分学时比重有了一定提升,但整体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不符合融媒时代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走在专业前沿的院校纷纷开办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将教师的角色与“管理者”挂钩,将学生的角色与“员工”挂钩,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开展具体工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高度模拟行业工作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自我提升。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但是,该模式更多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存在,导致教学效果的辐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能将类似的设计思路融入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也许能在融媒体人才培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基于媒介融合的 “三位一体”教学创新设想与实践——以纪录片创作、融合报道为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贴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求,课题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行业调研和团队教研,最终进行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考核标准等方面“三位一体”的教学创新与优化,并在纪录片创作、融合报道等新闻传播实践课中进行相应的践行与尝试。

从业能力培养思维主导的教学目标设计。从传播模式来看,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传播从业者由原来单一的传播思维转向为多维传播思维,掌握新型的立体传播模式,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则是掌握如何使用诸多媒体共同进行信息传播的综合设计。这种综合设计不单指技术层面和渠道层面的物理融合,更多指思维层面的运筹帷幄,即如何构建适应不同媒介表现形式的信息矩阵。

明确了这一从业能力需求,课题组进行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反向倒推,以从业能力培养的思维入手,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进行了研究与确定,并对其进一步细化至实践课程本身,根据课程性质、类型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进行有侧重的重新规划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实现。例如,针对课题团队主要承担的纪录片创作和融合报道两门课程,将前者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纪录片融媒体策划、创作与推广能力的培养”及“融合媒体报道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两个方面,通过不同媒介产品类型的融媒体创作需求和实际,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设计与配合,并提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也变相对学生进行了从业能力的培养与引导。

多元产出、融合生产思维主导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地点,这在新闻传播实践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更好地贴合已确立的实践课程教学目标,课题团队以“多元产出、融合生产”为教学设计导向,将行业信息生产流程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培育。

在纪录片创作的教学中,课程团队一方面延续了已有的“召开选题审核会→敲定拍摄提纲及采访问题→开展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粗剪及补拍→纪录片精剪完善→结课汇报及点评”的授课流程;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媒介融合时代的作品推广需求,将原有的拍摄花絮记录优化为花絮短视频创作,并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推送,以行业创作的思维进行作品预热,也让学生意识到媒介融合时代作品的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

在融合报道的教学中,课程团队也将行业融媒体生产的一般流程引入教学过程,并划分视频、音频、文字、H5等多个内容矩阵板块,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选题内容进行板块表达侧重规划指导,要求学生在不同内容矩阵的板块创作中加强思考,注重过程性考核元素的体现,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帮助学生奠定媒介融合生产思维,拓宽信息内容产品的创作思路,以创作过程为载体感知一线工作实际情况,为后续职业能力的培养锻造打下基础。

全面覆盖、融媒推广思维主导的考核标准架构。课程考核标准是对于课程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检验与评价手段,也是衡量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国家对于信息内容作品的传播要求也是不断提升,作为新闻传播从业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既要考虑到信息内容的社会价值,也要考虑到其市场价值,并最终寻求一个平衡点,使信息内容产品叫好又叫座。从这个角度出发,就需要对新闻传播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标准进行重新架构和优化。基于以上考虑,课题团队经过多轮教研讨论,对于纪录片创作和融合报道的考核标准进行重新设计,在保留既有的对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考核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期末作品类型考核的维度,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并引入行业对内容产品的评价标准。

在纪录片创作的考核标准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成果检验的维度,增加对于主题价值观表达的要求,并将授课地点选择在有利于融入红色主题教育的地区。同时,将创作过程中的宣传短视频点击量、点赞数等指标融入过程性考核之中,并将其作为考查作品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参考。在融合报道的考核标准设计中,采用课程作品网络展示的方式,将小组融媒体内容矩阵上传至课程展示平台,并将平台的点击、转发和点赞数据作为课程考核的维度之一。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课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标准的引导,建立起学生对于媒介融合时代优秀内容作品所需具备元素的初步认知,为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纪录片媒介考核
内部考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