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的优势与创新分析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普法案件法治

我国加快了法治教育的脚步,法治专题节目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借助于典型案件和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向观众进行法治教育。观众通过观看新闻,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新闻报道提高其法律意识。因此研究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有着现实意义。

我国法治专题节目发展现状

法治专题节目是以电视节目方式展现案件,将案件真实情况呈现给观众,并利用法律法规解读案件,对社会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如今法治专题节目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出现新闻传播、访谈、主题剧等形式,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给观众真实的案件,吸引观众观看,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法律知识,而能够参与互动,得到体验感,透过案件学习到法律知识。如经典法治专题节目《今日说法》,是通过讲故事方式将案件呈现给观众,并从法理情多角度解读,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接受法治教育。

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的优势

提高节目真实感。体验感最大的优势在于传达镜头无法表达的内容,提高节目内容的真实感。如目前最常见的消费陷阱案件,在专题报道中,对准消费者权益以及消费陷阱讨论,更容易让受众产生代入感,能够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消费陷阱,通过体验感呈现节目,同时让受众体会到节目的真实感。节目以营销套路为主线,一步步揭开消费者是如何掉入消费陷阱中的,了解第三方和商家勾结真相,了解其中的利益往来,让观众以参与式的体验,更直观地了解消费陷阱的背后真相。

用情感感染人心。由于法治专题节目多为系列节目,篇幅较长,更有助于呈现相关人物的精神世界,能够直击人物灵魂以及内心。如在“儿童诱拐”主题节目中,通过呈现被拐儿童家人沉痛的情感,激发受众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用情感塑造体验感,感染观众。由被拐儿童父母讲述和孩子之间的点滴小事,引发受众的联想,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上的感染,让法治专题节目效果更加明显。

提高观众警惕意识。通过体验感让观众身临其境,能够从节目中联想到自身,提高观众警惕意识。法治专题节目中,记者常通过偷拍、卧底的方式调查新闻,以偷拍角度带领受众体验案件过程。这一拍摄方式能够将违法事件直接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了解犯罪分子的欺骗手法。通过记录性镜头将案件经过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提高其警惕意识,充分实现法治专题节目的社会教育职能,提高普法宣传效果。

提高普法效果。普法始终是法治专题节目的重要目的,通过体验感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能够在参与体验环节中,接受到普法教育,可以提高法律意识,让普法推广效果得到改善。如和学校、社区以及企业建立合作,通过角色体验、现场演练等方式展开普法教育。由观众亲身参与普法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高质量普法教育。普法活动可走入社区,以老年人常见的案件为背景,对老年人进行普法教育,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

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的创新对策

丰富体验题材。在法治专题节目制作中,记者需要不断整理体验题材,并动员群众的力量,丰富题材。如记者每年根据不同类别选出十大新闻,如“十大好笑新闻”“十大反转新闻”等,通过合集方式再次提醒观众。同时可动员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新闻的制作。如消费主题节目中,发出投票,选出身边的诚信商户。通过动员群众力量,让群众参与到节目中,提高其体验感,更丰富体验题材。以此改变单一的节目题材问题,提高人们对节目的兴趣,鼓励人们收看法治专题节目。法治专题节目题材的选取不能只选择影响力大的大型案件,需要积极挖掘具有代表性,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案件,才能让群众产生体验感,达到普法的效果。题材是法治专题节目的关键,能够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可看度,多方位选择节目题材,让节目的普法价值得到凸显。

联合新媒体制作节目。法治专题节目需要充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建构融媒体平台,提高法治新闻报道的亲和性,让观众更喜欢观看节目,参与到节目中。如平安北京在政法新媒体中高居榜首,其活跃度和互动力显著高于其他新媒体。平安北京从群众中提取关键词,被群众调侃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两个典型代表,被制作为卡通形象,在新媒体中应用。趣味性和幽默的形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吸引群众关注参与,充分展示了体验感的力量。通过新媒体推广,能够满足群众对实时新闻的需要,同时也能成为法治专题节目的标签,兼具威信力和亲和力,更贴近于观众,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在新媒体平台中,最重要的是将新媒体渠道作为法治报道的衔接,扩大普法效果,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刻画更加生动的新闻细节,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如记者可通过微博新媒体详细讲解新闻事件采访的细节,将新闻报道中未能全部呈现的细节,通过图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新媒体中展示,让新闻更加完整,观众通过了解新闻细节,产生更强的体验感。

引导受众参与互动。法治专题节目要开放电话、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多种互动渠道,让法治专题节目和受众形成连接,引导受众参与法治专题节目,从而能够实现守法向用法的改变,提高受众法律意识。如央视《庭审现场》通过带领受众参观法庭,参与庭审,让受众能够亲历现场,感受法治精神。通过亲身参与庭审,拉近受众和法庭的距离,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效果,提高受众参与意识。逐渐建设OTO的思维模式,需要将线上和线下联合起来,邀请受众积极参与互动,借此展开普法实践。如广西法治专题节目通过法治大篷车等线下活动,在线下组织法律宣传以及普法教育,让更多受众在社区里参与活动,和法治专题节目产生互动。同时可以根据特殊日期举办普法活动,如6月26日为禁毒日,可在公园、广场播放《湄公河行动》等禁毒相关影片,举行万人签字活动,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在3月15日举办消费者权益主题活动,帮助当地居民维权,提高全体群众维权意识,保护公众权益。

积极邀请司法部门参与。司法部门在社会普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法治专题节目的价值,积极参与到法治专题节目中,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扩大普法教育的影响。在法治专题节目中,定期邀请司法机关专业人员,在讲解新闻案件时,邀请专业司法人员分析法律条文,用真实的法律依据分析案情,提高法治专题节目的真实性,增加受众对法治专题节目的信任。司法部门也可以同法治专题节目共同制作,推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推动法治理念创新,公开典型案件的庭审过程,从而让群众了解案件审理进度。司法部门通过参与法治专题节目,能够有效控制社会舆论,提高公信力,达到双赢的目的。如今全球文化融合,我国群众在互联网背景下,受到国内外负面舆论的影响,面对新闻案件,极容易被舆论引导,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更影响到司法机关在群众中的公信力。通过参与法治专题节目,在节目中用法律依据梳理新闻,对舆论进行把控,及时纠正群众存在的错误认知,更有助于维护社会安稳团结。

扩大法治专题节目的宣传渠道。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提高法治专题节目的影响力,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对法治专题节目进行宣传。如截取节目片段上传至抖音APP和快手APP上,利用群众经常使用的APP作为宣传渠道,扩大法治节目的影响力。另外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群众更偏好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短消息,在移动端APP上发布法治专题节目片段,正符合群众的阅读偏好。同时新媒体渠道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满足现代人需要。另外,宣传渠道需要提高针对性,如针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法治专题节目可整理青少年犯罪新闻,制作典型案件的合集,在学校中播放节目,要求青少年观看,并进一步引导教育,提高普法教育的效果。针对老年群体,则主要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活动室组织普法教育,利用真实的案件,对老年群体起到警示作用。在公共交通、公共场所,可利用宣传板报进行普法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常识。

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可有效提高节目真实感,用情感感染人心,提高观众警惕意识,提高普法效果。法治专题节目体验感的创新需要不断丰富体验题材,联合新媒体制作节目,引导受众参与互动,积极邀请司法部门参与,扩大法治节目的宣传渠道。

猜你喜欢

普法案件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左脚丢鞋”案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普法
普法
普法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