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凝视”理论对电影视觉语言的分析
——以《海上钢琴师》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钢琴师

故事梗概

《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一部个人传记类影片,叙述了一位终年在海上生存游走的钢琴天才的一生。在20世纪初,这艘豪华游轮上迎来送往了无数从欧洲辗转到美国的移民者,无论达官贵族还是底层佣民,当自由女神像从海雾中渐次清晰时,总会听见有一个声音在高喊:“America!”他们的双手就如浪花般挥舞着,满心期待着登上新大陆,而这位同时代而生的天才钢琴家却从未踏上过这片被过度拥趸的陆地。

影片中关于1900的叙事是按照小号手Max的回忆进行的,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钢琴师目睹着船上不同阶层旅人的际遇,注视着船舱外陌生又傲慢的世界。在影片中,导演有意对1900面部进行特写镜头刻画,每一次对周围人与环境的“凝视”,似乎都蕴含着他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变化。另外,围绕主人公周围的其他配角的影视书写,导演也运用其高超的镜头语言进行勾勒,使1900这个主体更加丰满,同时作为客体存在的“小人物”也是工业时代下不可忽视的人民形象的缩影。

“凝视理论”与电影视觉语言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凝视”理论就已初步形成规模。这一理论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得以发展,并由一些电影理论学家引入电影批评学当中。在拉康前期的“凝视”理论中,凝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看”,它同时还携带并投射着自己的欲望。凝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于想象中获得欲望满足的过程,但凝视本身所印证的只能是欲望对象的缺席和匮乏。之后,英国女性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进一步将凝视解构为一种性别权力的运作方式,从摄影机凝视女演员、男性角色凝视女性角色、观众凝视银幕的三重凝视关系中,将画框中的女性牢牢锁住,旨在用精神分析揭示电影中的父权力量。随后,齐泽克在继承和发展拉康的“凝视理论”之下提出凝视的超验性、客体凝视、凝视与眼睛的二律背反关系等新的理论,同时重构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并以此进一步解释人的欲望生成机制和建构人的主体结构——“三界说”,即“想像界”“象征界”“实在界”。拉康认为,“想像界”诞生在每个人幼儿时期对“镜中之我”现象的经验积累;“象征界”进一步阐释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基于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由各种社会符号的秩序世界来支配欲望主题的生命活动;“实在界”来源于“对象A”的凝视——不可能之物的凝视,它是引发主体欲望的原因。

文章将依照“凝视”理论相关主体研究,基于《海上钢琴师》中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语言的运用,对影片中的1900以及其他人物的镜头语言进行意义阐释,从而使受众对这部寓言式影片有更深层的理解。

电影片段中的视觉语言分析

对1900儿童时期的眼部特写与主观镜头的分析。在影片的开头,小1900是被遗弃在高级宴会厅并放置在一架钢琴之上,捡到他的是这艘邮轮的锅炉工老丹尼。为了隐藏1900不合法的存在,他一直生活在这艘船的最底层的船舱内。在老丹尼不幸遇难后,小1900便独自生活在这艘孕育他生长的“摇篮”里。八岁的他望向船舱外的世界,那是20世纪初新世纪的标杆美国纽约,从船舱玻璃投射出高楼耸立的影像与1900脸部的叠化效果,似乎在传达着一种身份对立的充斥与撕拉之感。此时,他的眼神是黯淡的、是孤寂的,而他这个主体是随着艘船漂泊无依的。在随后的片段中,小1900听到船舱之上传来欢快的音乐声,然后他走到了他本不应现身的贵族聚集的高级宴会厅,这也是他第一次被人发现的地方,这里的音乐之声似乎是一种强烈的召唤。当他靠近眼前巨大华丽的橱窗前时,在跟随小1900的主观镜头中,宴会厅内的画面变得扭曲、朦胧,虚像的画面似乎也隐喻着眼前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的虚幻,最终他的目光锁定在了音乐之声的源头——一架正在被弹奏的钢琴。这时,导演给予了1900眼眸一个特写,少年第一次寻觅到了牵引他来到诞生之地的动因,这是他第一次作为主体主动进行“自我救赎”的时刻,漂泊无依的1900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栖身之所。

对1900与中年人在琴房中对切镜头的分析。在影片的中段,1900邂逅了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人,在空荡的房间里他们进行了一次互诉衷肠式的交流。这位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中年人告诉1900他找到了重新面对生活的方式:倾听大海的声音,寻找生活的无限可能。在对两位人物的对切镜头中,1900的眼神是随着中年人的叙述而变化的,伴随镜头的反复切换,1900仿佛也陷入对无边际生活的好奇。常年生活在海上的他,自然常听到大海的海浪声,但这里的“海浪声”是一种展开新生活的隐喻,透过1900的眼眸特写,观众能感受得到他对手风琴者口中所描绘的寓意之憧憬。透过他者对自我经历与经验的陈述,不断在1900的“象征界”中重塑新的语言符号,他者对主体的“凝视”并使主体产生欲望机制,也证实着主体自身的匮乏与分裂。由于1900常年生活在船上,致使他无法确认陆地上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场景脱离的他在听完中年人的讲述后,慢慢也对另一种体系的生活产生了好奇,同时,这也是他与这位奇妙旅人在精神之上的共情协奏。

对1900邂逅曼妙少女时的画面构图的分析。当1900在与爵士乐鼻祖斗琴胜利后,声名鹊起的他吸引了音乐制作人的注意并为他刻录一版专属于1900的唱片进行发售。在船上录制的过程中,一位面容姣好的少女经过船舱窗前,正对窗整理自己的妆容,恰好与在屋内弹奏钢琴的1900隔窗对视。镜头在1900与这位少女的脸部进行特写对切,这一景别段落正如一场唯美的初见。导演将这场邂逅透过“窗与镜”的画框式手法来展现,使整个画面如一幅古典的动态油画。此时,1900的眼神开始出现些许痴醉,他的思想正轻轻划过琴键,与文艺少女奏出了和谐婉转的美妙之音。在1900的世界体系里,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的清晰图像。从小生活在男人秩序世界下的他,没有母亲的注视与陪伴,母亲这一身份的“缺席”给予1900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空白。至此,当他透过船窗看到美丽的少女形象时,他的眼神一直追随被看主体并加以窥视的欲望投射(在后边的剧情中,偷偷溜进女生寝间,只为再见少女一面)。此时导演一直将镜头在1900、少女、钢琴弹奏之间切换,弹奏的双手正如1900精神延伸的另一双欲望之眼,婉转优美的旷世乐曲是他与这位少女的定情之作。

对1900第一次下船时的视点镜头的分析。对于电影来说,视点不仅呈现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中,也同时呈现在电影视觉语言的各元素之中。视觉元素在电影中充当着故事演绎的“讲说人”,观众跟随摄影机的运动、场面调度、构图等元素进入导演所搭建好的影像图景之中,与影片中的人物及环境产生自觉性互动与关联。在影片下半段,经历一些人事过往之后,1900决定下船去倾听“大海的声音”,寻觅属于自己无边界的生活。当他穿戴得体,与昔日伙伴一一话别,走下舷梯之时,在轮船与陆地的衔接之处他停了下来。这又是一个以1900为视点的主观镜头,透过他失神的眼眸,铺满整个画面的是高楼耸立、工业气息浓厚的现代社会模型样式的景观,镜头聚焦在1900的脸部轮廓上。透过这个镜头,将银幕之外的观众自身的“观看”与1900的主观视角相重合,作为“第三视角”的我们与1900近乎都有相同的感官体验:这是一个本不属于他的世界雏形,喷薄而出的商业气息使他成了这个时代的“缺席者”。在停下的一瞬间,1900看到的是未知的尽头,这个被无数人拥趸、奉为圭臬的城市景观在他的凝视里变得冷漠又刻薄。同时,眼前的工业景观也同样凝视着1900,两种符号化的象征物在镜头的呈现中对峙。

对1900与好友Max话别时镜头手法的分析。在影片的末尾片段,是小号手Max重回“弗吉尼亚号”轮船找寻1900的情节。当他在破旧的船舱内播放那首1900即兴创作的乐曲时,隐秘在战争期间的1900又出现了,两人在数年之后再次阔别重逢,而这一次是说服1900下船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一段的对话场景堪称这部影片的经典段落。对切镜头将脸部表情放大,Max满脸的不舍与1900的从容相对照,在这个段落里饱含了太多对人生际遇与价值观的箴言。在两人交流的末尾,一个仰角镜头是这对老朋友的深情相拥,两人的友情在此刻升华,同时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告别。最终,1900还是留在了他成长的摇篮,镜头切换到广袤无边的大海,在画面正中央停泊着一艘颓废且历经历史冲刷的轮渡,伴随婉转的背景音切入,1900的手在空中平滑地弹奏着,镜头慢慢由手摇到1900的脸部,在定格特写镜头里他又回归到了平静。在影片末尾,伴随他的主观视角,一双苍老的手弹奏着最后几个音符,随后他慢慢抬起头凝视着船体上方透视过来的光,强烈的轰鸣声亦或是一种新旅程的象喻,一位天才钢琴师在此刻将归于大海,弹奏他永恒的生命乐章。

通过对以上片段拍摄手法的分析,可以洞察到导演在讲述1900这位传奇性人物时技巧运用的丰富与精炼。当然,这部影片还有其他令人称道的片段,比如1900与爵士乐开拓者的经典钢琴对决、1900与小号手Max第一次相遇时的颠簸弹奏、1900为头等舱的上流社会和三等舱的贫民演奏时的场景等。在这些片段中,导演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与周围环境相调配,细腻地展现出这位优雅的钢琴艺术家戏剧性的人生际遇。同时,在跟随角色的主观镜头下,观众也作为想象的主体进入电影时空中,透过银幕这面镜子与1900这位寓言式的人物进行对话,在物欲、情欲、理想等象征性世界里,1900选择回归于音符与大海,那银幕之前的观众该将如何选择?这是影片留给观众乃至整个时代的思考。

结语

《海上钢琴师》第一次上映是在1998年——20世纪的尾端,因此,这部电影被看作是导演托纳多雷向20世纪的献礼之作。透过1900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钢琴家的一生,影片传达出的远不止是一种人物自传体式的叙事逻辑,将视野放得足够深远便会领会到这部电影在叙事与意象表达、视觉语言与文化分析上另有建树。本篇的出发点主要聚焦在从视觉语言与凝视理论框架的角度去观赏1900每个人生阶段的起伏,透过主视角的镜头引领,能够看出导演在对1900人物塑造上并非是单一扁平的。笔者认为,在对1900不同阶段面部特写的刻画中,尤其是对“眼睛”这一欲望器官的多重塑造上,他并非仅作为这个时代的“缺席者”而现身,1900这个符号还有更深层的现实寓意,是一曲隐匿在工业时代下依然坚守自我的“平民英雄”式的赞歌。1900并不只是指主角一人,而是指那个欧洲移民美国想要去实现个人梦想的整个时代。当这部电影在历经许多年重映之时,亦能给予浮躁的时代一些思考,同时电影也是一门观看的艺术,透过荧幕与观者分享欲望与匮乏,来延长对人物乃至世界的幻想。

猜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钢琴师
月下钢琴师
钢琴师
隐含暗示
从《海上钢琴师》看爵士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应用
钢琴师的歌
《海上钢琴师》电影音乐赏析
黑白琴键下的人生寄托
音乐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匠心独用
空中弹琴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