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评弹的发展趋势

2020-11-14

剧影月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场书目听众

苏州评弹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将近四百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2006 年,苏州评弹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政府对它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以保证这一种传统的江南曲艺——这一颗璀璨的江南明珠永放迷人的光芒,同时,也说明苏州评弹的前途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苏州评弹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说唱曲艺,从清朝开始兴起,在民国时期走向巅峰。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今社会,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之下,苏州评弹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又在何方,令人深思。

苏州评弹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主要表演的场所一直是茶馆,解放后逐渐演变成了专业的书场,如苏州市内的“光裕书场”和“梅竹书场”等,以及一大批基层的社区书场。我作为一名评弹演员,近三十年来一直活跃在书台上,奔赴各地书场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一些听众在议论:“评弹现在问题还不大,但是将来肯定要灭亡的。”我听闻此言,不觉陷入深思。从小讲,苏州评弹是我赖以生存的依靠,从大说,它是一门传统的说唱艺术。不管从何种角度,我都希望苏州评弹的明天能越来越好。然而仔细想想,听众的担忧不无道理。

评弹听众群体有它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我几十年的演出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听众的年龄段相对集中,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占总人数的90%以上,剩余10%的听众为猎奇新鲜的国内外游客、偶尔前来的听众以及为数不多的年轻朋友。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评弹艺术的自身特点息息相关。苏州评弹的表演节目大多以长篇书目为主,每天演出二个小时,至少半个月才能把一个故事讲完,“三国”、“岳飞”等长篇书目需要三到四个月才能演绎完毕。这好比我们观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一天看几集,也要一个月左右才能看完。因此,要想完整地听完一部长篇书目,只有退休老人才有这个空闲时间。而年轻人工作繁忙,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另外,评弹的叙事方式和表演节奏比较缓慢,这和当今年轻人喜爱的快节奏娱乐方式也大相径庭。在暑假期间,书场中会见到一些年轻人的身影,或许是因为书票十分便宜,如“光裕书场”和“梅竹书场”等,一场演出两小时票价只售六元,或许是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故而想进入书场探个究竟。但是,他们进场之后往往坐不了多久就会离场而去,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剧情节奏问题。聆听评弹必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感悟、细细地欣赏。而大多数年轻人喜欢到酒吧、卡拉OK等一些娱乐场所寻求感官的刺激和震撼,或许他们想释放工作的压力。评弹对于他们而言难以接受。

二是语言的问题。苏州评弹是一种地方曲艺,这就决定了必须用方言来叙述故事,如果听不懂苏州话,就不能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身临其境,更不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演唱会的时候,有时会感动得泪流满面,有时会激动得呐喊助威、手舞足蹈,因为我们看懂了、听懂了,所以才会融入其中。事实上,就算一些苏州本地的家庭,爷爷、奶奶、爸妈都讲苏州话,而他们的小孩讲的却是普通话。当然,这和学校的环境以及工作的环境有关。本地的学生和年轻人能听懂苏州话而不会讲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一些外地的年轻人既不会说苏州话又听不懂方言,试问他们怎么会喜欢评弹呢?进了书场又怎能坐得久呢?又如何对他们有吸引力呢?

综上所述,苏州评弹表面看似形势大好,前途光明,其实却暗藏危机。苏州评弹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二。其一,如何留住并增加现有的老年听众;其二,如何吸引年轻人和外地人进入书场。只有解决了这二个问题,苏州评弹才能永葆青春,才能长久地传承、生存和发展。为此,作为一名从事评弹工作多年的演员,浅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不可否认,到书场欣赏评弹艺术的确90%都是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基层社区的听众百分之百都是老年人,而且一些书场距离相隔较近,演员在书台上表演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跟东跟西听书。有人说:“听众就那么多人,将来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或者离世了,听众越来越少,评弹将失去市场、最终走向灭亡。”这些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深层次思考,并非如此。

中国人口很多,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很突出,就苏州而言,目前有一千多万人口,而老年人占的比例在25%左右,也就是说300万上下。现在苏州市内和基层的书场共有一百家左右,以平均每场一百人计算,一天的听众人次大约一万。在苏州电视台有个栏目叫“苏州电视书场”,除了星期天,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傍晚时分都要播放长篇评弹书目。据统计,老年评弹观众至少有几十万。有时候,电视台会做评弹的互动直播,短短一个半小时就能达到几十万的点击观看。所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书场聆听评弹和在网络上、电视上观看评弹的听众人次相差悬殊。也就是说,评弹不是没有听众,而是如何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老年观众和培养、引领年轻人以及外地人进书场听书才是放在我们眼前值得解决的一大问题。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优秀的评弹艺术专业人才。在旧社会,评弹的学艺有几种方式,家传、师传、偷学、自学等。家传往往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师传因顾及私利,所授技艺多有保留,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而偷学、自学更不全面。解放后,在陈云老首长的关怀下,于1962 年成立了苏州评弹学校,评弹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艺术摇篮。在名家前辈艺人的孜孜不倦、谆谆教导下,苏州评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从近几年来看,评弹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基础水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和学生的主观思想有关。在旧社会,许多人学习评弹,是为了养家活口,为了生存。那时有句话“好唱戏不如破说书”。因为评弹也叫说书,评弹艺人也叫说书先生,先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评弹艺人如果有一定的水平,收入是十分可观的,一个人养活一家十来口人也不困难。譬如我的师祖,评弹一代宗师,蒋调创始人蒋月泉,一表人才,又技艺高超,他在台上演出时,台下一些女性观众直接把金戒指、项链扔上去送给他,那时他就购买了摩托车、汽车。另外,一些评弹名家一档生意,一二个月的收入就能在市区购买一套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评弹艺人能不努力吗?所以,那时候评弹艺人刻苦钻研技艺,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照理说,苏州评弹学校环境一流,教师水平一流,还有许多前辈名家留存下来的影像资料。如此优越的设施条件,学生的艺术水平却不如从前。首先,现在有许多学生报考评弹学校是因为他们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将来想念高中,考大学的几率很小,所以退而求次考评校,毕业之后拿一张证书混个文凭,他们从骨子里不是真喜欢评弹?其次,对评弹价值观的认知或许有扭曲,有时他们会想,某影视明星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拍摄下来就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报酬,某歌星一场演唱会下来也有几十万、几百万的收入,而评弹哪怕学成以后,踏上了书台,一年辛苦工作,收入也只不过十万左右,和其他职业相比也毫无优势,所以他们在学校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还有,现在大多书场都是包场制度,听众人多人少收入全都一样,评弹演员缺少了钻研艺术和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评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除了传授技艺,更要注重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书目的创新,思维的突破。在实际演出过程中,经常耳闻一些听众说:“听来听去就这几部书,实在无去处才来消磨时光。”这给了我们警示,是啊,再好听的书目听多了也会乏味,再可口的饭菜吃多了也会提不起食欲。这说明听众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评弹必须创新。首先是书目的创新,可分二个方面:第一,传统书目的创新。旧上海评话名家张鸿声,他说的英烈就与众不同,他把几个月的故事浓缩在半月之间全都讲完,人称“飞机英烈”。而且张鸿声老师擅于放噱头,他的噱头经常令人捧腹大笑,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一种创新。还有评弹名家赵开生,曾为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享誉书坛,他表演的长篇弹词《珍珠塔》独具一格,人称“别开生面”。老树发新枝,常演且又新。第二,创作新的书目。评弹的书目就好比一种产品,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各行各业皆如此。汽车到了一定的时候要更新换代,电视机要技术更新,网络也要不断升级,评弹书目又何尝不是呢?曾有一位草根评弹演员,他一生创作了十多部长篇书目,他编写的书目剧情紧凑且有一定的文学性,在江浙沪的书场演出经常爆满。有一次,他在苏州“光裕书场”演出,每天加座一百,连续十五天保持260人的上座率。作为同行,我曾经亲临书场观摩,从专业角度说或许有所欠缺,但从创作角度来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写作技巧运用纯熟,值得我们每一位同仁借鉴学习。他这种创新的精神及勇气也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每位评弹演员能说能唱又能写,何怕没有好的、新的作品?何愁吸引不了更多的听众?苏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刚的观点也是如此。他以前是一位评话演员,他认为评话的题材十分重要,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他创作的“风云三部曲”获得巨大的成功。他认为,现在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过去一招鲜可吃遍天下,现在已不可能。如今,只有招招鲜,艺术才能保持活力。”他从书场投身电视台做评话节目,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它、接受它。同样,思维的突破也是一种创新。评弹演员应该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努力形成自己的流派艺术风格。还有用新的评弹书目、新的表演形式既能吸引更多以前不了解评弹艺术的人,也能给老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艺术呈现。

三、运用各种途径,多方面推广评弹。苏州评弹想要进一步发展,仅靠传统的书场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在苏州的平江路和山塘街上,有好几家评弹茶馆,白天晚上都有专业的评弹演员登台献艺,接待的都是外地游客。这些人在游览苏州的美景之余进入茶馆,既能欣赏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又能放松心情,他们或录音或录像,把它们发在网上,或回去以后放给亲朋好友观看,这对评弹的传播大有益处。另外,在如今互联网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苏州评弹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传播已经是家常便饭。如电影《非诚勿扰》,电视剧《知否知否》和《都挺好》等都加入了评弹的元素。特别是《都挺好》就是在苏州拍摄的,剧中的评弹就是在平江路上的一家茶馆取景的,此剧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统计,有几百万游客涌入苏州,到拍摄评弹的茶馆拍照留念,盛况空前,人潮人海。苏州评弹的影响力被无限扩大,评弹这朵地方曲艺之花在全国各地不断绽放。

四、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展演出阵地。苏州评弹传统的演出场所就是茶馆、书场,这显然束缚了评弹的发展。评弹艺术若想走得更远,必须开拓新的市场阵地。其实,有些团体已经走在了前沿。几年前,苏州评弹团排了一部中篇书目《雷雨》,《雷雨》是著名作家曹禺的四大名剧之一,它曾无数次被搬上话剧和戏曲的舞台。苏州评弹团把《雷雨》改编成评弹,经过精心排练以后,在全国各高校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情追捧。这些学生有着很高的文化文学水平,对《雷雨》的故事非常熟悉,再加上评弹演员的倾情演绎,配合着滚动的字幕,他们听得如痴如醉。还有上海评弹团排练的中篇弹词《林徽因》也在全国高校、剧场进行巡回演出,同样获得了成功。这些大学生因此了解了评弹,有部分学生甚至喜欢上了评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年轻人如果到苏州、上海,路过书场,他们一定会进入其内,再次欣赏评弹艺术。另外,苏州一些中小学给广大学生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有一些评弹演员被聘请去学校教他们吴语和评弹。我们同样相信,这些学生长大以后,一定会有部分从事评弹工作,也有部分会走进书场成为一名评弹听众。

居安思危,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进取,评弹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苏州评弹通过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有识之士一起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猜你喜欢

书场书目听众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表达心情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