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主题的隐喻性研究
2020-11-14苏晓棠佟延秋
苏晓棠 佟延秋
(1.齐齐哈尔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俄罗斯电影导演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兹维亚金采夫(АндрейПетрович Звягинцев)是解体后俄罗斯涌现出的一批杰出新生代电影导演之一,2003年他的处女作电影《回归》一问世,就获得了第 60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最佳新人导演奖,之后他先后拍摄了电影《将爱放逐》(2007),《伊莲娜》(2011),《利维坦》(2014),《无爱可诉》(2017),这些电影先后获得世界上大奖28项之多。谈起他的电影,好评如潮,但给人印象最深是电影中的隐喻。电影隐喻是电影叙事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俄罗斯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到梁赞诺夫、米哈尔科夫和塔尔科夫等,他们的电影都运用了隐喻,隐喻曾经是苏联电影的大手笔,今天的新生代电影导演赋予了隐喻更细致、更绝妙的张力,而兹维亚金采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电影主题看似关注家庭、孩子等普通人的生活,又不断放大上升到了社会和人性的层面,看似诗情画意的场景,却是强权社会的写实,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批判力。长镜头下隐喻着深邃的哲学高度和超越精神,观众仿佛经历了屏幕催眠,会不自觉地陷入其中。
一、电影中隐喻的存在主义思潮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是克尔凯戈尔,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人的内心,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常常强调的是“人生是荒诞的”“存在先于物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和自由的选择”等,这些观点在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继承了俄罗斯老一代电影人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发展了存在主义电影思潮,虚无、自我与孤独让观众感同身受,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掀起了一股“新浪潮”。他的电影更关注人的精神存在,视心理意识为唯一的存在,电影中隐喻着个人与整体,小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不和谐性。在这一点上,兹维亚金采夫承认他是存在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一)个性表达
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皆以家庭内部矛盾为叙事背景,引发现实社会的现实问题,电影观察视角独特且犀利,在情绪表达上,导演显得很平静,在矛盾冲突或戏剧高潮时,却没有合情合理地承上启下,有些不管不顾,显示出非凡的个性,这正是存在主义的突出特点,充分尊重人又非理性。在电影《回归》中,父亲常年不在家,父子从未谋面,回来后本应对妻儿充满愧疚,他的回归能温暖一家人,但事与愿违,他冷酷无情,专断暴躁,在孩子的眼中盼望变成了失望;影片《将爱放逐》中,阿利克斯一家四口本来是去农村度假,享受乡村快乐时光,结果妻子却在堕胎手术后告别了死一般的婚姻,服用过量安眠药死在了乡村小屋,充分解读了片名《将爱放逐》的含义;影片《伊莲娜》中主人公伊莲娜勤劳善良,再婚嫁给了有钱的老头,与前夫的儿子萨沙有手有脚,却游手好闲,靠伊莲娜的退休金养家,伊莲娜从来没想过要占有别人的财产,结果为了儿子却图财害命。这些电影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都接近了真实的人,在历史条件下,人物是从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抽象出来的,再把他们从短暂的时间中拉出来,放在永恒的时间里,此时的人物就拥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是导演兹维亚金采夫独特的存在主义表达。
(二)追求自由
自由是不受限制和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但自由常常与束缚相连,当现实非你所愿,当不幸和恐惧蔓延,当人生萎靡之时,一切好似都已归零。俄罗斯新生代电影的鹊起是在抚今追昔中不断成长的,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专制制度下电影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从未止步。千百年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帝国复辟到共产主义确立,但唯有瞬间发生的解体,对许多人来说是突如其来,迷惘或解放,不知所往,这种状况被及时地反映在了电影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布尔什维克,对旧俄时期追忆的电影层出不穷,追求自由的电影百花齐放。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导演兹维亚金采夫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由和民主主导的价值在现实中不能创造公正有序的社会。电影《利维坦》中的男主人公科利亚勤劳顾家,多年辛苦打拼在巴伦支河边,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小楼,经营着一个汽车修理店,但市长以公用征收为由,强占他家的房子,他想述诸法律,但法院和警察串通,毫无民主公正可言;在《将爱放逐》中,维拉痛苦地生活在无爱的婚姻中,想摆脱境遇,追求自由,但又无能为力;《无爱可诉》中儿子阿廖沙希望父母爱他疼他,面对即将离异的父母,悲催的心情,无爱可诉,电影中的诸多情境对立,隐喻着世界的不可调和性,且这种不可调和又是那么明确而深入。
二、电影中隐喻的超越精神
兹维亚金采夫电影隐喻着一种超越精神。有人说他模仿了电影大师塔尔科夫的创作手法,但在艺术上其电影的精神,风格和世界观都有别于塔尔科夫。塔尔科夫的电影与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俄罗斯古典主义与东方情节主题的结合;而兹维亚金采夫在大学时就深受古典主义思潮影响,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哲学经典,因此它的电影关注的不是生活状况,而更多的是在玄妙境遇下的精神超越。
(一)超越情感
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主题的叙事总是围绕着家庭展开,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情感的纽带,家庭中的男人女人的和谐关系,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等都关系着家庭成员的未来,但兹维亚金采夫电影并没有局限于家庭本身,实际上电影中家庭成员缺失,关系不牢固,流动和改变等都会让主人公却步,当平静的家庭出现矛盾、发生变故时,改变不了现状、无奈和心灰意冷心境,主人公找不到出路,此时在情感上,电影赋予了人物超越情感的东西,那就是接近上帝。众所周知,解体后俄罗斯人的精神信仰昄依了宗教,一方面上帝形象古老悠远,另一方面他能拯救一切,于是上帝形象被反映在电影中,符合俄罗斯人的情感又超越了情感。在影片《利维坦》中,当科利亚经历了妻子自杀,房子被强拆,儿子成了孤儿,他被诬陷判刑等之后,神父要他去告解,他反问:——“我去告解我的妻子能死而复生吗?——回答:主是虚无缥缈的,上帝代表着权力,不要惹怒上帝”;而电影《回归》中,导演捕捉到的父亲形象就是上帝形象,显示出一种宗教仪式感,两部影片开篇画面都是在模糊的黎明时分,而结尾的画面又停留在自然之中,平静的湖水,凝固的天空,隐喻着凝重的宗教仪式感,他们是永恒的,自然走进了人类的思想,人类陷入了混乱,渴望回归自然情感之中,超越情感获得了崭新的历史意义。
(二)超越现实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常常又是残酷的。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主题揭示了现实中的许多社会问题,影片《将爱放逐》关注的是忠诚于家庭主题,正在失去的宗教思想;影片《回归》关注的是道德主题;而影片《伊莲娜》表现的是城市富人的冷漠傲慢,穷人的愚昧自私;《利维坦》揭示的却是国家机器和权力至上,滥用和黑暗。兹维亚金采夫努力想向观众传递一种观点:法律意义上的罪犯和宗教、道义上的罪犯常常是不吻合的,这些不和谐在令人发抖甚至令人发指的同时,又不断地带给你一种忧伤和悲观的情绪,于是导演在电影中时常引入神话故事为观众打开想象的空间,他超越了现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电影《利维坦》片名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利维坦是神话中的怪兽,巨大无比,外壳坚硬,牙齿尖锐,性格残暴,喜欢嗜杀,影片名为《利维坦》隐喻着国家与政府当权者的暴力,片中海边巨大的鱼骨传达着一种神秘压抑的气氛,主人公科利亚的儿子名为罗马,隐喻着曾经强大的罗马帝国在海洋巨兽面前显得脆弱不堪。而电影《回归》片名也引入了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踏上了回归之旅。此片隐喻父亲的归来是回归之旅,与希腊神话呼应,揭示父亲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价值。
在兹维亚金采夫电影思想中,不仅更新了对主题和现实的幻想,超越了文化界限,同时也向我们表明,现实社会混乱的今天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而战胜它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三、电影中隐喻的哲学思想
兹维亚金采夫的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静下心来观看,精致的慢镜头下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位艺术家,在那些宏大的、寒意刺骨的画面中透视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对象征的理解,对价值和道德的拷问。
(一)象征
俄国宗教哲学家尼古拉·亚历山大洛维奇·别尔嘉耶夫(Н.А.Бердяев)指出:“象征是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是另一个世界的标志在这个世界的反映。”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中的象征主要是通过自然和形象表达的。在平淡无味的叙事中运用了所有细节、片断和风景,且十分注重自然风光,大自然中的湖泊、天空、树木、道路、房子、雨雪等,他们在导演的眼中都表达着一种神秘和象征。在影片《无爱可诉》中,画面始终是冷色调的,长镜头下,徐徐展现的是俄罗斯的冰雪,大片的枯树林,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隐喻着没有爱的世界是多么悲惨,人是多么痛苦和孤独。在影片《将爱放逐》的开篇,土地、树木和道路的联合镜头中,汽车穿过空旷的大地、厂区飞奔着,土地让人联想到果实、再生、远古、祖先;树木象征着智慧、学说、种族,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道路把树木和土地分开,火车让急速奔跑的汽车戛然停止,瞬间画面短暂的平静与安详,声音的消失,让人感觉好像生命已经停止,画面给人一种莫名的惶恐和不安。影片《伊莲娜》开篇和结尾,楼前的一片硕大无比的枯树枝,总是黑压压、七扭八歪地遮满了天空,永远看不到春天,象征人世间的冰冷和情感的扭曲,加强了深刻的政治隐喻,营造出独特的意象空间。除了自然之外,人物形象也表达着象征,在影片《回归》中,孩子们第一眼见到归来的父亲,是正躺在床上沉睡的父亲,晨光朦胧,镜头从他的双脚延伸,仿佛耶稣基督再生,象征着上帝的威严,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氛,形象的暗示也是现实风格的象征。
(二)价值
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对价值的思考曾经引起国内外电影人的争议和大讨论。什么是价值?在电影中如何表现?现实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界限消失了,经过几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文化防御之岭被拆除了,那是一些传统有价值的东西,此时人们感觉失去了保护,失去了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彼此相爱,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用艺术的语言和画面形象地将这些展示出来。在影片《回归》中,父亲出现,周围空间的一切好像都活了,在共进午餐之时,父亲允许孩子们喝酒,他像传统中家族的头人,不可一世地发号施令,而《将爱放逐》中的父亲虽较前者温柔了些,但依然要在家人面前树立威严,掌控权力,《无爱可诉》中的父亲,从不关心儿子的存在和成长,甚至极力推掉他对儿子的监护权。这些父亲在家庭中,作为传统家庭的引领者,他们自身的行为谈不上高尚,形象谈不上伟大,家庭教育的经验更谈不上高效,这些父亲隐喻着被专制化的传统成了教条,制约着家庭的未来延续并很快走向了死亡。导演对现代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对价值重新思考:人生价值,家庭价值,宗教价值,生命意义等,各种价值在不断碰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狭小空间中,与世隔绝,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让人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哲学视角审视,生命是全人类的,在人类面前个人的痛苦和悲伤如此渺小,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道德
道德是任何文明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德的产生源于社会的产生,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为了人际关系不混乱,克服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就要有道德。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坚守着传统道德,同时又不断揭露现实中的道德缺失,道德底线失守。个人道德缺失源于分崩离析的家庭,父母价值观扭曲,道德品质低劣,没有责任意识;而社会道德的缺失,源于社会制度的薄弱,金钱权力至上。影片《无爱可诉》是兹维亚金采夫拍摄的最有穿透力的社会伦理片,在冰冷压抑的家庭中,夫妻双方互相指责、谩骂,努力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在这个家庭里满是爱的缺失,爱的对立;《伊莲娜》中伊莲娜的孙子不好好读书,整日聚众鬼混,抽烟喝酒,打群架,伊莲娜为了他能上一所好大学还在努力筹款,在这群孩子身上满是病态,这样的家庭没有生机,教育的疏忽或早或晚会带来破裂,甚至是犯罪,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称之为“无抵抗犯罪”,道德处于完全下降和崩溃的状态。
当今社会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宗教能解决的,需要信仰和威信,怎样提高它,兹维亚金采夫电影做了客观的阐述,重塑道德自信,懂得团结而不是分离,解决教育和生态问题,那样人类社会才能沿着正能量的坐标前行。
今天人类生命意义的缺失导致了幸存和简单再生,失去了创建家庭存在的意义,限制了生物物种的延续,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表达的冷漠、艺术、思想和其他模糊的现象已走进现代人的世界,人类面临着威胁和牺牲,让人震撼的主题和画面隐喻着深邃的思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电影中的房间永远不开灯,天永远是蒙蒙亮,寓意着需要改变,需要人间爱的温暖。当记者采访导演兹维亚金采夫时,他说,“屏幕上所有我们能看到的场景,仅仅是现实中能看见的、被隐藏的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电影的精神实质在于电影片刻也不被忘记,展现真实,高于现实,用自己所有的构思展示全部,揭开我们这个世界的不足和不全”,这才是电影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