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代语境下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特色

2020-11-14孙喜杰

电影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青春文化

孙喜杰 商 野

(1.黄冈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444)

电影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使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它能够充分践行创作者的无限想象,也能为时代记录下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沧海横流,大陆青春电影以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宏观背景下青年个体的成长经历为焦点,鲜活地表现了个体成长所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完成了时代与电影的互文实践探索。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冯小刚的《芳华》等影片,让青年群体的青春、梦想、心理成长、个体生存、情感需求等成为银幕上亮丽的风景,也让我们在个体人物身上看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青春电影

作为大众普及率、接受度最高的电影艺术,2019年银幕总数为全球第一,票房收入为全球第二,影片产量为全球第三。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似乎也从来不曾缺少青年人的银幕形象与状态展现,青春成长、青年形象被不断搬上银幕进行影视化的演绎。如早期《小街》《庐山恋》等青春电影,表现了对“文革”的反思与对改革开放的呼应,随着文化环境与政策的开放,青年群体的影视形象个体性逐渐凸显。2013年,以展现青春或怀念青春为主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影片陆续上映,满足了90后、00后群体的审美取向及精神文化需求,也将青春电影的发展推向高潮。青春就像一首诗歌,书写了人生最精彩的片段,表达了特定时期的浓烈情感,青春进而被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书写与赞颂。然而对青春电影的界定却依然众说纷纭。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学者陈墨曾提出:“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像日本的‘青春片’那样一个片种,也没有过韩国那样的青春片浪潮,自然也就没有青春片或青年电影之类的概念。”陈墨认为中国的青年电影应该正式起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电影实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具体人生状态的表现。著名电影批评家戴锦华则认为:“所谓‘青春电影’的剧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尴尬与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基于此,青春电影是以青春为主题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电影艺术创作,广义上青春电影主要聚焦于描绘青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情感经历、成长蜕变以及生存或生活状态,以“成长”为母题的电影,它以青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使其通过观看获得一种身份认同。

二、不同时代语境下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特色

青春电影的创作既反映社会也受制于社会,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形成了对青春电影的差异化书写与演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青春电影叙事特色差异也很大。在叙事学理论中,叙事视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讲述者的观察视角,直接影响故事的效果。正如学者杨义所说“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按照不同的时代语境特点,大陆青春电影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悲剧青春电影(1978—1990)、迷茫青春电影(1990—2010)和怀旧青春电影(2010—2018)三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电影政策和电影创作生态不尽相同,进而也形成了不同时期青春电影的叙事特色。

(一)反思苦难与展望未来的“理性”叙事(1978—1990)

1.“拨乱反正”与理性启蒙

十年“文革”的阶级斗争使中国社会满目疮痍,政治 、经济与民生伤痕累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随着国家思想、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恢复正常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社会从“文革”的各种桎梏中挣脱出来,在反思历史中迸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新鲜、先进的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给中国社会与传统思想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有益启示。中国的主流文化从政治集体性的强制话语约束和意志捆绑中挣脱了出来,跨入了以“启蒙”和“理性”为价值观的现代性社会话语体系。中国重新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中国电影亦然。

2.悲剧青春与“理性”叙事

改革开放初期,青春电影的创作逐渐摒弃了新中国成立后及“文革”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思想解放成了新时期的时代主流。但“文革”的政治浩荡对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与摧残是无法轻易抹去的,因此,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特殊时代产物,随后出现了一大批以文学为参照的具有伤痕和反思性质的青春电影。杨延晋导演的《小街》主要讲述了在“十年动乱”时期,青年工人小夏与因受政治迫害而女扮男装的小俞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不仅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在“十年动乱”中的悲剧青春,突出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身命运发展的无力感,表达了对人物悲惨遭遇的怜悯与同情。除了对悲剧青春的细腻展现,影片结尾还设置了人物三种不同的命运走向,开放式的编排处理让观众在想象中分离或相聚、愉悦或悲伤,指引观众思考生命的多种可能性。 此时期《庐山恋》(1980)、《天云山传奇》(1981)、《青春祭》(1985)和《本命年》(1990)等影片极力运用悲剧元素、渲染悲剧气氛,不仅在于悲剧审美能够使人产生心理快感,更在于悲剧审美能够让人对这种悲惨的人生际遇进行严肃的思考。悲剧的写作从来不局限于仅仅展示苦难与悲惨,也从来都不只是表现创作者的怨天尤人和负能量,更多的是包含一种怜悯、同情、爱和惋惜。影片中反映社会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愤恨、同情与反思,折射动乱年代政治阶级斗争所致的历史苦难,达到反思苦难、展望未来的理性叙事目的和创作意图。

(二)身份焦虑与边缘成长的“残酷”叙事(1990—2010)

1.体制改革与产业升级

这一时期影响青春电影叙事倾向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与电影的产业化发展。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1993年,广电部第3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电影体制改革全面开启,触发了从电影创作到电影发行和放映完整生态链的一系列改革举措。2000年,广电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改革步伐开始全面提速;2002年6月1日,根据《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全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成立,872家影院、1581块银幕开始以全新的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随后中国电影步入市场化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轨道。

2.迷茫青春与“残酷”叙事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开始在世纪之交迈向急速转型的道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电影的商业属性日益突出。第五代导演的民族化电影创作所代表的精英文化逐渐失语;而以贾樟柯、王小帅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将镜头转向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关注弱势群体,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纪实的视听语言直面社会问题。青年人在面临社会转型时的困惑、无助,对青春的迷惑、焦虑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青年的个体成长与疼痛、叛逆性与边缘化的文化特征逐渐凸显。如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娄烨的《苏州河》,顾长卫的《孔雀》等,影片中以社会边缘个体为主,表现青年的文化缺失及精神荒芜。如影片《小武》中主人公经历了友谊的背叛、爱情的迷惘、亲情的失望及失去自由的绝望,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急速转型期社会边缘小人物的迷茫与无助。此外《阳光灿烂日子》中的马小军,《北京杂种》的穷画家、地下音乐人等青年个体的反叛精神表现出对现有体制的挑战。着重关注边缘人群的生存境遇,以人为核心,无关于技法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正如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曾说:“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把人的本体,人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这才是电影的真谛。”

(三)追忆过往的“怀旧”叙事(2010—2018)

1.产业兴旺与市场繁荣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和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在电影创作方面,主旋律电影与国产商业大片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繁荣的创作格局;在电影发行方面,民营电影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保底发行、分线发行和在线票务平台等新型发行方式层出不穷,保证了影片价值的增值;在电影放映方面,电影院线制改革有效激活了放映市场,全国的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逐年增多,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影放映市场。

作为上层建筑的电影产业和政策自然也要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匹配。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2018年,在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由中宣部统一管理的国家电影局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颁布与机构的合理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电影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电影产业与市场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2.追忆青春的 “怀旧”叙事

自21世纪以来,70后、80后 群体已为青春电影导演的主力军,90后、00后则逐渐成长为主要的观影对象,作品的创作带有导演青春记忆的同时契合了观影对象的审美趣味与需求。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语境下,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怀念青春、追忆青春成为主基调。

2013年,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火爆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群青春男女从大学校园的青涩爱恋到初入社会的迷茫与痛苦,在为爱情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狂揽7亿多票房的《致青春》充分运用怀旧的电影叙事策略,以表现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爱情为核心诉求,通过对人物的符号化设定和对人们脑海中记忆的标签化重塑,试图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获得充分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影片的巨大成功铸就了一场宏大的青春怀旧奇观,更掀开了大陆青春电影群雄逐鹿的序幕。随后涌现了如《小时代》(2013—2015)、《同桌的你》(2014)、《匆匆那年》(2014)、《左耳》(2015)、《栀子花开》(2015)、《何以笙箫默》(2015)和《谁的青春不迷茫》(2016)等一大批怀旧青春电影。

三、当下大陆青春电影叙事的现实禁锢

近几年的青春电影在产量上异军突起,在市场表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难以掩盖创作质量上的不足。大陆青春电影的商业价值与艺术质量的失衡,也使其长期处于一种口碑与票房不匹配的尴尬局面。从电影叙事的角度看,当下大陆青春电影依然存在着文化缺失、表现内容过窄、叙事单调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要实现大陆青春电影的健康繁荣发展,就要找到电影叙事的现实禁锢。

(一)大众消费下的文化缺失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的艺术属性被削弱,商品属性被过度放大,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影视投资,期望以最快、最方便的方式收回成本,实现影视创作的资本循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上的投资增值,观众的口味和喜好被放在创作考量的首位,创作者的个性发挥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这种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仅仅看到了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商业属性,而忽略了电影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很多影片不顾电影艺术本身的属性和文化功能,将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生搬硬套、胡乱杂糅进电影叙事。不少青春电影一味地煽情催泪造成滥情和审美疲劳,剧情老套、缺乏新意、刻意做作等问题造成观众的不断流失。由于消费文化的渗透,大陆青春电影成为一种低俗、无深度的“文化快餐”。

(二)主题向度上的过度压缩

青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年龄阶段,也是充满矛盾冲突的时期。青春是甜美的,就像一缕春风拂过心田,但青春也充满迷茫残酷,青春成长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创作母题的丰富性和表现内容的多样性。然而大陆青春电影的艺术表达由于消费文化的强力渗透和资本的过度介入而被迫屈服于市场的商业选择。回顾近几年的大陆青春电影创作,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影片都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些影片往往以校园为主要背景,填充入酒吧、迪厅、滑冰场、台球桌等观众过往记忆中的物象;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叙事内容,影片对过往记忆进行标签化重塑,对人物形象进行符号化设定。但青春的关键词绝不仅仅只有早恋、逃课、群架、酒吧等,还有成长、励志、追求、创业等多种主题内容。当下大陆青春电影在主题向度的表达上局限于爱情的维度,过度压缩了青春表达的多样性。

四、明确文化价值引领,拓展主题选择,促其健康发展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中心一环,不应过度迎合市场而逐渐丧失文化引领作用。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特别是面对青少年的文化产品,青春电影在创作上更要平衡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属性,积极发挥电影艺术的正面导向作用,因为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青年流行文化最能够反映和体现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本质特征。

(一)响应时代精神,明确价值引领

对于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习近平指出:“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电影艺术不仅要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更要引导人们追求正面积极的思想价值,实现以文化人、潜移默化的终极目标。如《中国合伙人》中的创业精神和励志青春、《山楂树之恋》中的纯情与奉献,都激励青年人不断奋斗。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时代背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大陆青春电影创作应紧跟新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响应时代精神,给予青年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引导。

(二)拓展主题内容,展现多样青春

大陆青春电影对于“青春成长”母题的认识和理解较为肤浅和单薄,要知道爱情并不是青春的全部,也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残酷迷茫。青春电影的主题内容应借鉴和学习外国青春电影的创作经验。比如表现活力青春、融合歌舞片元素的美国青春电影《歌舞青春》,表现励志青春、“后进生”勇敢追梦奋力拼搏的日本青春电影《垫底辣妹》等。主题内容表现上要思考站在怎样的文化立场上去表现,是表现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还是泛娱乐化,是表现不同语境下的情与爱还是富有责任感地去表达现实人生的关怀与反思。只有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青春电影才会避免主题的单一、模式的同质化。深刻认识青年一代的精神文化诉求,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多样青春应为创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不同语境下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特色彰显了独特的时代意义。青春电影记录了青春,也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一路走来,我们正视当下大陆青春电影的不足与缺憾,我们更应主动响应时代的要求,明确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拓宽电影主题和内容的表现向度,不断推动青春电影市场健康蓬勃的发展。

猜你喜欢

青春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青春睡不着
谁远谁近?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