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剧中革命文化基因的“当代启示”
——以东北抗联影视剧为例
2020-11-14于伟东
于伟东 王 典
(吉林农业大学 团委,吉林 长春 1301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影视剧作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媒介,“电影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和流行元素进行表达,因而可以更为潜隐地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帮助观众形成文化价值认同。当下较受民众欢迎的‘红色影视’就是典型例子。红色影视是指以革命活动为主题、以革命语言为主要形式创作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最为直接的载体。红色影视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大众化、模式化以及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无不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本文以东北抗联影片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东北抗联的战斗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予以还原,在此基础上解析以东北抗联影片为代表的红色影视剧蕴含的“革命叙事”“精神力量”“价值维度”。
一、东北抗联影视剧的革命文化基因
东北抗联影视剧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作主要有《中华女儿》(1949,凌子峰)、《冰雪金达莱》(1963,朱文顺),这一时期的东北抗联影片以东北各阶层群众的抗日救亡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思想上的解放,东北抗联影视剧在题材、内容、音像、视觉上发生了质的突破,如《归心似箭》(1979,李俊)、《最后八个人》(1980,于彦夫)、《八女投江》(1987,杨光远)、《雄魂》(1990,张今标)、《满洲虎在行动》(1993,孙清国、乐英捷)、《白山黑水》(1997,张夷非)等影视剧,这一时期的东北抗联影视剧由抗日救亡这一主题逐步拓展延伸到人性理智、战斗细节、斗争艺术等方面,在传统叙事介绍的基础上融入了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抗联英烈形象。新世纪新时代,随着红色影视剧热度的大幅度提升和“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以及高科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创新,“新世纪的红色影视剧也以自身在审美表现、内蕴开掘、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以《东北抗联》(2001,孙波、单联全、孙文才)、《紫日》(2001,冯小宁)、《红雪》(2008,杨树梁)、《赵尚志智取五常堡》(2009,王志刚、房子斌)、《镜泊湖的枪声》(2011,李俊)、《悬崖》(2012,刘进)、《东北抗日联军》(2015,李文岐)、《爱国者》(2018,龚朝晖)、《胜算》(2020,殷飞)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影视剧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世纪以来东北抗联影视剧主要在还原东北抗联史实的基础上,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东北抗联影视剧流淌着“革命文化”的血液,例如电视剧《东北抗联》《东北抗日联军》在还原东北抗联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共同体现出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敌强我弱的恶劣环境下的英勇战斗场景;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胜算》则还原出城市斗争中的艰难复杂性,在个人恩怨、个人利益乃至亲情取舍和民族大义面前,抗联先烈们做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生死抉择。东北抗联影视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十四年抗战的重要还原,“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赋予了东北抗联精神,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基因和优良品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不屈韧性和坚强意志,承接着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因此,东北抗联影视剧还原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杀敌、驱逐外虏的精神情怀,是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伟大精神,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力量,培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创造了灿烂的革命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可供继承的优良成果和优良传统,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思想资料”。因此,东北抗联影视剧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既是对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传承,又与同时期的南方红军游击队精神、延安精神相得益彰,引领着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黑土地上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呈现出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二、东北抗联影视剧呈现的“革命叙事”
东北抗联影视剧中的“革命叙事”就是通过对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斗争的情景再现,以及抗联将士、人民群众的先进事迹,将东北抗联将士们的顽强意志、坚强品质、刚毅果敢传递给当代观众,使当代人通过这些“革命叙事”以最直观的形式来了解不曾经历过的时代,“红色影视作品主要表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塑造和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以更普遍和直观的方式让当代人在认清历史的同时去感悟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思想和实践。
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剧情“叙事”本着“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而东北抗联影视剧所还原出的“革命叙事”则真实地反映了仁人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闪光之处,“新世纪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的创造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优势,弘扬主流价值,摆脱过去的谨慎叙事和严肃说教,才能让人们铭记鲜活的历史,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诸如在对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投江八女等英烈们进行塑造还原时,呈现出的人物精神风貌极为真实朴素,并没有刻意地用服饰和道具来渲染展示,更没有像古装剧、科幻剧、侦探剧那般“造神”;如《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史实剧在对东北抗联史实进行还原时,忠实于历史史实,将敌强我弱、恶劣的环境、心理上的挑战展现得一览无遗;如影视剧《最后八个人》《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胜算》在描述敌我心理斗争的片段,既有缜密的逻辑推理,又有心灵上的相互碰撞,把最基本的人性和当时的背景演绎得淋漓尽致,既有扣人心弦的片段,又不失红色影视剧固有的客观性、质朴度、感染力。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在塑造革命人物形象上,基本保持了革命人物的本真面貌,主旨在于对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们高贵的道德情操和伟岸的胸襟气度进行弘扬,在传承革命史实和英烈事迹中,对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汇聚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将当代人“带入”到抗日战争年代,使当代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在穿越时空中体会到东北抗联仁人志士们的伟大之处,从而产生心灵和思想上的触动,进而对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起到对比、修正、升华的作用。
三、东北抗联影视剧展示的“精神力量”
红色影视作品作为红色遗产的外在形态,在传承与弘扬共产党人红色文化基因过程中起到了大众普及性的作用,“红色遗产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相结合的产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热情,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当代观众则从体味东北抗联影视剧的过程中,逐步从视觉感观过渡到理性价值观的思考,再到思想境界升华,从东北抗联影视剧中汲取红色文化基因赋予的“精神力量”。
在新世纪东北抗联影视剧高产出的时代,红色文化基因的主导地位逐步成为红色影视剧的基本导向,东北抗联影视剧也逐步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媒介载体:一方面,其核心主旨在于宣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影视剧通过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导向确立标杆和主题,“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传承红色文化对于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历史还原和思想引领,以期确保整个社会思潮的良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东北抗联影视剧蕴含的科学内涵为当代观众提供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使当代人更为自然地汲取东北抗联的精神力量,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展示出巨大的活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东北抗联影视剧中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感染着很多观众,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影响和规范着当代人的言行举止。如《最后八个人》《步入辉煌》《雄魂》《杨靖宇将军》《红雪》等影视剧,无论是对于抗日战场的还原,还是对英烈事迹的展示,抑或人性上的理解和反思,跨越时空般地向当代人传递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红色基因。对于当代人而言尽管不畏牺牲的抗日战争年代已经久远,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红色影视剧的热播也显示出了红色文艺作品内在的精神向度的价值诉求,在当代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中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红色影视剧中的红色文化基因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和智慧,以干事担当的勇气做事、以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抗压抵挫、以集体主义精神来恪尽职守。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在题材和内容上,呈现出东北抗联将士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付出的牺牲和做出的贡献,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操守震撼着当代人的心灵。同时,在各类文化思潮充斥的今天,广大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塑造和养成阶段。因此,充分运用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对广大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极为必要,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升华个人思想境界、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生动教材。
四、东北抗联影视剧阐释的“价值维度”
东北抗联影视剧是传承、弘扬、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彰显出革命文化基因的历史、现实、实践等价值维度。
首先,东北抗联影视剧具有革命文化基因的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与几乎同时期开始的长征精神和南方红军游击队精神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三大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集中体现。尽管国家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接续进步、科技在持续创新,但是东北抗联精神却永不过时,东北抗联影视剧以大众艺术的形式将这种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弘扬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从而起到了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作用,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道路的自信,唤醒并激发了当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强化了当代人的励志挫折教育,进而引起当代观众心底的共鸣。
其次,东北抗联影视剧具有革命文化基因的现实维度。红色影视以宣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和道德情操,彰显了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另外,在红色影视剧创作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可以给当代人带来“跨越于时空”的视觉与感观,让当代人清晰地认识到无数仁人志士以鲜血和生命换取当下安定和谐的幸福生活,让当代人意识到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东北抗联将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既有个人生命上的牺牲,又有和亲人生离死别,亦有人性上的诸多磨砺和考验。“新世纪的这批红色影视作品中,作为叙述中心的这些革命者,纷纷从他们所置身的历史情境中突现出来,充分地展现出特殊岁月中个体身上所特有的强大精神魅力。个性对理念的超越、个体对历史的突围,传递出的是对历史认知的重新构建”,反映出广大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民族国家大义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值得当代观众深刻反思。
最后,东北抗联影视剧具有革命文化基因的实践维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红色影视剧亦被赋予崭新的实践维度:一方面,红色影视剧已成为当代人娱乐消遣、开拓眼界、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红色影视剧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不仅在市场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使得当代以来沉寂已久的红色叙事热潮继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之后又一次回到了社会文化空间”。东北抗联精神融入红色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载体,其现实的票房收入、影视收视率、后续的品牌效应丰富和促进了影视传媒业的发展;东北抗战的十四年艰难困苦的历史使当代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东北抗联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光荣事迹也感染着当代人的道德情操,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还原的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投江八女烈士、“红灯记”革命家庭为代表的先贤志士们,在银幕上呈现出的鲜活形象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成为鞭策和激励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强大的推动力。
结 语
东北抗联红色影视剧以其自身的时代感染力灌输着当代人的历史记忆,在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不褪底色。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基因融入红色影视剧的视域下,东北抗联影视剧实现了对抗战历史的真实还原。在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需要进一步将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化作规范当代人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指向标,通过大众化的红色影视剧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归属感、道路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切实实现红色影视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