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心理素质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心理素质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从而构建出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得就是采访的重要性,作为十分关键的环节,十分考验记者对采访过程的把握,记者应该作为话题的领导者,推动整个话题的进程。采访时一个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多方面多层次交流的过程,是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沟通过程,也是他们之间的心理测度和沟通过程。记者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是造成新闻报道优劣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气质性格

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人类行为中高水平神经活动的表现。人格是一个人对事物和人的态度行为的心理特征。人格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往往蕴藏在对待他人和其他事物的态度行为中。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人格决定气质,气质影响人格,互动形成独特的职业人格。实践表明、和平、宽容、理解和人文主义的素质更可能导致成功的采访。通过采访不同事件和不同背景的人,以及后续相应的跟踪报道,需要记者时刻保持优良的气质,即使遇到超负荷的采访工作,也要在端正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展。

出众的气质往往代表了记者的本职身份,由内而外的透露出记者完美的个性,不仅能够在采访的对话中使人信服,方便交流,而且还能够提出自身的见解,解决矛盾冲突。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新闻采访的“六个特征”主要包括:目的差异、时间限制、项目的突发性、需求的广泛性、知识的完整性和活动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记者需要具备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竞争能力、有勇有谋、敏锐的洞察力在内的职业心理素质。

好奇心理。新闻记者抢占新闻事件的先机对于新闻界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众所周知的是,骇人听闻的事情不是每天都能发生,因此能否从平淡的生活信息中心选取到新奇的、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成为了对记者的一个挑战。1983年3月,《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到农村采访,在公社里安静得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便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公社里的人之所以能够睡得安稳,是因为三中全会后,农民丰收,不再因为粮食的事情发愁,自然也没有人去打扰公社的人,于是他写下了《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这篇新闻力作。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还因为他时刻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理,对于任何境遇都不放弃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安静祥和的村子必然意味着农民的收成好,干部才能无忧,如果没能拥有一颗好奇善于发现的心,那么他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写不出有内涵的报道,所以现象往往是现实状况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记者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获取丰富的资料,撰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竞争意识。记者的日常活动是一场创新竞赛。如何在新比赛中获胜这是记者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新闻思维具有反应迅速,探索和回顾,寻求新颖性和多样性等特征。1999年11月,陈鲁豫参加了“千禧之旅”。在两三百人的会议上,外国记者几乎不可能采访阿卜杜拉国王,但她假装帮同事换摄像机电池,吸引阿卜杜拉的注意力。她回忆说:“在一个穿着白色的阿拉伯男人下,是一个中国女人,披着一条明亮的粉红色围巾。……”她不畏艰难,突发奇想并大胆行动,取得了此次采访的胜利,完成了此行的采访任务,非常直接借鉴。

冒险精神。冒险意味着“不管危险如何都进行某些活动”。新闻业曾经被归类为“高风险职业”。不仅因为项目的突然性质和活动的艰巨性,还因为一些记者不放弃直到成功的精神而采访。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闾丘露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渗透战争核心的中国记者。在前线时的她,势必会经历许多危险,作为新闻记者,当人们为她的安全着想时,她却准时发回了战场报道。“战地玫瑰”持续开花。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战场新闻和类似的突发新闻,还会出现在于有计划地采访,例如《暗访肮脏月饼馅料工厂的洛阳晚报记者被野蛮殴打》,类似的报道震惊了整个社会,新闻法律法规的现状很难保护记者,我们在关注时事新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采访时记者的安危情况,这就要求记者需要兼备面临突发状况的勇气和智慧。

敏锐的判断力。如果没有在采访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新闻资料和有用的信息,无论以后使用多少技术,都是浮华且不现实的。给定一条新闻线索,摆在记者眼前的将是扑面而来的问题,首先记者要考虑是否要报道,如果报道,是早一点报道还是晚一点,其次是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有效信息,由此可见记者敏锐的判断力不仅要应用在采访过程中,还要运用在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记者的职业能力以及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坚强的意志。面对不同的被采访者,如何避免在被采访者面前表现出害羞并很难有效收集有用的材料?记者应该进行广泛的学习,学习和记忆更多知识,并利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这种方法能够拓宽其视野,在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可以提高写作的效率和采访的质量,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以及其背景信息做到充分的了解,在描述的时候也能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一旦在采访中遇到不配合的对象,那么记者需要做的不是慌乱,而是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力与反应力,照顾到采访对象的心理需求,营造出和谐的采访气氛,利用情感上的共鸣,推动采访的进行。

良好的倾听习惯。人们在收取外部信息的时候,听力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比其他感官更强大。在新闻采访中,人们首先“听”然后“讲”。认真聆听可以捕获有效信息。听不代表不说话。在正确的时间说话是“内心”聆听的外在表现。例如,如果受访者不愿谈论尴尬的经历,那么记者需要找到一种打破僵局的方法,并激发受访者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良好的心理自控能力

合理控制采访情绪。1.采访心态。情绪是一种持续的,微弱的,情绪化的状态,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每个人似乎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对方情绪的影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采访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采访者的心情受其他人影响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写作与报道,所以控制好采访时的心态对记者来说尤为重要,首先不要将个人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带入其中,其次就是不受任何人的情感影响,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

2.采访热情。在积极的热情中,媒体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记者,许多令人愉悦或感人的情感场面,好作品也接连不断。但是,激情是短暂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积极的热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记者需要不断的将这种热情延续到每一位被采访者的身上,为采访增添动力。

3.应急访谈。压力是由意外紧迫引起的一种快速且非常紧张的情绪状态。在2006年被河南电视大都市频道评为中国最美丽女记者的23岁女记者曹爱文,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营救了掉入水中的13岁女孩,当时落水女孩已经口吐白沫呼吸困难,而曹爱文毫无顾忌地立刻对女孩进行了人工呼吸。很遗憾的是女孩最终没有被抢救成功,但是不遗憾的是曹爱文在营救现场的壮举,即应激表现。

适当使用采访表情。面部表情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实时反映其心中的心理活动,心理研究人士表示表情主要是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表情在内的三种表现行为。与具有不同专业性质,不同类别和不同情况的人保持联系以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采访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记者要如何保持良好的采访状态呢?除了热爱新闻事业,还需要人民的热爱。面对普通的工农,要善良、自然,要有亲切的态度;当面对不幸的人时,尽量避免暴露疤痕,不要戳到别人的痛苦;当面对艰难,不讲理的采访对象时,要保持冷静,并用理智辩论。同时,注意采访时的面部细节。如果细节显示出怀疑、蔑视、嘲笑和厌恶,这很可能导致整个采访失败。

结语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个十分多元性的职业,考验的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还有包括心理素质、交流能力、情感输出、心理素质在内的个人品格。优秀的记者能够与被采访者进行流畅的沟通,并且对突发情况作出适当处理,能够与其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心理素质新闻报道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