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之我见
2020-11-14
中国的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5年7月即下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力推全方位、多领域、广渠道地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作为在戏曲专业领域辛勤耕耘近40年的老兵和专业老师,笔者对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而欢欣鼓舞。国家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部署,就是对我们的再召唤、再鞭策!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几百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代代传承、不断完善,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得益于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的戏曲艺术家门的言传身教。今天我们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必须坚持保护、创新、传承和发展并重,要培养一大批戏曲艺术受众,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和老师,笔者常常在思考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首先要从数以亿计的大、中、小学学生抓起,这才是弘扬戏曲艺术的不竭源泉。那么,如何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笔者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全社会要树立尊重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要多渠道的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戏曲艺术在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独特作用。宣传广大戏曲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刻苦向上、勤学苦练的奋斗精神,向全社会表明,戏曲艺术家就是受人敬重的楷模和偶像,需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第二,扩大学校戏曲教育例的份额。结合各所学校的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①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②在学校会堂和体育场设立小舞台,利用课余时间让有兴趣的学生搞展示演出;③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生走进小剧场,让他们免费欣赏戏曲的唱段和优秀的传统折子戏每年不少于两场。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辅导员人才库。教育主管部门要专门设立戏曲艺术辅导员专家人才库,定期按排他们走进校园,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授课办讲座,进行立体教学示范表演;每学期都应按排三至六节课时的戏曲普及课程,即普通学生每学期不少于三节戏曲课,有兴趣的学生不少于六节戏曲赏析课,逐步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
第四,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和资金保障。各学校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这项工作,与聘任的辅导员老师密切沟通及时交流,对戏曲教育课的授课内容、进入校园的剧目唱段等严格把关。要有利于戏曲在校园里活起来、传下去。按排专项资金,对学校小舞台进行必要改造,在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分管的领导要及时跟进,时刻关心这方面的工作,并时帮助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第五,幼儿园也要提前介入。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培养幼儿兴趣爱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幼儿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的强项,从小潜移默化慢慢培养幼儿,让他们听一些戏曲音乐,看一些戏曲道具和服装图片,让他们在启蒙教育中留下一些印象和痕迹。回顾历史上,我们很多的戏曲艺术家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最终选择了戏曲艺术并为之奋斗终身,从而一举成名。
第六,抓紧对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成败,关键要看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各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各地方要充分利用本地戏曲专业学校开展师资轮训。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其根本就是从事戏曲教育的专科院校,各方面条件都很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江苏省和上海市各个淮剧院团的大部分骨干力量都毕业于我校戏曲专业,完全具备为大、中、小学培训戏曲方面的师资力量。只有先把他们培训好了,才有可能推动各个学校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
第七,因校施策,因材施教。戏曲艺术是集高、精、尖于一体的合成体,其精湛的表现力有其独到的功底和很深的造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足见其无穷的魅力。对于初始学习者,应编辑好通俗易懂的教辅材料,先期以普及启蒙培养兴趣作为主要方向。待具备了基本认识和兴趣爱好后,在挑选其中的天赋条件较好的苗子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予以培训,然后再逐步引入正轨。
加强地方戏曲艺术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按照既定的方针走下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那么戏曲艺术之花,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