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有声有色”
2020-11-13蔡红艳
蔡红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运用到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到了数学的形式、内容与方法,而且影响着数学课堂教育的建设与实施。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 ;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也称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信息服务的新学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客观上、主观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性、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如“一个木桶”,放入多少就是多少,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教师创设丰富、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学习信心,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局面,主动进行学习。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我是银行小出纳"游戏课件,小猴子因为没零钱拿着5角钱来找工作人员换钱时,同学们都情绪高涨,纷纷拿出零钱来:1张1角的和2张2角的,1张2角的和3张1角的,5张1角的等等。我通过课件按照同学们把给小猴子换钱的面额及数量一一展示出来,小猴子换到零钱后高兴地感谢大家。当小松鼠又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换零钱时,同学们更是各显神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换法:2张5角的,5张2角的……有的甚至用几分钱来换,我把同学们的各种换法在课件中呈现出来,学习效果更清晰了。低年级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他们争相着给小动物们换零钱的行为,使这节课的重点化难为简,化枯燥为乐趣。
这些学习情境的创设,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造就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必然性,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是外加的和可有可无的,而是把技术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演示,发展学生想象空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在传统的教育中仅仅是通过教师口授并配合简单的教具开展教育工作。而学生受生活阅历、知识面、感性认识等多方面的限制,抽象思维较弱,只能通过死记书、记死书的方式进行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针对这一难点,我在课件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三条线段分别为3厘米、5厘米、8厘米。当较短的两条线段移动,使两端点相交为180°时,和第三条边的长短正好相等(图1),这时移动两条较短线段的交点,使它变成一个钝角,因为向上提升的原因,这两条线段的端点无法与第三条线段的端点相交(图2),所以就围不成三角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互动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中图形的分解、组合、移动、翻转、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把静、动、画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动态的、简化的方式显示出来。通过图文并茂的信息演示,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为最终的结论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不仅能有效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难题,最根本的作用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全面性,精心设计练习,增加思维容量,培养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取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就必须强化运用能力方面的练习,就必须将“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学密度,拓展思维空间。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搜集了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趣味试题,像“值周生站岗、布置图片展览、摆设花盆“等,并把这些内容做成植樹问题的主题知识网站,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并善于学数学。
参考文献:
[1]《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范存丽 中国青年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育》 2017年第7期
[3]《小学青年教师》 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