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设计,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2020-11-13宗久明
宗久明
摘要: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识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偏好,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生物知识内容。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的生物知识理解更为有效,教师决定结合“新课改”中的教学思想,明确学生为当前的生物知识教学主体,设计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教师深入调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并结合其兴趣关注点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期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知识水平。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质量提升
在教师为学生们讲解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时,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在教师看来,学生们学习生物知识期间,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基础,才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为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综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为学生们进行思维知识的延伸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趣味化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趣味情境设计,培养生物知识兴趣
高中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往往会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当前知识教学的首位。在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生物知识时,发现学生若是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感兴趣,则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良好且高效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决定充分利用好学生们的这一学习特质,进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希望可以使之引导学生进行更为专注的生物知识学习。为此,教师为学生们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之能够和当前的生物教学内容相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其生物知识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关于“细胞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时,就可为学生们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情境,使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们的课堂知识学习兴趣,进而助力学生将其进行有效的内化理解。为此,教师将细胞之间的跨膜运输功能进行细分,使之对应不同的运动形式,并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态化教学情境进行演示。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趣味性生物知识教学情境指导,可以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知识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故而,教师应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策略进行指导,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得到整体性的平衡和优化。
二、相关知识延伸,拓展趣味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的生物知识认知能力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教师需要为学生们设计拓展性的教学策略,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所以,教师综合分析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方向,进行相应的生物知识延伸设计,希望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教师拓展的知识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提升其生物知识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充分分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当前相关生物科学领域的知识内容,还有与之密切关联的生物趣闻等。通过教师合理应用拓展性教学策略,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可以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知识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时,就可由教师为学生们设计拓展性的教学策略,借此帮助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知识延伸。为此,教师积极为学生们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其中包括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遗传性问题。诸如“单眼皮和双眼皮遗传”、“色盲遗传”以及“有无酒窝的遗传”等知识。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拓展性教学内容,可以使之同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化知识相关联,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知识学习兴趣。有了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最大化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意愿,从而切实增强学生们的生物知识理解能力。
三、注重学习交流,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性的生物知识内容,还需要在实际学习期间同身边的同学进行知识交流,借此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认知水平。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合作性教学任务,希望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探究,从而使其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时,就可由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合作性的知识任务,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关于植物激素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们就其具体作用和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展开深度的知识探究和辩论。为此,教师通过为学生们设计交流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可以综合提升学生们的生物知识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学习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关注点,并就学生们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性拓展,借此全面提升其生物知识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柳絮.探析如何在课堂中培养高中生对生物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106.
[2]符碧,徐丽娜,胡爱民,曾颖,吴子恒.“问题教学解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