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农民的一生

2020-11-13杨献平

清明 2020年6期
关键词:妻子母亲

杨献平

个体与群体的父亲

怎么没一点反应呢?

他病得深重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想,一个人快死了,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可是那么多人,怎么一声不吭呢?就连身边的……甚至亲戚,也一如既往。

这是一个错觉,但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死亡,世界不发一声是不对的,那么多同类,不表现出悲痛,更是薄情的。

在我理想化的内心,总是以为,父亲,世上的每一位父亲,都是坚硬的岩石,是火种,是钢铁,是英雄,更是雕像。他们是先于我们的生存者、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苦难者和牺牲者。父亲是撕开黑暗的光亮,是黎明的缔造者,是我们骨肉和精神的传续者与塑造者。

可我似乎自作多情了,对于父亲,人类的理解和对待方式迥然不同。在大的层面,人类的父亲是阳刚、血性、忍耐与奋战的精神形象;而小的层面,父亲只是某个人的专属。在庞大的父亲群体中,共同的父亲往往被神化甚至绝对化,即去除掉父亲的所有俗世行为、赋予和色彩,转而成为一种纯度极高的象征。而某个人和某一些人的父亲,则是琐碎的。命运不同,但本质又是沾染了各种劣性与不足的……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对其他人的父亲的一切,都缺乏关心和兴趣,哪怕面对他们悲惨的罹难、不幸的遭遇、血淋淋的现场,也无动于衷,认为那是他人的父亲。

这算不算悲哀呢?

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我的父亲,一个深居太行山的农民,不识字,从没参与过任何与集体、公共资源和他人命运前途有关的事情……一生只是劳作,挣一点钱维持家庭生计,放羊、种地,还四处打工,最大的功绩似乎是生养了我和弟弟,修建了还算不少的房屋,为爷爷奶奶养老送终。除此之外,父亲于世界,于人类毫无贡献,甚至对周边的人,也没有带去过任何安慰与好处。

父亲脸长、额头高、双眼皮、嘴巴扁而薄、体型瘦。他的双手手指短粗,指缝嵌满黑泥;他的皱纹从三十岁萌生,到五十岁时已经纵横交错。六十岁时,胡子零星发白,而头发黝黑。他性格木讷,不爱说话。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我所在的内蒙与甘肃交界处的流沙和绿洲。

父亲的职业

我六岁时,父亲在四十公里外,南太行某道山谷之间修水库。那里开始叫石岭水库,后来改成秦王湖,据说附近发现了李世民开凿的藏兵洞及尉迟敬德修建的岗寨。

从工地回家时,他常背着一个黄布包——里面有糖块和饼干,还有一些野果子:山楂、葡萄、蟠桃甚至蜜枣和梨子。

我九岁那年,水库竣工,父亲只好返回村庄,承包了村里的羊群。那时已经包产到户,羊按照人头分给个人。父亲的工作是把羊聚拢起来,按数量接受各家钱财或粮食作为报酬。父亲先后培养了三只头羊——它们的角与众不同,每一只都像是向上生长的麻花。他给它们打制了铜铃——不管是刮风下雨、雷电冰雪,寻着清脆的铃声,就一定能找到父亲。

父亲说,羊是通人性的,你对它们好,它们就会听你的话,甚至在你危险和困难时挺身而出。父亲说,有一次,他干完家里的活计,上山找羊时,不知哪只羊蹬落一块岩石——翻滚的岩石,溅起一连串的火星,向谷底冲来。惊慌之中,他大叫一声,正在吃草的羊们似乎听到了什么,竟然都跑到了滚动的岩石下面……

冬天,北风透人骨髓,羊儿们不约而同把父亲围在中间,用厚厚的绒毛给父亲温暖。在深山圈放时,传说中的精灵古怪在黑夜甚至在正午现身,羊儿们一阵惊慌,纷纷直立,打着响嚏,如临大敌一般,将父亲圈在中心。没过几年,政府封山禁牧——羊儿们陆续被主人们杀掉或者卖掉,很多人请父亲操刀杀羊,父亲不是说没刀子,就是说刀子锈得不能用。再后来,出去躲了几天。羊儿们凄厉的哀鸣在冬天的村庄回荡了一段时日,就见一片片的羊皮挂在了各家各户向阳的地方。父亲收拾好头羊的铜铃,一直放在柜子的最底层——二十多年后,还拿出来给孙子孙女儿玩——当当的铜铃,在没有了羊儿的村庄,似乎是敲响记忆的钟声,漫山遍野召唤羊儿们的亡灵。

父亲的手艺

秋风把南太行清扫干净,把整个世界抬高压低。风中的茅草,不再繁茂的樹木,在风中均匀承受阳光。父亲把镰刀磨了又磨,背了木头架子,到他牧放多年的山坡,那儿疯长的紫荆蔚然成林,遮没岩石和苔藓,将野鸡兔子甚至飞鸟一一诱惑和收拢。父亲坐在岩石上抽烟,然后掐掉,在钻心的冷风中,寻找那些柔韧而高挑的荆条,飞快的镰刀,他刈割得轻松而又专注。如此几天,父亲就跑遍了所有的山坡,凡是看到的荆条,都被他带回家中。

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下得快,消得也快。房檐上的滴水在泥土的院子当中打出无数疮痕,父亲坐在阳光中,把那些荆条摊在身边,抓住其中一把——五根或者六根为一组,拼成梅花状,然后再一根根编成圆形,直径达到40厘米时,折竖起来,几个小时之后,一只好看的花篓子就已成型,在它的中间部分,还编织了像是窗棂或者花朵的图案。我上初中时,一只花篓子可以卖到四块钱,父亲一天可以编三到四只。再后来,花篓子没人用了,父亲就编荆苤子——简单得就像抽烟,一会儿就是一个。但十个荆苤子才能卖一块钱。

父亲的荆条编织手艺在远近村庄独一无二,时常有人来请,管吃管吸烟,请父亲为他们编织荆篮子、荆挎篮子和其他荆条制品。父亲还有另一种手艺,似乎不大精,但家里一般的柜子、门窗、桌椅板凳、农具等等倒也都能做出个样来,他为自己做了精致的小木头箱子,里面装着他专用的工具——斧头、墨斗、刨子、锤子、锛、锯条、卷尺、红蓝铅笔、钢锉,一应俱全。我放寒假的时候,给奶奶砍柴,普通斧头不肯用,软磨硬泡要来父亲的木匠斧头,个大刃宽且锋利,砍一根朽木头,不超过五下。

春节就要到的时候,村庄上下,焕然一新——扫院子和房子,还要张贴年画、炸麻糖或者油糕之类的,蒸馒头和包子也少不了。腊月最末的几天,自然也要拾掇一番,几乎每个人都要理一次发,父亲的理发手艺这时就派上了用场,很多与他同龄的村人来找,坐在我家院子聚集的阳光中,把脑袋低给父亲——父亲一手握木梳,一手拿推子,粗大的手指此刻灵巧起来,轻盈得像跳舞和弹钢琴。一边理发,一边开着玩笑,他们呵呵笑,笑声在阴影处的积雪上打滑,在院下的冬麦上,溅起星星点点的光。

父亲的家庭生活

我能体会父亲的孤单,因为,爷爷奶奶只生养了一儿一女,在“人多势力大”和“有人不算贫,没人贫死人”的生存环境当中,父亲身单力薄。据我所知(其实是母亲的一面之词):婚后的父亲,常常对诸多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恩怨纠纷采取回避的态度。母亲说父亲是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木头桩子”,就是别人把母亲和我及弟弟头砍掉,父亲也不会挺身而出。

在父亲同龄人的口中,父亲年轻的时候,也爱说爱笑,一次能喝两斤甚至更多的白酒。十三岁就是壮劳力,给生产队赶过大马车,到山西左权县境内用麦子换土豆(当地叫山药)。婚后当过一年生产队长,后被别人“篡权”。可能就是那一年,爷爷患白内障,渐而失明,我至今记得清楚的是:母亲带着我去找医生,询问有什么办法,能治好爷爷的病。然后到亲戚家,叹息着说,要是(爷爷)失明了,家里的重活累活就都得靠父亲了。

我长到十二岁,暑假帮奶奶家刨地收割麦子,冬天则上山打柴。父亲可以专心放羊、打工,伺候我们家的田地和树木。不大忙的时候,父亲时常到爷爷奶奶家吃饭。父亲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奶奶家门槛上,或者灶火边,低着脑袋,专心致志,那样子像个饿极了的孩子。

父亲会和一些关系不错的堂哥嫂坐在石头墩子上聊天,我不知道他们到底都说了些什么,但时常会听到父亲的笑声,在弯弯曲曲的石头巷道里回荡。在我的印象当中,父亲极少去亲戚家,除了给他们帮忙。我十七岁那年冬天,爷爷突然亡故——正在吃饭的父亲闻声,扔了碗筷,飞快越过一道山岭,一道河谷,再爬上一面石阶的山坡,冲到尚还微热的爷爷尸首面前,放声痛哭。猝死的爷爷,依旧脸色红润,躺在正午的土炕上。

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奶奶患癌症,卧病在床的第一天,父亲就卷了铺盖带了碗筷,从这一年的秋天到第二年夏天,除了拿换洗衣服,几乎没有回过家。他给奶奶喂饭、洗澡、梳头、端屎端尿,直到奶奶去世。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南太行普降暴雨。奶奶灵前,只有父亲和我的弟弟,在暴雨的黑夜,守护奶奶的亡灵。

父亲和我

村里的羊没了,没了生活来源,父亲只好到附近的林场去扛木头。有一次我去看他,在很远的山里——山岭连绵,松林幽深,细长的山道在漫山遍野的翠绿之中,就像是一根发白的粗大藤条,父亲扛着一两根木头,身子像是弹簧,从沟底爬上来,在山岭歇歇,循环往复,扛一根木头是五块钱,一天,父亲可以扛五十多块钱。我想接过父亲的重担帮着他扛。父亲气喘吁吁地嗔怪说,你这么小咋能扛动,小孩子一压坏身子就不能长个子了!

父亲喜欢坐在我家油光发亮的门槛上吃饭,粗大的手指握着细细的筷子,黑红的手掌端着白净的瓷碗。不管稠的还是稀的,都一个劲儿地往嘴里扒拉完,小心地起身。他的腰似乎一直很疼,每次起身的时候,总要哎呀一声,然后用一只手扶住后胯部,慢慢起,在原地站定,再慢慢将弓一样的身子拉直。

父亲修水库回来后,有一天晚上,我躺在父亲被窝,凌晨突然拉肚子,刚要下地就忍不住了……父亲点着煤油灯,用破布,一遍遍擦掉。翻箱倒柜,勉强找到一块白色的机织粗布,叠了好几层,铺在我身下。

中午,父亲找了一只大海碗,给我盛了一碗面片蛋花汤,抓了几个油炸的麻糖。父子二人坐在一棵洋槐树的荫凉下,一顿猛吃之后,伸了伸懒腰,仰面躺在蚂蚁和甲虫繁忙的青草地上。天空蓝而高,云彩像是丝绸,几只不知名的鸟雀,鸣叫着,从我们的鼻尖越过。

有一次我和母亲争执,父亲一句话没说,冲过来,踢了我一脚。正好踢中我私处。我哭了,母亲反过来又训斥父亲,让父亲解开我的裤子看看到底踢成啥样子了。又骂父亲教训孩子也不拣地方,说那地方能随便踢吗?父亲很委屈,把我放在炕上,拿了手电,仔细看了看我受伤的地方,瓮声瓮气地对母亲说,没肿,没事。母亲仍旧不依不饶,让父亲淘了热毛巾,给我敷了好一会儿。

有一天,父亲黝黑发亮的腕上忽然多了一块亮晶晶的东西。我贪婪地看,父亲取下来递给我,我端详了一下,迅速套在自己腕上,除了表链有些長,表盘太大之外,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几天后,班里几乎每个同学腕上也都亮晶晶的。当晚回到家里,我就朝母亲要。母亲说小孩子戴啥手表呢?被母亲拒绝后,辗转好一阵子我才睡着,梦里亮晶晶的手表,在我手腕上闪着明净的光亮。

早上起来,我觉得沮丧,再看看父亲,他也准备出发了,到邻村给人家盖房子。父亲扭身出门,噗噗的脚步声渐去渐远。我一骨碌爬起,胡乱穿衣,背上书包,沿着父亲的脚迹,匆匆追去。出了一身热汗之后,父亲遥遥在望,我顾不得擦拭,继续狂追。距离父亲两百米的时候,我忽然难为情起来,始终不敢喊父亲。

父亲发现了我,站在原地等我。清晨的凉风吹落草芥上的露水,核桃树叶和白杨树叶不停地拍打手掌。山鸡倏地挣脱草丛。我始终低着脑袋,跟随父亲的脚步,一声不吭地走。快到学校时,父亲停下,从手腕取下手表,递给我。我抿着嘴唇,眨巴着眼睛,看看父亲,再看看手表。

父亲的功业

我十一岁那年冬天,北风吹得南太行岩石碎裂,草木折断。天不亮,父亲就起床了,拿了洋镐、钢钎、铁锤、楔子。母亲紧跟在后,不一会儿,河沟里就传来了铁锤和钢钎的交鸣之声,在白雾和黑夜缠绕的村庄跌宕不停。

连续三年都是如此,父亲和母亲的手掌布满裂口,不断渗血,疼得龇牙咧嘴,用白胶布缠了一层又一层。一九九七年冬天,月亮格外明亮,在河沟陈列的冰上泛着美丽的光亮。父亲、母亲和我,一人一个木头架子,一人一块石头。我小,石头自然也小,母亲是女性,自然也不大,父亲背负的石头最大。我们哼哧哼哧地走在黑夜的山路上,将那些冰冷的石头一一背到房基地四周。

第二年春天,买了石板,锯了木头,一群人,挥着铁锤和錾子,在我们家丁丁当当,一个月后,新屋就矗立了起来。再一个月,父亲和母亲浇了黄泥,做了家具门窗,我们就搬了过来。父亲特意找了一棵长得特别直的椿树苗,种在院子左侧,现在它已经是大树了,而且是七个枝杈,这棵树与老房子,在父亲母亲的生活中,在时光的刀锋之下,俨然成为了我们家的显著标志甚至精神象征。

这时候,父亲开始外出打工,但每次都走不太远,大多在附近的一些地方修公路、盖房子,抑或给亲戚们帮忙,每次回來,都解开几层衣裳,拿出或多或少的纸币,喏一声,递给母亲。母亲通常会问,这是多少。父亲有时候说一下具体数字,有时候让母亲自己数。

再过一些年,父亲和母亲又盖起来另外两座房子,一座给我,一座给弟弟。一九九九年,弟弟先行结婚,并于当年有了我们家第一个新成员——侄女儿甜甜。再后来是我,于二00二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弟弟继续重复父亲和母亲的道路,出外给入开车,运输铁粉或者别的什么。

两年前,弟弟办了个鸡场,养了上千只蛋鸡,但仍旧没有带来多大的效益。于是父亲和弟弟继续在外干活,有时能拿回一些钱,有时一分钱拿不到,还得搭进路费。我说不能再让父亲出去了,你们老了,还能花多少钱,一年五千块足够了。母亲说,俺还干得动,这时候就拖累你们不好……再说,你弟得再盖个新房,孩子要上学,两个闺女,还得生个儿子……不干咋行?

父亲在家里种地,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地,零散的庄稼,还有山坡和果树——我觉得那是他一生的负担,而不是乐趣,更不存在什么诗意。所有对农事的抒情和赞美都虚假无比,甚至可恶至极!在家里,孩子们要爷爷抱,鸡场的鸡咕咕待喂……父亲像是一个陀螺,在家和田地,孙女儿和蛋鸡之间不停旋转。腰身越来越像是一张弓,越来越松脆,也越来越没弹性。

父亲的口琴

二00五年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初夏山野,翠绿妖娆。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支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

我大为惊诧。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把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在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儿似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一尊鲜活的雕塑。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和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父亲将口琴放在嘴唇。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读懂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来。

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雅致的兴趣和爱好呢?

我可能真的小看了父亲,漠视和忽略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和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在父亲的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远远近近地站着,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听。还教三岁的儿子鼓掌。我看着他们,情绪激越。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脸上的皱纹一下子消失不见,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柔肠寸断,内心惊雷横冲,思绪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冰层暖流,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聒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包围,虽然不大,但很整齐;虽然稀少,但很热烈。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手中的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来。儿子伸手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

父亲的那把口琴一直被孩子当作玩具了,想起来吹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砂子。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把口琴,偶尔抬头看看在炕上玩耍的孙子孙女,防着他们不小心摔下来。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看着专注的父亲,觉得惭愧和不安。父亲的病,或者病了的父亲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弟弟在电话中哽咽。我浑身发冷,一种不祥的凄厉的预感如同冰块,迅速围困了我的身体和灵魂。放下电话,猛然一阵心酸。妻子说,我当时面孔扭曲,极其难看,眼泪崩流,哭声从喉咙飞奔而出。我想到父亲:布满皱纹的脸,额头和鼻翼上的层层泥垢,当然还有佝偻的腰身,破了的衣袖乃至蹒跚的脚步……六十三岁的中国农民,怎么会……我哭出了声,一边玩耍的儿子听到了,也飞快扑过来,一边哭,一边用六岁的手掌替我擦泪。

妻子回去了。几天后——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妻子准确告诉我,父亲的病,是胃癌,肿瘤已经破裂,脏器粘连在一起。当天早上,在医院外的饭店,父亲突然昏厥,再晚五分钟,我们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请假赶回,当晚八时,在医院看到了已经抢救过来的父亲,蜷缩在不干净的病床上,瘦得只剩下了骨头,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眼神灰暗,似乎有无限的悲凉。

我抓住他的手掌,皮肤松弛,洗干净了的手心和手背,指甲里仍旧嵌满黑泥。我叫了一声爹……他看看我,失血的臉上似乎闪过一道喜悦,问我有没有带儿子回来,我说了原因,父亲嗯了一声,似乎有些失望和不快。我坐在他床前,抚摸着他的手掌和手臂,看着他瘦得有些尖削的脸盘,抚摸他的胡须,突然想哭。妻子在背后捏了我一把,我低下脑袋,胸部一阵胀痛。

第二天早上,妻子拿了CT片,找到主治医生。他将底片悬挂起来,一一指给我看,肿大的肿瘤,化脓的淋巴及肝脏、食道和大肠。我忽然觉得一恍惚,这就是我父亲的身体吗?是发生在这个六十三岁农民的身体当中的疾病吗?就是这种疾病,使得父亲……它们强大得近乎无懈可击,用逐渐的糜烂和膨胀、流窜和围剿……它正在对我和我们的父亲实施最凌厉的杀戮和攻击。

妻子和弟弟、弟媳妇,还有小姨妈买回了送老衣,放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那时候,父亲正在输液,在他的内心,一定记着我和妻子的话:这只是轻微的疾病,输液一段时间就好了。他一定在梦想着痊愈,而我们的举动,对父亲而言,残酷得近乎无耻。稍后,我和弟弟一起,请木匠做棺椁。为了不让父亲发现,地点选择在曾祖母的老房子里,距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疯狂电锯声接连响起,从山岭另一侧传来,我喉咙发噎,看着精神逐渐好转的父亲,这肯定是一种悖逆,母亲说,迟早都要准备的。妻子说,棺椁做好,父亲仍旧……就是喜材。迟早的事情:我觉得了一种辽远的迷茫和空洞,父亲的父亲,父亲之父的父亲……我们的父亲和人类的父亲,他们都像我的父亲一样,从这里去向了那里,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谜,一个无时不在,无所不容的陷阱和终极。

现在,一个月过去了,父亲的病仍在持续,而我却再次离开父亲身边,来到千里之外。每天,听到父亲的声音,紧张的心才落回原位,而一个不可饶恕的事实是,这位一九四六年出生,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熟练计算自家田地亩数,对这个世界的诸多本质和表象一无所知,也不做深究的南太行农民,依旧被沉重的疾病所围困——肿瘤占据了他的身体,成为肿瘤的母体和巢穴,它们在剥夺,在不停胀大,试图榨干这一个人在俗世之间所有的欲望、本能和习惯。

我们的父亲死了

二00九年三月八日早上,妻子打电话回去,还和父亲说了一句话(或许只是父亲无意识的疼呼)。半个小时后,电话响起,母亲急促地说,恁爹快不行了。浑身发软,我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头颅低垂,额头几乎贴在地板上。我想使劲磕磕脑袋,像锤子砸地那样。

妻子一脸悲伤,咧嘴要哭。儿子走到我身边,抱住我的脑袋,说,爸爸别哭。岳母闻讯,匆忙送来现金,要我们带回去用。妻子联系了出租车。我胡乱装了几件衣服,飞奔出门。到火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有15分钟。打电话回去,母亲说,父亲又活过来了,不停叫我名字。列车奔驰,我在闷坐。凌晨,弟弟来电话说,父亲死了,眼睛未闭。具体时间是二00九年三月九日凌晨一时三十分。

父亲又等了我十七个小时,终究没等到我。期间,小姨妈几次骗父亲,说弟弟就是我,献平回来了。父亲睁眼看看,含糊说,不是,是聚平,不是献平。至死,父亲毫不糊涂。十日凌晨二时,我们到邢台,三时五十分到家。到处都是风声,村庄一如既往地沉睡,草芥和枯树起伏不止。

我快跑进门,围坐在炕上的亲戚、弟弟和母亲看着我。妗子和表嫂说,别哭了,等天亮了再哭。父亲穿戴整齐,躺在原来的地方,脸上盖着一块毛巾。我走近,母亲也从炕上下来,掀开毛巾,看着父亲严重收缩和瘪下去的脸说,这眼没闭。我看到了,父亲的左眼仍旧睁着。母亲伸出手指,使劲向下抚摸。可父亲的眼皮总是不能遮住眼珠。

我仍旧没哭。坐在父亲头前的椅子上,低着脑袋,想哭,可就是哭不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

天亮了,帮忙的乡亲陆续到来,我还是没哭。上午,我们把父亲从炕上移到屋子正墙下,往下抬的时候,要过一道大梁,年长的人告诉我说,过梁的时候,要喊:“爹,过梁嗯!”直到父亲的身子全部离开屋梁。我一边抬父亲,一边喊:“爹,过梁嗯!爹,过梁嗯!”弟弟也跟着喊。父亲再次躺下来,身下是屋门左边的门板,门板上面铺了一层干透了的谷草。头下枕着两块砖,一块用白布缝好的心型枕头,上面是他常用的毛巾。再后来,取掉了盖脸的毛巾,换成了马头纸。

地上铺满干草,我和弟弟跪下来。蜡烛和柏香一刻不停,香灰噗噗而落。

跪下来,我看到脸庞严重收缩的父亲——长脸变短,眼窝深陷,下巴掉落,用毛巾托着。

第三天,父亲要走了,帮忙的乡亲抬来了红色的棺椁。

我跪在地上,看着父亲,忽然放声大哭起来,我喊爹啊爹啊爹……哭得一声比一声长,一声比一声彻底。我想把鲜血喊出来,把心脏喊出来,把自己喊空。我哭——苦命的爹!好爹!受罪的爹!舍不得的爹!我说,爹啊,献平对不起你啊!爹!心里有愧啊!爹!俺没有照顾好你啊!爹!眼泪鼻涕止不住地流。

他们抬来了棺木,放在家里。他们让我们止住哭声,操心把爹放好,不能让爹哪里不舒服。

从家送父亲出门。这时候,我才觉得,从此,父亲真的再不会回来了。心中愈加悲伤,忍不住声声长哭。

我是长子,我走在最前面,拄着哭丧棒,替自己儿子(冀南风俗,孙子打招魂幡)拿了招魂幡。一声声哭,从家到村打麦场,穿过邻村,绕着马路,走了三里多。过桥的时候,我和弟弟哭着对爹说:“爹,过桥嗯!爹,过桥嗯!”

灵棚早巳搭好,我书写的“父忍父慈父高贵,父苦父爱父安详”的挽联分挂两旁。天快黑的时候,下起了小雨。请来的吹鼓手和歌舞团笙鼓齐鸣,咚咚锵锵的声音震耳欲聋。我讨厌这样的喧闹,但很多人却说这是必要的,是给活人看的一种形式,不可缺少。我想父亲一生安静,即使故去,也该不喜欢这种粗俗的喧闹。

雨越下越大,最后,到处都是水。有同村的堂兄帮忙拿来了雨布,盖在父亲棺椁上方。哗哗的雨在黑夜中像是一场洗礼。

表弟、同村的几个堂哥陪我和弟弟守灵。

表弟取了白酒和瓜子,几个人喝到凌晨。

我想,这是上天对父亲的一种褒奖。雨声敲打黑夜,敲着父亲的灵魂。或许,父亲的灵魂就在我的身边,像从前那样,听我们说话,始终不发一声。

三月十二日,我使劲儿摔碎了瓦盆。帮忙的乡亲用绳索抬了父亲和他的棺椁,向坟地行去。我依旧打头。我哭,爹啊,你不傻啊,你比谁都聪明,你心里有本账,你啥都知道你不说。俺的好爹啊好爹好爹啊!

到坟地路边,我跪下来,孝子贤孙们都跪下来。

他们抬起父亲和他的棺木,从小路,送到坟地里。我们被勒令停下,跪在坟边,不准再哭。再哭就会连自己也埋进去。妻子扭伤了脚踝,看父亲下葬,哭喊着,爸!往坟地里挣。

父亲的棺椁落在坑中。他们让我先挖三铁锨土。我站在父亲的棺木上,左边挖了两铁锨,右边挖了一铁锨。之间不能歇气和缓手。我跪下来,向帮忙的乡亲,哭喊道,拜托了乡亲们,把俺爹埋好。然后被人搀扶着,走了一百步,点燃了白线串好的纸钱。

这显然只是一个过程。

三天后,夜里十一点多,刚躺下,妻子对我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我总是做梦,梦见在路上走,两边都是麦地,一个人也没有,到处空落落的。献平,你是一个好人,你无私,但是也有点自私。咱家人话多,事儿多,都没有一点忍耐力。爹不多说话,爹是个智者,别看一辈子少言寡语,可啥都明白……有些事你不说就过去了,说了反而事儿更多,有些话不该说,就别说,说了就惹事……语气缓慢,不温不火,冷静而少语……像极了父亲生前。我害怕,掐妻子人中,捏她虎口。妻子醒来后,我强烈要求,到下面房子,和娘睡在一起。妻子说没事,没事,我坚决要去。妻子只好抱了被子,和我一起,到母亲房里,和妗子、小侄女甜甜睡了一夜。

妻子莫名其妙的话,天亮的时候,我才对母亲和妗子说了。母亲说,这是恁爹安排你来了。活的时候不说话,现在说了这么多。唉,母亲又哭了起来。

小姨妈告诉我,父亲离家后,母亲在地上哭,撞墙哭,翻滚着哭,比我和弟弟哭得更伤心。我看看母亲,我知道,母亲是最好的。他们夫妻虽然吵闹,但是,到最后,他们是最好的。正月中旬最后几天,父亲要便溺,是母亲戴上一次性手套,一点点帮他抠出来的。我虽然也下手了,但没有母亲做得干净和彻底。

我知道,天底下最爱父亲的人不是我们,而是和他一起生活几十年的妻子——我们的母亲。

第三天“发三”,我和姐姐、弟弟、妻子和弟媳一起去,带着铁锨,给父亲修整坟头。花圈被夜风撕开,墓头的石头形状扭曲,像极了父亲的一生。

我沿着父亲的坟墓,画了一个圆圈,点燃纸钱。呼呼而燃的纸张像是成群的黑蝴蝶,粉碎或者飞起,在初春的墓地,像是一群脆弱的灵魂。我们哭,我们跪着,我喊爹,一声声喊,喊好爹,说自己的不孝和愧疚。

妻子趴在坟茔上哭。弟弟眼睛红肿,可就是发不出声。等烧一七纸时,还是我们几个,在父亲面前哭。我发现,我不敢在家里待了。到处都是父亲,无论我做什么,都会想到父亲。他的遗像就在那里放着,细眯着的眼睛,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好像在看着我和我们。晚上,我和妻子睡在父亲故去的地方。一边是母亲和侄女儿,靠窗的是年近七旬的妗子。有一夜,就要睡去的时候,忽然觉得身上发凉,像冷水浇过。

再一夜,我忽然全身出汗,半夜醒來,发现自己头在被窝里。又一夜,我平躺在那里,一如父亲的姿势,连个梦都没做。再次离开故乡,我已经是没爹的人了。

在缓慢的列车上,我这样写道:在那里躺倒的这个人是我们的父亲/他累了,他在阳光和五谷之下/他是大地的亲人/南太行每一株草木都与他有过美好的纠葛/人世间的尘埃与云朵/必将从这里经过/他在这里静静回忆苦难和美德/他在这里必将得到永恒的福乐/只有开始,永不止绝。

责任编辑袁媛

猜你喜欢

妻子母亲
母亲的债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女儿要富养 妻子要暖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最应该富养的,不是孩子是妻子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