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文史整合
2020-11-13庞志伟吴力勇
庞志伟 吴力勇
【内容摘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成为当今课改中转变教与学方式的一条可探索途径。经过教学实践,目前学术界已有多篇文章在探讨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其中以“文史结合”的研究居多,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本文所指的历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以历史知识为本位,将与此相通的跨学科知识融合,用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串联,并建立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但在实际中将学科知识“整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哪些知识点可以整合,该怎么整合,这些问题解决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的成败。本文汇总在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教学 文史整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历史向我们说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怎样靠着知识的发现和发明的,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又是真理之光,历史能够容纳百川,历史是各学科的坐标”[1]。单做历史事件的叙述、记忆,绝对不是历史教学,历史的鲜活性、综合性决定了它与诸多学科拥有共通性。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唐纳德·汤普森指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2]而在整合课中的“整合点”就是挑选资料的过程。史海浩瀚,哪些知识是可以做整合的呢?的确,找到整合的切入点是费心费时的事情,这就涉及到了整合课的主要依据与原则。
一、契合课标,注重深度解读教材
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不能是随意的整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的整合内容能具有帮助理解重难点的作用,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之间有共同的知识要素与思维通道,利于揭示教学内容主题,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感悟历史。
如在讲解到春秋时期,其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渐趋瓦解。“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新版)”要求学生“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并不难。但是此目标映射出了春秋时期诸国林立,国与国之间关系复杂,国家之间为了争霸有各种形式的交往,除了战争,还有外交。人尽皆知的“晏子使楚”无疑是这一时期国家之间外交的一个典型案例。《晏子使楚》出自《晏子春秋》,是一个传颂千年的外交案例,而且文言文版《晏子使楚》选入了部分地方语文教材,是一篇可以加强初中生文言文研读能力的文章。因此,以此为突破点,在学习春秋战争时,利用“文史整合”,将“晏子使楚”的典故与春秋时期国家的交往相联合,引领学生加强对课标的理解。
二、立足学生,提出深度思考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生硬的拼接做不成整合课,跨学科知识拼盘也引不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呢?笔者认为应该用有价值的深度问題串接。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是鉴于当下而著的一部史学著作,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本书是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作,又如何体会到本书“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一文。虽然学科是分化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整体性。在此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三国时期的孙权劝诫臣子吕蒙读书,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为什么被司马光选编入《资治通鉴》?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大胆推理,宋朝有很多不读书却为官的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司马光以史为鉴,提点君王倡导读书;宋朝恩荫制盛行,导致“无故授官”的现象普遍,所以在小心求证中得出《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也就让学生对《资治通鉴》的价值有了多重体验,拓展了学习思路。
三、授人以渔,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习得
历史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是一种隐性的,甚至是难以衡量的,即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如证据意识的确立、批判视角的形成、历史意识的形成、历史逻辑的揭示等等。怎么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阅读材料、辩论等具有“普适”性的方法,笔者认为“文史整合”也有利于历史思维的拓展。
《木兰诗》是一篇七年级必背篇目,流传千古,朗朗上口,并且有很大的故事趣味性。诗中句句都在诉说木兰这位女子的善良与勇敢。如果将这篇文章仅仅停留在情感与文学欣赏的角度便显得单薄。利用诗中“东市买鞍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两句话引起学生的深思?教师提问“为什么去当兵要自带武器?”学生的回答出乎人意料,有的同学说“因为木兰是女生,需要买合适自己的武器”。教师出示关于府兵制的特点的史料。
府兵制实行兵农合一,士兵农时耕种,战时征战。他们的户籍由军府掌握,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且终生为兵,世代为兵,因此被称为“兵户”。府兵自备的弓矢衣粮,不由国家供给,除了重兵器由政府置办。
———《府兵制考释》
请学生在《木兰诗》中找出印证关于这一特点的诗句。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府兵制的特点,理解了文章的背景,也在悄无声息中引导学生关注了史料证据的探寻,关注论从史出、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府兵制实行的基础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如何将这个问题解释给学生呢?以下是教学片断实录:
师:我们理解了因为府兵制,所以老百姓要“一定去当兵而且一定要自己买武器”。那到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在疑惑吗?
生1:如果那个时候老百姓家真的没有子女可以去当兵了怎么办?
生2:如果木兰家买不起怎么办?
教师:所以说,政府首先要有一个制度来保证当时的百姓能基本买得起武器,并且也会想到这种没有子女可以当兵的情况。假使你是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你会怎么办?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靠什么来保证呢?
生3:在当时土地最重要,可以给老百姓土地。
学生的问题都是建立在个体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生1和生2的问题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探究历史,有利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训练的融入。
柯林伍德曾说过“一位教学效果较差的历史教师,在从未致力于研究历史之前,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历史仅仅是事件、日期和地点的组合。所以当他一旦发现了事件、时间和地点,他就会自命不凡地认为他自己面对的就是历史。但是任何一位曾在历史领域深入钻研的人都知道历史绝非仅仅是事件,而是史学家在重演过去的思想。那些时间和地点的价值,对于史学家来说仅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整合的资源,有助于史学家认识特定环境中历史人物的思想。”[3]
历史是丰富的,对历史单一的解析不足以概况全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文史整合恰恰能够加强对历史事实的具体性、说服力、感染力的解释,引导我们从落实学生的知识素养向能力素养转换。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课本之外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反映历史上一定时代的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再造过去的历史形象。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61-66.
(作者单位:1.深圳明德实验学校;2.深圳市长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