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13邹松牟艳
邹松 牟艳
摘要: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其核心任务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一类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问题的认识、探索和解决过程中获得真知。本文重点论述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问题解决 学习科学
一、理论依据
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天生对问题感兴趣,而非知识。知识在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教学,并非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强调学生在对问题的认识、探索和解决过程中获得真知。当今信息时代,面对网络海量的知识,学习更应强调运用对知识的运用,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与实践”明确提出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假设与调试,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因此教师也要改进教学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强调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方法、模型思想、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创新意识。
三、现实情况
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易被忽视,主要原因是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且“费时费力”,加之我国中小学长期强调“双基”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重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忽视。在长期一段时间里,教师都习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和动手操作。
虽然《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讲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但是事实上不管是学校内部,家长、甚至社会层面奉行多年的“分数至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不少家长、教师、学校仍把测验分数和排名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分数是可以量化的,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可见的。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不便于量化考查。现实的限制和课堂的局限,使得老师易感到疲惫和无力,很少有教师用心的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的教师甚至觉得综合与实践活动考试较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只是教授综合与实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考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走过场的现象,没有真正达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较欠缺,只会解决老师课堂上要求的问题,而较少主动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但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现实意义
《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数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能力的基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其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习并非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强调“学”和“习”要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释、预测和解过程中发展知识结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强调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重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決和解决问题不一样。问题解决包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综合与实践”,让学生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整合起来,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解数学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完整地理解数学。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标准》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模型思想的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建模和求解模型。积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或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数学的符号表示具体问题,并能通过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方式揭示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而综合与实践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在生活中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
4.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开始,能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比较深刻,学生的数学素养较高,因此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综合与实践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观望为积极参与,重视学生活动、操作、实践、观察、调查、探究,把学生个人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综合实践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与开展依赖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机构,要为教师综合实践课提供时间和制度上的保障,建立相应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保障并鼓励教师参与综合实践的实施,而不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作为学校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给教师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认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有了自己想法、疑惑后,要敢于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这体现学生的敢问;学生需广泛收集信息,从经验中进行系统分析,从中找到有价值的问题,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体现学生的会问;学生针对碰到的疑惑或问题,能不拘泥于常规或权威的答案,对问题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并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这体现学生的善问。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书”的角色,改变传统教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有启发性、新奇性、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其次需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积极转变评价方式,从答案对错的结果评价转变为对问题思考的评价,提出好的问题胜过好的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更多可能性的质疑、思考、探索和回答;再次教师需对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要善于质疑,创设新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反省和更加深入的思考;最后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善于去發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David A.Sousa脑与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喻巧月.在综合中沟通融合在实践中感悟提升——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几点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
[5]胡六林.《教育实践与研究》.安徽师范大学[J].201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