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资源主体间的协作知识涌现研究

2020-11-13孙芳

公关世界 2020年20期

孙芳

摘要: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发现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资源的竞争,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知识涌现是知识创造的源泉,所以研究知识的涌现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协作行为看成一个复杂系统,在一个复杂系统内运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协作过程知识产生涌现的过程。研究有助于组织增加知识存量,增大了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提高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竞争力,将组织的知识转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复杂系统 智力资源主体 知识涌现 协作行为

一、理论基础

(一)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1994年霍兰第一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称CAS),他指出复杂适应系统是一个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系统。系统内的个体是有动力和适应能力的,个体可以运动并且可以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复杂适应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系统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反馈结果”进行学习和调整。该系统主要说明了事物如何聚集、适应、演变产生的合作性或竞争性的复杂关系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把元素看成一个“死元素”的观点, 为人们理解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一个思路。

(二)智力资源

组织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的正式报告结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划、控制和协调系统,也包括企业内部群体和企业与其环境中的群体之间的关系,当智力作为一种资源时,王前教授等对智力资源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智力资源是指从事智力活动并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和群体,主要包括智力资源的载体——人、影像资料、图书等和拥有高智力的人所组成更高层次智力创新成分等构成的斡件和活件;孙林叶认为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共同作用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智力成果、智力本身以及智力载体,并且具有与其他资源不同的基本特征,而本文所研究的智力资源是指人力资源中依靠智力进行工作的一部分。

(三)知识涌现

“涌现”是来源于系统科学的词汇,由系统科学创始人Bertlanfy提出。“涌现”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特征,有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些简单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新的形态或实体,新的状态和实体会比以前的更加复杂。“涌现”是在复杂适应系统中个体在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具有动力的多个个体构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各部分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及其各部分,所以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涌现是可以不可预测的。Boulding认为涌现是指某些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产生的,并且一旦产生新事物就永远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部分不具有新事物的特征,新事物也不具有旧事物的特征。在这里,涌现是由于整体的组织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或实体。丁源认为涌现是复杂系统内动力元素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新特性。关于知识涌现的研究,学者金福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涌现是具有“ICAS”特征的智力主体在“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结构,新模式、新思想带来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问题决策。作为涌现的一种——知识涌现的特征有多样性、协同性、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本文试图将协作行为看成一个复杂系统,知识涌现则是协作复杂系统的一个特性。

二、智力资源主体协作知识涌现运行过程

整个知识涌现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一种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所谓的开放式系统指的是与外部环境是互通状态,系统内的个体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交换信息,但是想保持这种信息交换的状态也不是简单的,知识涌现系统必须要在知识主体中营造一种和谐、有爱、开放、包容的氛围,系统内智力资源可以不断进入也可以离开,智力资源主体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我们把每个智力资源主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携带知识的“接口”,任意两个接口可以相连,这种连接是带有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连接,在两个接口连接的时候相互传递信息,把传递信息的过程看成一次对话,对话完成之后双方都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随着接触的不断增加协作系统会形成一个智力资源系统,系统内的知识与资源被每个智力资源主体所共享。谢友柏院士认为:个体作为智力的载体需要多个个体聚集,信息交换后进行重新选择、变异才能形成知识流中的新成员,通过知识主体的互动和识别有用的信息,智力模型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智力主体会发射出怎样状态的“触点”。“触点”之间相互作用后内部模型发生的变化可能是我们无法意识和感受到的,但是仅仅微小的变化在整个环境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是因为触点的适应能力骤增而导致了整个环境产生知识涌现。在“触点”不断连接学习过程中,整个智力资源系统处于活跃状态。“触点”之间不断的碰撞,在某一特定時间段形成知识涌现,把现有智力资源转换成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想出好的“点子”,增强智力资源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想要产生知识涌现,首先就需要鼓励每一个知识主体都愿意参与进来并释放自己所有能量;其次在知识主体释放自己能量的同时,要感受到其他知识主体的能量并且要不断地和其他主体进行信息、知识等物质资源的交换,并且知识主体可以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处理,进而增加知识主体的知识存量,当然只有在外界环境达到一定条件时足够的知识存量才会产生涌现。但是系统的开放性无加限制就会造成系统无序性、无边界性,系统无序性和无边界性就会是系统内知识良莠不齐,为知识主体的信息处理造成困难,进而阻碍知识的生长。因此在知识涌现过程中适应性强度大的思想、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会形成一个标识,标识在系统中起到导航作用,帮助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避免盲目搜索和交换信息。

三、模型构建

根据野中郁次郎对知识的分类: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同样在这个系统内交换的信息首先表现为交换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智力资源之间的互动选择与识别有用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识自组织系统,知识自组织会进行下一次的知识共享和知识集成,形成“螺旋”。等到时机成熟后涌现集体智力行为。智力资源主体频繁互动,智力资源主体类似于“触点”一旦任意两个主体连接就会产生知识的互通,之后会形成一个知识的集成。在集成的过程中智力资源会进行变异、选择、互动的过程。在变异中产生新的知识流,智力资源主体构成一个主体室,且这个主体室是开放的,每个主体都被看成可以发出和接收信号的触点,发出触点后,任意两个或多个触点开始互动,在触点互动过程中会吸收其他触点的信息之后会对自己信息进行整合,所以在经过触点互动之后,主体室内的知识会进行一次“洗牌”,洗牌后会进行选择、变异、重组和增加新的知识流,一些适应能力弱的触点会被淘汰,适应能力强的触点会进行下一次的“洗牌”。主体室内的触点会继续变异,重组和产生新的触点,几个环节形成一个螺旋,在进行一定次数的洗牌后,留下的是适应能力强而且新的触点就会产生知识涌现。在这个系统内到处充满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智力资源主体有了足够多的接触,吸收了很多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就可以产生个体层面的知识涌现,个体层面知识涌现主要是包括个体突然出现的好点子、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突然的成果。知识涌现产生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协作知识。

四、涌现知识的意义及用途

(一)實现研究初始目的

科学研究和对研究过程的观察和理解是在一个智力资源系统内产生的,但很快就开始传播,并与进一步的研究人员、资助机构或最终用户分享。通过他们在一个协作研究项目中的工作,智力资源主体发展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非正式的专业知识。但他们也可能发展出更明确的协作知识,即对协作过程本身的反思性知识。例如社会学家分析科学家的实践,我们可以利用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现有概念和概念来反思协作研究的实践。

(二)识别指导下一次协作行为

在科学研究中某些情况下,冲突是知识涌现产生的点,反思这些冲突的产生一些知识涌现应运而生。如果知识主体有共同的假设,那么根据这些假设,他们之间的协作很可能是通过隐性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当双方有非常不同的假设时,他们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使他们的假设和期望明确化,以便每个人都能理解为什么对方会像他们一样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协作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灵活性来开发一个共同工作的基础,以便能够从彼此的不同角度学习从而产生知识涌现。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分歧的潜在生成性,来选择在我们可能希望反映的维度上存在差异的协作者来产生“冲突”。因此,跨学科研究也成为了现在研究的一个主流形式,如果一个人选择跨学科协作,对自己的研究假设的思考可能会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杜一平,王前,许迎军.智力资源基本概念的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34-36.

[2]孙林叶.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征[J].生产力研究,2003(04):75-76.

[3]Kenneth E.Boulding.General systems theory—The skeleton of science[J].Management Science,283,197–208.

[4]金福,王前.知识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新论[J].科学学研究,2006(04):591-596.

[5]花燕锋,张龙革.知识涌现系统运行机制的模型建构[J].现代情报,2014,34(07):50-55.

[6]Nonaka,I.,1994,“A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February,pp.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