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变与工作策略
2020-11-13汪汇源黄东杰董定超黄艳
汪汇源 黄东杰 董定超 黄艳
摘 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开始深刻影响着我国出版业。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新媒体对我国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我国的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探究编辑角色在新媒体上时代下的演变与工作策略,使得编辑工作更加适应于新媒体时代。研究方法:基于“守门人”理论,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编辑的角色演化,提出了期刊编辑应对新媒体形势的工作策略。结论:认为编辑应注重期刊质量、保证导向正确,做好中介人,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守门人”理论;新媒体时代;编辑角色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9-030-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9.004
本文著录格式:汪汇源,黄东杰,董定超,黄艳.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变与工作策略——基于“守门人”理论视角[J].中国传媒科技,2020(9):30-32.
1.概念辨析
“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创立的,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沿着“门区”或关卡流通的,那些允许信息通过与否的人或机构,就为守门人。[1]信息的选择与过滤由守门人决定。
后来,美国传播学者怀特将“守门人”理论由社会学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他认为,传媒组织是新闻报道中的守门人,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与过滤,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见诸报端,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终止信息传递的作用。[2]
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播学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开始对“守门人”理论进行研究。最早研究“守门人”理论的我国学者为曹维劲,他分析了编辑作为守门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随后,我国学界在此基础上对“守门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指出受众的喜好会影响把关效果,这凸显了信息把关过程中考虑受众意见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守门人”理论研究开始与新媒体时代特征相结合,新媒体时代下“守门人”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守门人”理论发展变革研究,二是新媒体时代下“守门人”缺位现象研究,三是新媒体“守门人”制度发展趋势研究。第一个研究方向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数量庞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守门人”并不只有编辑扮演,其中新媒体运营商和用户也成了把关主体。新媒体时代下把关的主体与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用户是决定把关作用的重要一环。第二个研究方向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守门人”的缺位现象,认为新媒体传播机制弱化了把关作用,并且信息碎片化加大了把關难度,新媒体运营商、用户与政府需要联合一起解决“守门人”的缺位现象。第三个研究方向认为新媒体时代下,“守门人”制度要求要更加严格,需要将审核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3]
2.科技期刊编辑传统角色到当下角色的演变
2.1基于“把关人”理论的传统编辑角色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出版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的精心组织与审读才可形成正式出版的文章。编辑的工作具有基础性、全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最初的选题、组稿和策划到中间阶段的审读,再到最后的发行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到最后书稿的正式发行。社会上的信息数以万计,每天都有无数个小喇叭在播放自己的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报道出来,编辑需要对这些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实际、党的方针、政策与国家利益,又或者传媒机构标准的信息才会见诸报端。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受的信息不是他们自愿看到的,而是编辑选择让他们看到的。在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编辑位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上游,对信息报道拥有绝对把控权,而受众处于信息传播的下游,对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地位。以往,作者出书要深深依赖于编辑,只有通过编辑这道门槛,书稿才得以正式出版。在传统社会工作条件下,这是一个无法撼动的编辑模式,这里编辑的意志、品性和特征对他所作出的选择具有第一位的作用。[4]编辑的第一角色可被描述成“搜寻者”,编辑要在大量的信息文化资源中找到那些最有出版价值和意义的部分,经过编辑的加工进而向社会传播。“把关人”理论已经在传播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编辑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传播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把关活动。[5]
2.2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旧编辑角色的演变
编辑工作方式的碎片化。作为“人类灵魂工匠”的编辑,其工作方式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只需从大量的传统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然后进行编辑加工进而向社会传播。可以说,那时的编辑工作不愁“无稿上门”。但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载体及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编辑直接面向受众,其支配地位下降、受众地位提升、分散的互动式交流使得编辑不再依据传统文献资源选择信息,而是直接依赖受众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信息。[6]编辑需要主动“打开天窗”,接受编辑界新技术新革命的洗礼,积极聆听受众需求。因此,数字化的生活将改变新闻选择的经济模式,受众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受众的兴趣将更为重要。[7]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下编辑的信息来源不再过于系统性,而是更多地呈现出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以前,编辑的信息来源为书本、报纸或者读者、专家,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编辑的信息来源可以为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亦或者大众。
编辑“把关人”角色的分散化。传统媒体时代,编辑位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中介,其传授关系简单且单向。信息资源只有通过编辑的筛选与加工,才能与受众见面。可以说,受众看到的信息是编辑选择过滤后的成果。这时,编辑作为“把关人”的地位高高在上,他们决定社会上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发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查看信息,也可以随时发布信息。这时,信息选择权被下放到受众,受众开始拥有传者身份。新媒体技术使得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复杂,受众直接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上游,对信息开始拥有自主选择权。编辑传统的“把关人”角色开始分散到每一个受众身上,把关人的地位被弱化。原先,编辑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严格遵循“三审制”,只有那些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或者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信息才能向受众传播。现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虽然“三审制”作为编辑工作基本流程仍然继续存在,但编辑作为中介环节,其引导作者与服务读者的功能、确保社会媒体环境风清气正的责任正在不断凸显。
3.期刊编辑应对新媒体趋势的工作策略
3.1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科技期刊品牌价值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变。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编辑对信息价值进行有效判断变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财富和利益,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作品质量的现象。因此,新媒体时代更加呼唤编辑“把关人”角色的回归。编辑依托于书籍存在,只要书籍的核心价值不变,编辑的核心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书籍承载的是内容,优质的内容永远是出版之魂。优质的内容有助于出版社形成自己的出版品牌,一个品牌是出版社的强社之本,如果没有优质品牌的支撑,出版社早晚会被社会淘汰。书有魂,或感动,或震撼,或淡然恒久,[8]优质内容是一个出版单位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保障其不断壮大的永久基石。编辑要把“内容为王”当做工作指南,多出精品力作,少些浮躁之作。无论在何时代,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都应该是编辑工作的第一要义,编辑要把提升内容质量作为事业追求。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优秀当代文化与外来文化为补充。出版工作要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融合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编辑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性,坚守出版品质和质量要求,自觉担负起科學“把关人”的社会责任。
3.2恪守“导向为魂”,保证科技期刊“党媒姓党”
在我国,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的文化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要讲原则,重党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出版工作。编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的“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党的领导是出版事业的导向,是出版事业的立业根基。出版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9]编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对内要维护好文化主流,提升文化聚力,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品牌,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3.3回归“以人为本”,做好知识交流科学中介人
文化由人创造,由人继承,由人传播。出版事业离开了“人”的支持,便失去了活水。编辑要坚持“人本性”,在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传统编辑学中,编辑被动地接受作者咨询或者服务读者的工作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在提倡创新发展的今天,编辑要在“中介人”的角色上有所创新。新媒体革命促使编辑离开案头,积极走出去,从被动的“等稿上门”到主动地与受众互动。编辑要跟上社会前进步伐,倾听人民心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任何时候,编辑都要从作者与读者身上汲取营养与灵感,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要义。思想文化从群众中来,荟聚文化精粹的出版事业也必将回到群众出去,在这一过程中,编辑要做好“中介人”和“反哺者”。
3.4提升传播技能,实现编辑工作电子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在迅速变化。通过传统纸媒传递信息的时代在悄然被改变着。编辑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微信、微博、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传播信息,探索不同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编辑要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及受众特点,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10]传统的编辑工作细致且复杂,需要编辑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在数字化时代,编辑工作需要逐步实现电子化,编辑手段需要逐步实现信息化。同时,编辑还要熟练运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如自动排版软件和自动校对软件等。编辑工作电子化是编辑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具体表现,是对信息化社会趋势的积极反馈。《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人工智能和5G技术将开启智能移动互联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把关模式将为“智能+把关”。2019年,我国网民人数为8.29亿人,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当中,传统“把关人”已无法及时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智能算法逐渐发挥着把关的角色。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把关相对于人工把关更具工作效率,新媒体优质内容传播将更具效果。成熟的人工智能把关将在把关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结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论述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代在发展,纵使现代编辑工作方法与传统编辑大为不同,但编辑的核心价值永不改变。编辑工作也有三重境界可言:编辑要有“仰望星空”的能力,要学会登高望远,要对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追求和规划。同时,大局观和前瞻性不可丢,要了解编辑学科前沿信息,紧跟社会创新发展要求。第二,编辑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对文化信息精雕细琢,在工作中坚持工匠精神。第三,编辑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积累、拓宽眼界,方可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们编辑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幸为祖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奉献热血。新时期,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中央,祖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编辑应该大有作为。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但是也带来了转变的机会。有国家做后盾,有文化做根基,有制度做保障,出版业就没有登不过的山,跨不了的河。编辑要对文化抱有敬意,对思想留有温度,对变革保持理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自觉做一个“富有人文情怀,充满科学理性”的文字匠人。
[1]李琳. 从守门人到开门人[D].山东大学,2012.
[2]周颖.维客的编辑模式与传统“守门人”理论关系探讨——以维基百科为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30(02):205.
[3]徐新平.新闻“喉舌论”考过[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21.
[4]朱海龍.数字化时代编辑新论[J].编辑之友,2012(03):104.
[5]王宗琦.自觉自信,做好文化传播的“把关人”[C] //中国编辑学会.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编辑学会第18届年会获奖论文:2018年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6]郭瀛潇.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升级[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4):68-69.
[7]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02):280.
[8]乔还田.精心打造品牌图书的思考[C] //中国编辑学会.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编辑学会第18届年会获奖论文:2018年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9]闫翔.融合出版时代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分析[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庄婷婷.“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论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定位[J].今传媒,2016,24(01):139.
作者简介:汪汇源(1991-),女,黑龙江大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黄东杰(1981-),女,河北高碑店,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董定超(1980-),男,海南儋州,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黄艳(1981-),女,海南文昌,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