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路径研究
——基于贵州荔波三个村的调查

2020-11-13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研究课题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村民传统文化

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研究课题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

作为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愈来愈多的乡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都在逐步实现传统文化振兴,促使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历久而弥新。然而,传统文化的振兴并非容易之事,在推进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研究,始于1991年洪广祥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振兴传统医药事业》,此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但成果数目较为稀缺。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文化振兴的逐步实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传统文化振兴的现状、研究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分析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大批的文献著作呈现在人们眼前。以“传统文化振兴”为篇名,搜索“中国知网”,从1990年至2020年,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总共检索到177篇文章,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数据分析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2010年以前,每5年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研究文献都增加1-5篇左右,没有突然涌现大批的文献著作,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其地位也愈加凸显。学者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振兴,2017年以后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文献篇目显著增加,2019年成为最高峰值,高达73篇。

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研究的特点有三:一是研究成果丰富化。国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以及学者们的主动探究都为研究成果的呈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文献著作愈加丰富完善。二是研究视角多样化。从学科视角来看,有学者将传统文化振兴置于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视域下进行研究,在其他学科视角下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三是研究内容不断完善化。已有成果主要从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从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障碍进行分析、从传统文化振兴的未来展望、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其一,振兴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即通过振兴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动力源泉[1]。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同时,精神层面的支撑更是不容忽视。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作用,传统文化振兴也会促进乡村社会的振兴。其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村民品格塑造的积极意义。农村传统文化是以柔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村民通过民间信仰、宗族制度、戏剧表演等各种形式,对某种行为方式给予肯定,将其设定为一种标准化的行为准则并代代相传,达到教化民风的作用[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这种民俗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给予人们以规范,促使良好的民风民俗得以传承,乡村村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障碍

文化振兴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学者们大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人才流失,主体缺乏。乡村文化主体在内生离心力和外生牵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由乡村奔向城镇,由此导致乡村地区文化主体的缺席[3]。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民们愈发向往城市的生活,远离乡村,踏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文化传承主体逐渐流失,出现人才荒。其次,缺乏文化自觉、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或价值认同感逐渐丢失,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年轻人中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4]。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随着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流行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文化传承主体更多地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觉和自信。同时,多数人都相对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认为振兴传统文化不能即时产生效益,就对其不够重视;最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乡村风貌规划方面,简单照搬城市规划。一些乡村为了美观,片面追求现代建筑效果,把古香古色的民宅建成整齐划一、豪华气派的别墅洋房,与乡村地域特色、风韵风马牛不相及。”[5]部分乡村追逐城市化,谋求与城市一样的建筑风格、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缺乏创新,一味地照搬照抄,使得乡村文化丢失了原来的独特韵味。

3.关于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重难点,如何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顺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学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保持民族特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质,建好文化宣传阵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6]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多年的传承和积淀才得以保留下来,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应当完整保存下来,形成特色文化,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名片。二是创新传承方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仅靠文化来单独支撑是很难走向长远发展的,必须树立融合的理念,运用 ‘文化+’思维,实现跨界融合发展。”[7]传统文化振兴,既要保持民族根魂,又要革故鼎新,结合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三是壮大人才队伍。“文化振兴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乡村农民自己的事情,实现文化振兴,内因是农民,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依赖于农民自身参与。”[8]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农村,创造主体是农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人翁意识。

目前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研究成果丰富,关于传统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实现路径等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还有一些缺陷亟待改善。第一,视角不够全面。很多学者只是从传统文化振兴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少有关涉传统文化振兴的全面认识。第二,思维不够创新。后来的学者总是在以前学者的成果之上稍加补充,对于传统文化振兴的研究,学者们大都观点相似,没有进行高度创新。第三,缺乏微观思考。学者们大都从宏观角度对于振兴传统文化进行了理论分析,表述从宏观层面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但是没有从具体的措施进行详述。随着乡村振兴逐步实现,文化振兴愈加重要。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传统文化振兴,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保持鲜活。

贵州荔波县江村、古村、土村是三个在文化振兴发展方面很有代表性的村落。课题组在2019年10月下旬深入三个村落驻村调查了10天,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状况,更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困境和发展方向等,为传统文化振兴找到了鲜活的经验与借鉴。

二、当前荔波传统文化振兴的现状调查

荔波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且位于我国西南边缘,远离中原,地处山地高原,与外界交流甚少,当地的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质,对于大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传统文化的振兴成效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现。本文立足于对荔波县下的3个村进行调查和访谈,主要从传统文化资源、群众主体意识、文化振兴方式这几个方面分析当前荔波传统文化振兴状况。

(一)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相冲突

1.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仍在传承

荔波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7%,主要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本次调研基本上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全覆盖。接受调查中有97.5%的村民反映,所在村寨及周边村寨举办过传统文化活动(见表2)。事实上,就实地调查看,村民也经常在节假日举办当地的特色民族活动,少则同一民族的同胞聚在一起欢庆,多则出现周边的好几个少数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况。村民几乎都身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极其别致,民族文化氛围浓郁。

表2 当地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情况

2.地处山地高原,传统文化较少向外传播

3.传统文化振兴不能满足村民的经济需求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凡的意义,各地特色村落也在不断谋求传统文化振兴的新路径,使传统文化振兴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多方面因素也给传统文化的振兴带来了困扰,比如山地居多,路途遥远曲折,自然条件恶劣,外来游客难以进入,都限制了传统文化振兴。特殊的环境条件也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当前传统文化振兴的途径缺乏,传统文化振兴无法快速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经济提出的急切要求,迫使村民不断向外谋求新出路,以实现自身经济收入的增长。

(二)文化自觉与群众自主性难融合

1.传统文化振兴的关注度不高

村民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往往会对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及形式习以为常,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振兴不够重视。村民更加追求经济利益和当下生活,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倾注于发展经济上,对于传统文化振兴不够重视和关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对当地作用的认识,虽然村民觉得可以保护传承当地文化特色,但更为关注对当地旅游业以及就业机会的提升作用,以实现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见图1)。

图1 您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对当地发展有哪些作用?

2.传统文化振兴人才正在流失

为了尽快实现经济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进行务工,留下老幼在家互相扶持。众多在村村民由于年纪较大不能够很好地继续学习和运用传统手艺,以致当前很少有大规模传统工艺保存下来,只有极少数个体户仍在继续传承传统工艺。青年村民则向往更加现代化的生活,倾向于城市,外出学成后便大多留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到老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不能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图2表明,调查问卷中有72.5%的村民认为青年人才流失影响了传统文化振兴。

图2 您认为传统文化振兴面临哪些困境?

3.城市文化正在冲淡传统文化

2)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下游覆盖包括通讯、工控医疗、航天航空、汽车电子和计算机等多个细分行业,客户覆盖面广,质量优质。通讯业务2017年占比为60%,核心大客户华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营收,其他大客户还包括中兴通讯、诺基亚等。在移动终端领域,公司的客户主要为苹果和三星,主要为其提供HDI;工控医疗主要客户为西门子医疗、迈瑞医疗、艾默生等,主要提供低层数PCB;而在汽车电子、计算机和航空航天,主要客户有霍尼韦尔、博世、比亚迪、长城汽车、希捷和联想等。从未来五年产值增速看,汽车电子和通讯会明显高于PCB行业整体增速,公司背靠优质大客户,通信和汽车电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城市文化的多元化,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各式各样的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众多的流行文化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新鲜的当代潮流文化上面,对于传统文化也就不够重视了。

(三)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难协调

1.文化传承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乃至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民族的瑰宝、国家的宝藏,应该积极予以传承和振兴。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需要详细整理和查找完善相应的零件,亟待大额的资金投入进行修复。然而,荔波县所辖行政村中贫困村居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进行修复和传承传统文化。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70%认为资金不足是传统文化振兴的重要困境。

2.文化传承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各村镇也在不断谋求新思路促进文化产业的兴旺。通过发展旅游观光业、借助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为其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积淀已久,历代流传至今,许多传统工艺或是文化习俗都只是世代完整保存下来,并没有进行形式的创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席卷之势中,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年轻人或是儿童都更倾向于流行文化,着迷于迅速变化的潮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他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三、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文化的振兴问题也引起了相关机构和人们的重视。传统文化振兴虽然有着相关政策扶持,但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出现人才荒

近年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城市化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给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可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给乡村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只剩下能力较弱的老弱病残,空心化逐渐显现。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年农民群体也在不断流失,给传统文化振兴带来极大压力。农村没有人,何以谈起当地传统文化振兴呢?当问到当地传统文化振兴的主要障碍的时候,村民们是这样回答的。现在村子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老弱乡亲,青年村民基本上都在外地务工,也很少回到家乡,“空心化”现象十分明显,文化振兴的人才极度缺乏,是当前传统文化振兴的突出问题。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还带来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举家迁入城市,剩下为数不多的孩童在乡就学,零星的孩童不能够满足每村办一所学校的要求,所以很多村镇都存在着附近没有小学的情况,留守儿童需要行程几十里才能够接受教育。这无疑造成了孩子们从小就需要住宿学习,长期远离父母和家乡,更不用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了。学校教育更注重现实需求,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为了满足孩子适应现实的经济政治发展需求,并没有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之中,没有形成专门的课程体系以致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优良精细的传统工艺正处于没有后备人才的状态。

(二)多元文化剧烈冲击,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文化不断融入农村,努力在农村社会谋求一席之地。城市文化更多地占据了乡村文化的空间,也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对于本就发展受困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渐渐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忽视其发展而去追捧城市时代潮流文化,误以为城市文化就是完美的、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而认为传统文化是不符合时代趋势的。与此同时,城市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渐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三)文化振兴资金缺乏,专项经费有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发展到今天仍然还有很多的优秀遗产并未为人们所发现。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费对其进行修复和勘察。所调研的荔波县的几个村,都极其重视当地村史馆的修建,用以继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村史馆以及其他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投入。当地山地崎岖,对外交通不便,村民们几乎都是以农牧林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家庭收入较低,更是不会投入资金到振兴文化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地,政府重视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投入一些资金用于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设施,但仍然存在不能覆盖之处。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荔波县很多乡村目前都在重视乡风文明的建设,实现乡村更好地发展。开展“美丽家庭”、“文明家庭”、“孝之星”、“诚信之星”的评选和奖励活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促使他们更为注意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促使乡风文明的建设。很多村落也准备修建村史馆、家风家训墙,村民各自将自家历年来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都保留下来刻在墙上,警示自己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修建家风家训墙或者是村史馆以宣传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偏僻的农村正是资金极度缺乏的地方。

(四)文化振兴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与时俱进,固步自封永远得不到发展。在我国农村社会,小农经济渊源已久,村民长期秉承因循守旧的小农观念,习惯安于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致使乡村文化也如小农经济一般缺乏创新性、创造性,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性。此外,尽管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但是由于荔波县地形多以山地和高原为主,距离县城远,对外交流较少,导致当地传统文化与外界融合少,很难“走出去”,也难以将游客“引进来”。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地不断落地,但仍存在着很多偏远农村地区受到信息闭塞、当地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紧跟时代潮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紧扣现实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五)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村民缺乏文化自信

不少农民从是否能够增加眼前的经济收益来判断,认为传统文化对其自身发展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影响着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诚实守信、谦卑有礼等思想观念仍然留存,意义非凡。反之,随着村民的逐渐外流,受到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影响,原来的“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念被改变,为“见利忘义”等价值观所取代。隐藏在背后的是农民群众价值观念的日趋利益化,甚至是对于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

四、推进传统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传统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荔波县推行了传统文化振兴战略,正处于典型探索时期,虽然在有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还是取得了诸多的积极成效。荔波的传统文化振兴经验表明,传统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振兴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农民主体意识,积极参与传承传统文化

农民群众作为文化振兴的主体,在传统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在农民群众的长期社会实践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农民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改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争先为传统文化振兴献策助力。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以优良的品质感染群众,通过诸多的先进榜样激励村民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诚实守信、遵规守法的社会氛围,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正确价值观影响群众的思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积极作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文化振兴的氛围,促使他们增加对于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愿意主动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到弘扬传统文化上面。

(二)重视民族根魂铸造,形成特色文化结构体系

传统文化振兴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充分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目前还存在着哪些传统文化,哪些可以被有效利用于乡村振兴。要积极组织相应的干部和群众队伍,仔细的勘察和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尽量做到不遗漏任何文化资源,积极对当地进行详细的探索和排查,形成专门的文化资源库。此外,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不少文化遗产存在着逐渐遗失状态,要积极进行修复和保护,尽量避免传统文化因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在传统文化的振兴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侦查存档,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结构。

(三)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传统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文化产业,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质易于吸引诸多的游客前来观赏,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各地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契机,不断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让外来游客能够基本满足需求,这样更能够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旅游收入来源,还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这将是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谋求多样文化传播渠道,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完善,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振兴更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振兴中,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积极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各地乡镇可以高效运用大众传媒,通过拍摄宣传片等记录下来当地的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互联网传播给大众,吸引大众的眼球,促使他们前来观赏以提升当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此外,随着移动支付应用的日益广泛化,各地可以通过网上销售等方式出售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增加村民的收入的同时促进当地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传播。

还可以积极开展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传统文化振兴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在多元文化并行的当今社会,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对于青年的影响,要向青少年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从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习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工艺等,激发其内生动力,助力传统文化振兴。

(五)着力实施人才战略,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各地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一些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使他们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向村里的老人系统地学习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次,要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培训,使他们对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了如指掌,引导他们将发展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乡村的文化振兴上,培育成为一批批优秀的传统文化工作者,为传统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五、结语:传统文化振兴的方向

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发生着飞速变革,传统文化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部分。如何更好地扬长避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其更好地作用于乡村治理,摒弃糟粕部分,需要正确的引导,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始终保持文化特质。各式各样的文化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但是不能够简简单单地照搬照抄,把城市或者其他文化搬进农村,这是不符合传统文化振兴的要求的。正如人与人之间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和借鉴优良之处进行完善自身,但是不能够完完全全把自己改造成和他人相同的模样,这样往往会丧失本身的特性。传统文化在振兴过程中,亦是如此,必须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质,区别于其他文化,否则振兴一事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选择性继承。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做不到十全十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其精华之处,也有其糟粕所在。在传统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全盘继承,而要进行“扬弃”,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后,实现各方面均衡发展。在传统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实现人、地、物的和谐统一。然而,这一点却是很难实现的,很多村落的确存在着诸多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资金缺乏等物质条件的影响,并不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振兴。在调查荔波县传统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到很多乡镇并未充分协调好人力、物力及土地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实现三种类型的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契机,值得继续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村民传统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