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DVT的FIB与D-D聚体预警系统的临床研究
2020-11-13郝仕强刘海霞黄睿豪
郝仕强 周 敏 刘海霞 黄睿豪
1.广东省东莞市企石医院骨科,广东东莞 523500;2.广东省东莞市企石医院手术室,广东东莞 523500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升高,髋部骨折患者越来越常见。老年人髋部骨折后,下肢行走功能几乎丧失。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髋部骨折,但手术对老年患者机体的创伤较大,术后往往需要长时间制动卧床,加之老年患者常合并各类基础疾病,其结局甚至比手术前更加严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常见且致死率较高的并发症[1]。下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并发DVT的有效标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常移动困难,检查工作较为困难。因此,简便、安全的早期预测和诊断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并发DVT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提示,纤维蛋白原(FIB)和D-D聚体能反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手术创伤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凝血活化,引起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增多,血栓在纤溶酶作用下降解为许多代谢产物。临床大量髋部骨折患者的静脉造影结果显示,FIB浓度增高时可造成蛋白凝胶形成不完全,FIB定量增多能较客观地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D-D聚体值升高可支持下肢的诊断。由此可见,FIB与D-D聚体水平可用于临床上快速简便的预测和诊断老年髋部骨折后DVT[3-4]。本研究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DVT的FIB与D-D聚体预警系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后下肢静脉彩超诊断有无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所有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超提示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再次复查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DVT组,术后再次复查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非DVT组。其中非DVT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62~92岁,平均(77.3±1.3)岁,DVT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60~86岁,平均(77.0±1.3)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CT检查明确诊断,入院后予皮套牵引,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已排除多处骨折、多发骨折、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合并各种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炎性反应性疾病、禁忌证的患者,已诊断有肺栓塞、下肢静脉栓塞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皮肤牵引,以稳定骨折端,纠正短缩,缓解疼痛,方便下一步手术治疗。入院后,尽快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尽早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股骨颈骨折使用人工双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复位满意后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手术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术后进行双下肢气压、膝关节松动训练,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中成药改善血液循环,术后积极换药,利用红外线照射促进愈合,争取早日下床活动。在患者入院时、术前1d及手术第2日起到术后第7天空腹抽血,进行静脉彩超检查,收集其FIB与D-D聚体检测值。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各时点两组血浆FIB水平。(2)比较各时点两组血浆D-D聚体水平。(3)比较手术前后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在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空腹抽血,包括:FIB、D-D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C 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极大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FIB水平比较
入院时两组血浆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1d及术后 1、3、7d非 DVT 组的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D-D聚体水平比较
非DVT组在入院时、术前1d及术后1、3、7d的D-D聚体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DVT组APTT、PT水平高于 DVT组(P< 0.05),非 DVT组 CRP、PLT水平低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FIB水平比较(±s,g/L)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FIB水平比较(±s,g/L)
组别 n 入院时 术前1d 术后1d 术后3d 术后7d非DVT组 35 3.36±1.53 3.07±0.81 4.37±0.81 3.05±0.61 2.84±0.73 DVT组 25 4.27±1.95 4.74±1.29 6.74±1.29 5.03±0.57 4.43±0.92 t 1.945 5.718 8.114 12.881 7.177 P 0.029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D-D聚体水平比较(±s ,μg/mL)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浆D-D聚体水平比较(±s ,μg/mL)
组别 n 入院时 术前1d 术后1d 术后3d 术后7d非DVT组 35 8.92±1.07 2.16±0.32 4.51±1.17 1.03±0.02 0.81±0.21 DVT组 25 16.13±2.24 5.08±0.29 9.16±1.68 6.89±1.33 4.06±0.27 t 14.924 36.819 11.297 22.028 50.2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APTT(s) PT(s) CRP(mg/L) PLT(×109/L)非DVT组(n=35) 术前 28.31±4.29 10.63±0.51 5.67±1.13 210.76±22.05术后 36.51±5.75 14.85±1.93 30.17±8.21 240.62±24.27 t 7.951 6.443 12.874 11.936 P 0.000 0.000 0.000 0.000 DVT组(n=25) 术前 28.45±4.13 10.57±0.55 5.63±1.36 220.51±22.48术后 32.27±5.65 9.97±0.95 43.46±12.81 263.26±24.11 t 6.832 5.236 19.932 14.3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t两组术前比较 0.127 0.429 0.120 1.670 P 两组术前比较 0.450 0.335 0.452 0.051 t 两组术后比较 6.944 8.737 12.955 11.441 P 两组术后比较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康复缓慢、凝血活性较高,会使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发病率的风险显著增加,且极容易发生DVT。据有关研究提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高达42%~55%。DVT会延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卧床时间,影响患肢功能恢复,而且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器官功能衰退,多合并有多种疾病,造成对手术治疗的耐受能力差,术后恢复能力差[5]。在髋部骨折术前应行有效的DVT风险评估,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下肢静脉造影术一直被认为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下肢静脉造影术操作具有创伤性、造影剂诱栓性等缺点,且检查费用较高,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案[6-7]。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逐渐成为临床诊断DVT的可靠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进行无创操作,重复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有效诊断DVT,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无法预测DVT的发生,且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行动不便,搬动困难,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8-9]。FIB和D-D聚体联合检测对于DVT的早期预测诊断作用越来越得到临床关注,FIB是一种急性期的应激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FIB浓度升高可造成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液黏稠,血液黏稠状态持续存在可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10-11]。D-D聚体是纤维蛋白水解之后的降解产物,D-D聚体水平的变化标志着体内凝血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当血浆内的D-D聚体水平升高,可被视为体内有血栓形成[12]。本研究提示,术前1d及术后1、3、7d非DVT组的FIB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DVT组在入院时、术前1d及术后1、3、7d的D-D聚体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DVT组APTT、PT水平高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DVT组CRP、PLT水平低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FIB与D-D聚体水平的升高可被视为提示DVT发生。临床可根据老年髋部骨折患者FIB与D-D聚体水平来初步预测DVT的发生,检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DVT的漏诊率。同时,通过收集D-D聚体与FIB的大数据,可以形成预防DVT发生的预警系统,便于临床中实际应用[13]。并以此为依据开展预防性措施,包括:(1)抗凝治疗,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等预防性抗凝治疗的药物。(2)手术时注意保护四肢及盆腔附近的静脉避免损伤静脉内膜。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训练,活动髋、膝、踝各个关节,以增强肌肉泵的功能、增加下肢肌肉收缩[14],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3)通过足底泵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通过弹力袜施加压力于浅表静脉,改善深静脉血流速率,改善静脉血液迟缓状态,以预防血栓形成,减少下肢DVT的发生[15]。
综上所述,采用FIB与D-D聚体联合检测,建立FIB与D-D聚体的预警系统,可有效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