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比较方知各不同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设题角度及备考策略摭谈
2020-11-13重庆寇玉菊
重庆 寇玉菊
2019年高考刚刚结束,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对于“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做出如下阐述:“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
同年8月6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的文章《再议中高考试题的难与易》。文章指出: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高分通胀”的现象。“高分通胀”加剧分数竞争,高分考生越来越多。目前的中高考考查的不是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是不丢分的能力。考试简单化、水平化甚至固化,分数越来越高,区分度却越来越低。考试对人才选拔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起反作用。
如今,“高分通胀”现象与国家高考政策性文件形成反差。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2020年高考语文可能会变得更难,更突出人才选拔功能。这就要求高考题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而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和难度可能也在调整之列。
高三语文的二轮复习一般以专题复习为主,大致包括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五个大专题。就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的主观题而言,2019年全国卷Ⅲ第15题考查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较了两首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北京卷第15题考查了陈与义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和其四,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再看2015年、2016年、2017年北京卷,均考查了诗歌比较阅读。诗歌比较题型的出现加大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提高了考题的区分度,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解答诗歌鉴赏题所能运用的答题套路越来越少,诗歌鉴赏题越来越倾向于先读懂诗歌,然后进行鉴赏。对于如何读懂诗歌,本文不深入探讨,本文主要分析诗歌比较阅读的设题角度及备考策略。那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有哪些设题角度及备考策略呢?
一、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设题角度
高考诗歌比较阅读常从“求同”“求异”两个角度来设题;细化来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角度设题。从近6年高考全国卷和北京卷设题角度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作家、相似题材的诗歌情感的比较。如2014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的《宿渔家》;
(二)不同作家、相似题材的诗歌从描写景色、选取景物的角度进行比较。如2015年北京卷考查了苏轼的《醉翁操》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三)不同作家、相似题材的诗歌情感基调的比较。如2016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四)同一作家、相似题材的诗歌内容的比较。如2016年北京卷考查了陆游的《西村》与《游山西村》;再如20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不同作家、相似题材的诗歌意象、情感的比较。如2017年北京卷考查了王维的《晓行三峡》与郦道元的《水经注》、杜甫的《秋兴八首》;
(六)同一作家的不同题画诗的侧重点的比较。如2019年北京卷考查了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的其一与其四;
(七)同一作家、不同题材的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如2019年全国卷Ⅲ考查了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由此可见,诗歌比较阅读设题角度主要有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语言赏析、手法技巧等方面,并且有由不同作者的诗歌到同一作者的诗歌,由相似题材到不同题材,由两首课外到课内外结合的发展变化。
二、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答题思路
(一)通读诗歌,明确角度。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并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歌的异同。
(二)找准诗歌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三)先同后异,点面结合,条理清晰。比较异同时要先答同,后答异;答题要做到既有总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三、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备考策略
诗歌比较阅读重在比较,因此只掌握了答题思路是远远不够的。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总结诗歌比较阅读的复习备考策略。比较阅读的总体原则是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一)四个“一”,整体把握诗歌
1.读一读,明诗意:把诗歌当作文言文一样读懂。
2.看一看,找启示:关注题目、诗序、注释、作者。
3.抓一抓,寻突破:抓住描写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找出写景、人、物的特点的词语。
4.辨一辨,明关系:各联(各句)间有什么关系;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
(二)内容、情感的比较
对于比较内容、情感的两首诗歌,教师可以从内容、事件、景语、情语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不同的情感。
策略:
1.明确诗歌内容:是写景还是叙事。
2.写景诗:抓“景”析情—对比主要意象、对比意境特点、对比情语。
叙事诗:抓“事”析情—对比事件、对比行动细节、对比情语。
3.求同辨异。
示例1(2016年全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问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分析:此题采用抓“事”析情—辨异的方法。
篇目事件对比情语情感曹诗曾披金甲不卖宝刀臂健嫌弓软眼明识云高尚嫌犹识壮心不已的豪情 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沙场征战可怜白发生 功业未就的悲慨
由以上对比,可得出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从历年的高考题或者模拟题诗歌比较阅读的题型看,比较情感的题型是比较常见或常规的。比较阅读两首诗歌,读出情感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通过上述比较方法,大部分考生能比较出诗歌的情感。
(三)意象、意境的比较
古代诗歌大多是“立象尽意”。根据作者写作的规律,去探寻读诗的规律。
策略:
1.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采取“抓意象、组画面—析特点、造意境—悟情感”的步骤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
2.调动意象的相关知识,如杜鹃啼血、杨柳等,形成意象群,分类识记,提高效率。
3.关注意象的修饰词、补充词等,相互照应,有助于准确把握意象。
4.求同辨异。
示例2(20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问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分析:此题采用抓象析境—辨异的方法。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四)艺术手法技巧的比较
笔者认为诗歌艺术手法、技巧的比较是几种比较中最难的。其一,诗歌手法太多,学生很难一下子从众多手法中进行选择;其二,题目具有迷惑性,学生难以判定题目是考查手法。
1.诗歌表达技巧与艺术手法分类记忆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双关、叠音;
(2)表达方式: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3)其他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虚(想象、联想)实结合、象征。
2.设问方式
(1)直接设问:A诗与B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异同?
(2)间接设问:
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再如某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见示例3):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直接设问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只要找对手法即可。学生基本能围绕手法答题,注意步骤即可;间接设问,学生往往难以判定是否在考查手法,并且考查的手法往往是一个较小的角度,如上述第一个问题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描写景物角度,第二个问题则是考查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准确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策略:
1.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2.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类型及术语;
3.结合诗句分类求同辨异,比较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示例3:
除 夜
来 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分析:根据问题,首先厘清此题考查内容为比较异同点。这类考题解题思路一般是先答相同点,再答不同点,即先同后异。其次是比较阅读诗歌,探究两首诗歌大致的情感。第三,再审题干“景与情的关系”,就应当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考虑。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与抒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等。
此题采用分清类型—求同辨异的方法:
诗句景物情感情景关系(同)情景关系(异)来诗的结句 王诗的承句 春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憔悴)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反衬)乐景写乐情(正衬)
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为“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新春之景抒发和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景和情的关系上看是以乐景抒哀情;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从景和情的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由此观之,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
【参考答案】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王诗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的,感觉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五)语言鉴赏的比较
高考诗歌考查中,鉴赏诗歌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诗歌语言鉴赏主要包括炼字(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炼句(赏析关键句)、赏析语言风格。比较阅读主要考查炼字和语言风格。而且在近年的高考中,对诗歌语言鉴赏考查的力度有所增大,尤其是对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于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近年思辨型考查和比较考查出现得比较多。思辨型出题方式主要为:“某某认为,此诗的语言‘……’,你赞同这种说法吗?”对于这种题型,考生需要仔细品读诗歌,抓住诗歌的艺术手法,然后辨析语言,进行作答。因为这首诗的风格有可能与题干中的评价一致,也有可能相反。
策略:
1.抓关键词,品字析句
(1)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2)思考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3)比较异同:先同后异。
2.记语言风格,分门别类
(1)牢记诗歌的语言风格:
名家的语言风格,如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杜牧——俊爽明快;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李商隐——朦胧隐晦;李清照——婉约缠绵;等等。
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送别诗——意蕴深远;等等。
诗歌普适性语言风格词语积累,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2)还要注意修辞及其他手法的运用,如用典使诗歌风格典雅,儿化音使诗歌口语化,叠字使诗歌细腻委婉等。
(3)语言风格辨异的答题步骤:风格(术语)——事件——情感。两首诗歌分别作答。
示例4(2019年全国卷Ⅲ):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问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同一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会作家因题材、表达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言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脉络为: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用典故表现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颈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插田歌(节选)》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劳动情绪。
体会语言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学生需要对语言风格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后品读诗歌,鉴赏辨析,比较作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考诗歌的选题大多是一类作家的二类作品,或者二类作家的一类作品,因此要注意作家风格的一致性或变化性,以读懂诗歌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