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脉延续的历史建筑群保护策略
——以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建筑群为例

2020-11-13卓均均

福建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筑群街巷风貌

卓均均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1)

0 引言

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城市建设应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充分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但随着时间发展,片区内物质空间、生活方式已然发生改变,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亦不复往日的历史地位和繁华,历史文脉感知度逐渐下降。如何充分挖掘城市历史遗存的价值,协调周边片区建设,使整体文脉得以传承,彰显城市魅力,是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福州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区里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些特色类型不同,具有一定规模、保存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和乌山、于山两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福州对历史文化遗存较为重视,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程已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建筑群为例,研讨历史文脉延续的历史建筑群保护策略。

1 南公园片区的历史文脉价值挖掘

南公园历史建筑群,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轴线以东,紧邻福州市台江区南公园东南侧,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苍霞历史建筑群、闽江对岸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组成了福州历史城区的滨河地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重要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南公园片区包括了南公园和南公园历史建筑群的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图1 南公园历史建筑群在福州市历史城区中的区位

1.1 历史沿革

南公园片区原为福州古河口,明朝时期,朝廷在此设立进贡厂、柔远驿,是贸易往来船只的重要停靠点,是福州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地及福州商贸的发源地。同时南公园历史建筑群所在的区域因水道而生,因新港的开凿而兴,路通桥和小万寿桥源于唐宋年间,龙津街一带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实物和遗迹,见证了福州城市水陆变迁、水退城进的发展进程,以及近代福州港口的兴衰、港城关系的变迁。

1.2 文脉现状传承薄弱

南公园片区虽承载了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见证历史文化等物质载体缺乏保护、现状传统风貌建筑遗存年久失修,历史建筑群的相关遗产要素和风貌遭到侵蚀,海丝文化、中琉友好文化、中外贸易文化、内河文化等在片区中无从感知,保护和展示等主题并不明确,片区自身价值未能被世人充分认知。

1.3 价值特征与价值载体挖掘

结合历史资料、学者座谈等,规划提炼片区价值为海丝印记、贡赐贸易的活化石、中琉友好见证地、外贸港市空间展示地、家国至上、开放兼容、文风昌帜的社区典范,如表1所示。规划保护策略在此基础上梳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挖掘其“朝贡贸易”文化、中外贸易文化、传统工艺、当地民间习俗、传说典故等非物质遗存,梳理片区文脉,对传统风貌街巷、建筑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遗存梳理分类,构建包括街巷里历史街巷,省市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河道、古桥、古井、古驳岸、特色院落围墙、石刻、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体系;进一步梳理和挖掘整体的空间尺度特征、历史巷弄格局与风貌到局部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特色构筑物、景观大树等的历史风貌物质环境,以保证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得以良好的保护、传承与更新。

表1 价值特征与价值载体对应一览

2 文脉保护与传承方式

2.1 定位引领彰显价值

为了更好地明晰片区的定位,规划对福州其他历史街区的定位、形制进行分析,结合片区价值进行定位和主题设定,与其他历史街区形成差异化发展,规划策略以定位为引领,引导片区特色文脉传承。

在福州历史街区中,三坊七巷以里坊式历史街区为主,以文化为主题;朱紫坊上下杭以传统院落为主,仍保留大量居住功能,以艺术为主题;上下杭为民国风貌,以餐饮为主,以内贸商业为主题。在南公园片区的改造更新中,规划策略结合其历史价值定位片区突出体现片区外来文化接驳第一站的文化内涵,拟将其打造“外埠文化与河口地貌”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风情商业街区,强化“海丝之路及中琉友好”的外贸文化理念, 强化“朝贡港市,河图盛景”的外埠河口地貌。

2.2 整体空间格局保护与延续

(1)核心保护范围内保留街巷传统格局

保护传统街巷格局,以渐进更新改造为主要模式,将保留下来的传统街巷进行保护分级,保持主要传统街巷名称、走向与尺度不变,严禁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拓宽[1],如图2所示。

在保护原有空间肌理基础上,局部空间适当放开,结合古树名木打造广场和庭院空间作为开放空间,不强求恢复消失的历史资源点,不全面铺开建设。

图2 街巷分级保护示意图

(2)控制建设地带引导新建街区形态结构

规划对街巷转折处、开放空间节点、转角建筑、界面错落的长宽比进行研究,通过街巷宽度、建筑高度的控制引导,延续核心区原有街巷空间尺度,如图3所示。在路径上将新建街区与核心保护街区有机串联形成指状联系格局,使新建区域与保留区域有机融合,文脉得以传承,如图4所示。

图3 街巷格局控制示意图

(3)结合文化复原历史水脉

将水系引入片区,还原原有河口地区水系,联系周边水系。对滨水空间进行分段定位,包括还原商贸氛围的港市商贸段、亲水休闲段、码头盛景段等。港式商贸段建筑相邻内河,设置“内河文化”的主题定位,还原原有港市商贸的繁华滨水景观,聚集人气活力[2]。

图4 整体空间格局效果图

2.3 建筑风貌控制与引导

(1)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分类整治,修旧如旧

规划通过对建筑风貌、年代、高度、质量评价,将现状建筑分为修缮类建筑、维修类建筑、改善类建筑、整治类建筑、整体迁移类建筑,明晰建筑改造措施,为渐进式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结合民国风格类建筑、传统院落建筑、柴栏厝建筑提出平面布局、屋顶、墙面、门窗构栏构建的改造提升形式,营造历史建筑群氛围。

(2)新建建筑形式提取

对现状及周边建筑的研究,遵循还原在地文脉,总结风貌建筑特点,对建筑侧山墙、窗、栏杆、门垂花柱、亮子等建筑细部构造进行研究分析,使用福州特色的材料作为装饰材料,适当简化并延续传统建筑的垂花柱等手法,提出片区内柴栏厝建筑形式与福州不同区域建筑形式,如马鞍式建筑、穿斗式建筑的组合模式,保持与核心保护区内建筑风貌相协调,延续城市风貌,如图5所示。

图5 新老建筑风貌效果

2.4 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植入纪念性景观

(1)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

根据建筑类型,甄选业态种类,对历史建筑进行梳理和空间整理,对更新后的空间经营进行引导,以业态促保护,以建筑展特色。结合功能分区,植入博物馆、艺术展馆,鼓励发展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和手工作坊,引导建筑再利用,成为片区文化传承空间。

(2)公共空间作为纪念性景观载体

结合开放空间植入纪念性主题、景观小品,结合文化元素恢复历史记忆,促使人们可以更直观感知历史文脉。结合广场、口袋公园等开放空间,设置与中琉贡赐、“37国”商贸、书画主题等的建筑小品设施;沿万寿河绿化带。设置河口繁荣港口商贸系列雕塑,重现“华夷杂处、商贾云集”的历史场景;沿文化街区街巷,设置中琉友好主题展示带,穿插福州特色工艺系列小品;沿玉带河,设置海丝主题小品,展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体现贡赐文化活化石的重要地位,体现大国外交及本土文化自信。

2.5 图则控制确保实施

结合片区更新特色,制定不同的实施管控图则,建立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分类管理方式,明确管控要素底线,对核心保护区和新建街区提出不同的管控和引导要求。在核心保护区内对建筑容量保持现状,重点针对综合整治更新、功能置换更新、拆除整治更新提出更新方式,为有机更新提供抓手;新建街区,通过街巷空间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对街巷空间水系贴现率、建筑形态与风格、景观环境要求提出控制要求,确保实施中与核心保护区的和谐统一,如图6所示。

图6 控制图则示意图

3 结语

通过明确的定位引领,将整体空间格局、建筑风貌、历史建筑再利用等物质空间载体与文化遗存、新建街区统筹考虑,对核心历史价值进行提取与重现,是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脉保护的有利途径,可为城市空间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猜你喜欢

建筑群街巷风貌
王纬华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边走边唱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雨中的街巷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