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研究

2020-11-12王霞滕金聪

时代人物 2020年19期
关键词:体制民办高校应用型

王霞 滕金聪

关键词:创新;民办高校;体制机制

一、完善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意义

完善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是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截止2016年底,全国有普通高校2596所,民办高校741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28.5%。民办高校在校生616.2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22.8%,全国民办学校现有资产4500亿,给30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民办高等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扩大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办学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民办教育已经走过了规模扩张、层次提升、以量取胜的初级阶段,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即由外延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同质向特色发展转变。民办高等教育调整转型,为民办高校创造了脱颖而出的良好时机。民办高校必须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体制机制,从而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推动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是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顺应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发挥历史包袱少、外部适应快捷的优势,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锋。

完善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高校在培养原创性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对经济转型提供人力支持。民办高校作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明显优势,更是其职责所在。民办高校只有完善办学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二、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现存的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亟须建立。家族管理模式在某些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至今仍旧采用。现代化的民办大学如果仍然依赖家族管理体制,必将加剧法人治理结构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更加突出。同时,民办高校创办人的法理地位也不甚明确,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在权责划分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这直接导致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党委会、院委会、教代会等组织之间并没有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教师队伍不稳定,激励教师教学的制度不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无国家正式编制,又由于民办高校较少享受任何国家财政拨款,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只能采取学养学的方式向前发展,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这必然导致在吸引优秀师资方面先天不足,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很大。在民办高校中,离退休教师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有限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受薪资待遇、发展平台等因素制约,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内心也认为,民办高校只是临时的落脚点,一旦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开。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公办高校相比缺乏稳定性和归属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和监控机制,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不规范以及教学评价不太科学等问题。有的高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执行不严,效果不佳;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不够精细,存在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检查监督工作跟不上的现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整改,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难以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存在“三个不够”的问题,即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企业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尽管一些学校校企合作有了一些突破和进展,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困难和瓶颈。从深度看,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从广度看,实质性合作仍局限在个别专业,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格局。

三、完善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的路径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纲要》第十三章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以及推进专业评价四个方面推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民办高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学校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依法治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长效机制,扎实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提高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水平。完善校长选拔机制与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其他群众团体的作用,健全民主监督、建言献策机制,基本形成“依法办学、民主决策、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应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加强社会联系,充分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办高校应建立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其次,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学校与企业全面对接,构建校企共建学院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模式、校企共建专业特色班模式等多元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进行专业评价,教学做合一。再次,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民办大学应结合专业特色,与国际现代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教育视野,不断提升办学层次。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形成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机制。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民办高校应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薪酬福利制度等方面向有利于教学和教师的方向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切实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并将其列入对教师的考核范围。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师德工作“一票否决制”,促使广大教师潜心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民办学校应通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科学制定质量标准,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等措施,改变原来普遍存在的“重监控、轻保障、缺标准”的现象,切实从更好保障教学角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树立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形成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建立健全自我评估制度,实施过程常态监控,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评估促进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民办高校应找准定位,坚持应用型和特色发展之路,借力于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创新制度设计,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在加强对各项制度关联性研判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渐进和突破相促进,为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宫法明.分类管理视域下非营利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40—43.

[2]张力心.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8(9):154—155:100-104.

[3]李晓科.创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学报,2016(4):

[4]王诺斯.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体制民办高校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典来信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