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隐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的作用

2020-11-12韩涛

语文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纲要隐喻特色

○ 韩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北京 10008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首要学习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根据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称《纲要》),全方位、多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1]1。

《纲要》除开篇和结尾外,由19章组成。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其中主要的隐喻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进行考察。

一、概念隐喻理论

西方隐喻研究历史悠久,传统修辞学认为:(1)隐喻是语言中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可有可无[2]111。然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向这一传统发起挑战,并最终实现了语言学的认知转向[3]19。隐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的概念或事物认识、理解和把握相对复杂、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如心理学的中心隐喻“计算机”隐喻及经济学中的invisible hand, free lunch等均为隐喻表达[4]30。同样,政治领域也不例外[5]85-89[6]91-96。隐喻可将抽象的政治术语和理念说得形象易懂,还能激活框架,得出丰富的推论,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此外,隐喻还具有强大吸引力,“一旦抓住了我们的心,之后便无法放手”[7]82,这些都是隐喻常在政治话语中出现的原因。

二、《纲要》中隐喻的类型及特点

通过反复研读《纲要》,并对其中具有显著隐喻特征的表达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共发现26种主要的隐喻类型(见下表)。其中使用隐喻类型最丰富的是第十八章,出现频次最高的隐喻是旅程隐喻,累计出现次数2次以上的隐喻类型共10种,依次是旅程、建筑、健康、拟人、植物、战争、红线、物体、拟物以及行为隐喻。

《纲要》中隐喻的分布及主要类型

(一)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是《纲要》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隐喻类型,几乎贯穿整个《纲要》。例如:

(1)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奋勇开拓中前进的,必定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①。

(2)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3)避免发展陷阱,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通常,旅程这一概念包括起点、旅行者、交通工具、路线、障碍、目的以及目的地等要素[8]75。我们发现在《纲要》中上述要素均能够通过隐喻投射至政治领域。特别是《纲要》中有关道路的隐喻表达十分丰富,我们认为,这与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无关系。如:

(4)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

(6)“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人民来评判。

(7)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

(8)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9)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旋涡越来越多。

(10)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

(11)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构建概念体系的基石,大部分的抽象概念都建基于隐喻[9]3。在人的概念体系里有两个庞大的隐喻系统,其中之一便是事件结构隐喻(the Event Structure Metaphor)[10]43-44。旅程隐喻是事件结构隐喻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次隐喻,因此当我们想要谈论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结构(如人生、爱情、国家发展)时,往往会通过旅程隐喻去隐喻性地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这是旅程隐喻在《纲要》中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在《纲要》中的出现频次仅次于旅程隐喻,属于出现频次较高的隐喻类型。例如:

(12)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

(1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15)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16)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17)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12)借用“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等建筑领域用语,阐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同样,(13)的“顶层设计、施工图”原本也属于建筑工程用语,此处用于描述制度建设。关于“顶层设计”一词,新华网曾以《“顶层设计”:政治新名词反映中国未来改革路向》为题进行过相关报道②,韩涛[7]90-91认为这是隐喻表达被广泛运用于政治话语中的一个集中体现。而基石对于建筑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14)(15)通过“基石”这一隐喻表达强调了教育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些例句均属于常规性建筑隐喻表达,与此相对,(16)(17)的“暗门”“天窗”“势力店”“纸牌屋”“烂尾楼”等则属于新奇性建筑隐喻表达。Lakoff & Turner归纳出四种从常规表达中创造新奇隐喻表达的方式,即拓展(extending)、细化(elaborating)、创作(composing)和质疑(questioning)[10]49。据此可知(16)(17)分别采用了其中的拓展和细化方式。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追问,即为何政治话语中频繁出现建筑隐喻?对此,我们认为Grady的基本隐喻(primary metaphor)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即大多数政治隐喻的目标域与如下两个基本隐喻保持一致,即“组织是物理结构”和“生存能力是直立的”。

(三)健康隐喻

健康隐喻也属于《纲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隐喻类型。例如:

(18)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19)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20)下大气力治松、治散、治虚、治软,向一切不严不实问题开刀。

(21)要加强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搞好“政治体检”,防止“带病提拔”。

(22)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18)借用“刮骨疗毒”“病毒”形象地阐明了党的纯洁性问题。(19)将脱贫问题视为健康问题,只有“开对‘药方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20)通过治“松、散、虚、软”病和“开刀”,强调了从严治军的重要性。(21)的“政治体检”则将身体检查从医疗健康领域拓展至政治领域,基于相似性在“肉体疾病”和“心灵疾病”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22)的“猛药去疴”“刮骨疗毒”同样属于健康隐喻,体现了我党敢于刀刃向内的意志和决心。

(四)拟人隐喻

拟人隐喻在《纲要》中的出现频次也很高,如(23)-(28)所示,国家、党、制度、自然、生态环境均可作为拟人隐喻的目标域。

(23)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2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5)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6)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7)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8)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如前文所述,隐喻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帮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的概念或事物认识、理解和把握更加复杂、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上述用法恰好体现了《易经·系辞下传》中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道理。

(五)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也是《纲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隐喻,如(29)-(34)所示,“防线、攻破、守住、全胜、号角、战线、主战场、决胜、作战、收兵、有准备之战、战略主动战”等一些有关战争的表达均被投射至政治领域。

(29)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

(30)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31)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32)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33)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34)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比如,(29)借助战争隐喻思维,将“意识形态”问题比作一场战争,若我们思想的防线松懈了,敌人就会乘势攻破我们的防线,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就会因此输掉这场战争。(33)则将脱贫视为一场战争,以此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尽早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争。

(六)植物隐喻

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也常用于隐喻的始源域。(35)-(38)为《纲要》中的植物隐喻表达。

(35)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36)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

(37)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8)“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35)(36)借助植物隐喻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可靠最管用的、“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同时,我们知道植物的根系与建筑的基石所起作用相似,即植物无本必枯,因此(37)借此比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8)则通过植物隐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与“两制”之间的主次关系,即哪个是根本哪个是枝叶。

(七)其他类型隐喻

除上述隐喻外,《纲要》中还出现了其他类型的隐喻,如(39)(40)为物体隐喻,(41)(42)为红线隐喻,(43)为拟物隐喻,(44)为行为隐喻。以(44)为例,“钉钉子”本是一种日常行为,此处通过丰富的隐喻推论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如何“干好事业”,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39)对党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40)思想的锈蚀比枪炮的锈蚀更可怕。

(41)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42)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

(43)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

(44)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

此外,《纲要》中还使用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表达,例如:

(45)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46)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47)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48)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49)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50)“大写意”“工笔画”。

(51)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比如,将老百姓比作天地这种隐喻思维自古既有,如“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将老百姓的地位与天地等同,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根本。而将人民比作老师,又进一步丰富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同样,“赶考、答卷”也颇具中国特色。通过“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三种角色,阐明共产党员与时代、人民之间的关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因此可以说,这些隐喻表达为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隐喻在《纲要》中的作用

关于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陈文革指出政治语篇经常使用大量隐喻来概念化并传递抽象的政治和现实,并为制定某种政策或采取某项措施制造舆论,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有“框架、筛选、劝说、类推说理和评估”五种[11]88。我们发现,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五种作用在《纲要》中均有体现。

(一)隐喻的框架作用

框架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当受众听到或读到一个词时,会激活这个词所附带的知识网络,使其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得到物理上的实现,并与大脑中的情感区域直接联系[12]55。如(52)的“定海神针”可以激活我们大脑里有关《西游记》中的相关知识,并借助这些知识去理解核心的重要性。(53)可以为我们激活家庭框架,据此我们便可以在认识和处理两岸关系时基于这一框架进行理解和把握。

(52)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53)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

(二)隐喻的筛选作用

所谓隐喻的筛选作用,即隐喻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始源域将目标域的某一方面进行突显后呈现出来,即为了更好地阐释某个政治主张,借用隐喻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便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不同隐喻带有不同的倾向性,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和不同的意识形态[11]89。比如,我们知道中国梦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而非“镜中花”“水中月”,(54)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中国梦”这种错误的隐喻理解进行否定,运用的便是隐喻的筛选作用。

(5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

(三)隐喻的劝说作用

隐喻的劝说作用指通过使用某个隐喻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目的。比如,美国媒体在“海湾战争”前极力将萨达姆描述为一个野蛮、不开化、独裁、失去理智、不成熟、欺压百姓的懦夫,而将布什描绘成文明、讲道理、成熟理智的强有力的领导者[11]90,借助的便是隐喻的劝说作用。通过对《纲要》中的隐喻表达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其中使用了大量平常语言,这些隐喻用法十分贴近百姓生活,因此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促进施喻者和受喻者之间的认同[13]13,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即可以起到良好的劝说作用。

(55)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

(56)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57)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

(58)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四)隐喻的类推说理作用

如前文所述,隐喻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既包括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对应,又包括基于始源域的百科式知识对目标域进行的各种推论。而隐喻的类推说理作用利用的正是隐喻的这一特性。在《纲要》中,隐喻的类推说理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

(59)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基于常识我们很容易理解“母版”“模板”“再版”“翻版”意味着什么,(59)对上述说法进行否定,因此起到了很好的类推说理作用。

(五)隐喻的评估作用

诚如陈文革所言,隐喻的始源域多为人们所熟知、便于直接把握的概念域,而每个隐喻又可以带出一个背景事件或历史脚本[11]91。通过对该始源域的评价,加上已有的背景事件或历史脚本,就可以评价目标领域的事物。如(60)所示,《纲要》利用隐喻的评估作用,对“骑墙派”“看风派”“开明绅士”和“爱惜羽毛”的做法进行了负面评价,告诫我们在意识形态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上,每个人都必须做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的“战士”,决不能做“爱惜羽毛”的所谓的“开明绅士”。

(60)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做所谓“开明绅士”,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四、结 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强远的历史根据,深厚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主题主线,科学的理论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扎实的哲学依据,通俗的话语特色,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的指导意义[14]1。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隐喻在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概言之,《纲要》中隐喻的使用特点大致有二:其一,越是核心、关键的概念,隐喻使用的频率越高,其内涵越丰富;其二,这些隐喻的选择独具匠心,既贴近日常生活又具有中国特色,既便于理解,又易于接受。总而言之,《纲要》融合使用了多种隐喻类型和丰富的隐喻表达,充分发挥了隐喻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作用。

【 注 释 】

①本文所用例句均源自《纲要》,由于篇幅所限,不再标注具体出现的章节和页码。

②相关报道见http://china.caixin.com/2011-03-13/100235969.html

猜你喜欢

纲要隐喻特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特色种植促增收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