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预防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20-11-12曹日进龚利平李建
曹日进 龚利平 李建
国内外专家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关注越来越多,在ICU 患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也是导致肺栓塞的高危因素[1]。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等均为引发DVT 的危险因素,深静脉的血液在腔内异常凝阻塞静脉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轻度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等情况,严重者引发栓塞导致死亡[2-3]。ICU 患者大多处于昏迷且卧床时间较长导致深静脉血管回流障碍,血液凝结几率较大,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较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发生概率[4-5]。DVT 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临床的护理干预对其预防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ICU 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特选取我院200 例ICU 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时间范围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为我院ICU 患者共200 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患者,其中119 例男患者,81 例女患者。对照组有男患者58 例,女患者42 例,年龄范围30~65 岁,平均(45.49±4.11)岁,其中脑卒中患者20 例,重症产科患者15 例,脑出血患者15 例,创伤患者31 例,骨科手术患者19 例。观察组有男患者61 例,女患者39 例,年龄范围29~67 岁,平均(43.92±5.43)岁,其中脑卒中患者18 例,重症产科患者17 例,脑出血患者15 例,创伤患者29 例,骨科手术患者21 例。所有研究对象病情稳定,手术前经彩超检查无下肢静脉血栓,并且手术前没有静脉血栓史,排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的护理(翻身、肢体摆放、清洁口腔和会阴部等)、用药、运动、饮食指导以及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健康宣教。
观察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首先将现有的护理人员分为5 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20 例患者,针对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措施的制定:(1)心理护理:患者不了解手术会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其建立康复的信心。(2)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或给予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包括主动深呼吸运动(每小时做10 min,每天做12 次)、踝关节屈伸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双下肢交替进行,每组20 次,每天3 次)、足环绕、足外翻等。(3)饮食护理:应该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鼓励患者清淡为主,多食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应该多喝水,保持大便畅通,减少静脉回流受阻,降低血液粘滞度。(4)静脉血管保护: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输液和反复静脉穿刺的发生,可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并且需要做护理工作如采用正压风管法进行封管、出现输液不畅或红肿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湿敷(50%硫酸镁)等。(5)交接班与观察: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呼吸、血压、心率、有无出血等情况,观察有无肺栓塞表现。患者出现6P(肢体疼痛、变冷、麻痹、苍白、感觉异常、无脉搏)症状需严密观察下肢周径(大腿周径测量位置:髌骨上缘上10 cm,小腿周径测量位置:髌骨下缘下15 cm),测量后重点交班,及时通知医生确诊治疗。
1.3 观察指标[6]
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包括血流峰值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彩超测定。)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每日早晨8:00 和晚上4:00 重点观察记录患者下肢色泽变化、肿胀和疼痛情况、皮温等,护理结束后进行评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护理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2 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19 例,1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2.3 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3。
表1 护理后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s,cm/s)
表1 护理后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s,cm/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n 血流峰值速度 血流平均速度对照组 100 40.05±5.11 24.30±3.26观察组 100 56.43±6.79△ 35.46±5.12△t 值 - 11.032 5.362 P 值 - 0.000 0.001
表2 护理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比较[n(%)]
表3 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mPa·s)
表3 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mPa·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n 血浆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对照组 100 1.66±0.39 5.54±0.67观察组 100 1.50±0.21△ 4.12±0.59△t 值 - 6.392 10.863 P 值 - 0.001 0.000
3 讨论
ICU 的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主要由于其大多数患者为创伤危重、内科重症、手术危重的患者,常见的高危因素有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7]。ICU 患者常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静脉内膜下层胶原暴露后可激活血小板,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入血,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后可使血栓形成增加[8]。ICU 患者临床治疗会采用镇静剂、肌松剂、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等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下降,并且DVT 早期时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较为隐匿,难以及时确诊,导致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危害性[3,9]。下肢深静脉血栓应该预防重于治疗,可以组织DVT 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讲座,加强ICU 护理人员对DVT 的警觉性,针对其高危因素采取预防性的措施[6]。研究发现,加强双下肢的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回流而减少血栓的形成,临床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的方法为抗凝药物的使用,使用抗凝药物可使ICU 患者出血风险升高,大多数患者溶栓治疗1 年后复发,因此临床的护理工作成为重点[10-11]。
通过试验得出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流峰值速度和平均速度,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19.00%),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在患者心理、运动、饮食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调节ICU 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有效的缓解了局部肌肉和皮肤的紧张状态,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有效提升[12-13]。
综上所述,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ICU 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