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新

2020-11-12马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线下调研心理健康

马燕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0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的改革一直被心理学教师们所关注,疫情的出现更加促使了线上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多数的线上教学平台,都有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资源,引用现有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案。疫情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线上课程,学生的焦虑感变得越来越明显,线上教学的弱点和弊端逐渐开始显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个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课程来说,普适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似乎也没有真正达到改革的效果[1]。该文笔者结合贵州省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数据和疫情之后参与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贵州省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

在贵州省内进行的大数据调研共收集到5 000份调研数据,经过筛选平衡保留4 395 份有效数据。其中大一学生占比59.20%;大二20.90%;大三、大四学生比例分别为14.80%和5.10%;男女比例4:6。2020年初线上教学推广之后,学生对于现阶段的教学的期待较之前有所变化,因此在新学期开展线上教学之后,又随机从该校参与大样本调研的学生中挑选30 名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

1.2 调查结果

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仅有35.93%的学生认可,而学生最期待的课程授课方式是线下课堂讲授+线下体验活动(59.40%)。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师,76.46%的学生希望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担任,69.32%的学生希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授课。学生期望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能够案例丰富(66.48%)、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 (64.63%)、 与测试结合(59.65%)、技巧丰富可操作性强(59.43%)。学生在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和帮助方面,采取比较多的途径首先是向朋友倾诉(71.25%)、网络搜索信息(67.36%)、阅读相关书籍(61.56%)、通过心理健康课程(51.15%),见表1。

表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研

1.3 调查数据分析

结合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网络尽管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普遍方式,但是线上教学的方式并不受欢迎。

目前互联网上关于心理相关的资料较易获得,多数线上课程是线下课程的精简,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重复学习,因此线上+线下的方式并不受欢迎。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体验,线上课程的优势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在网络直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地位平等的主播。内心感受上位置的变化,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可以产生更多的对话和讨论。但另一方面线上授课也让学生产生一种隔离感和疲劳感,新鲜感和自主性会逐渐下降[2]。

(2)对于心理健康,学生更期待直观的、有实践互动的课题体验。

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学生更加偏爱于面对面的实际交流,期望一种比较深入或者更加直观的学习方式。学生期待的教学方式更偏向于面对面的方式(如线下课堂讲授+线下体验活动、单独咨询、集体讲座)。任课教师需要是专业人士,其中单独咨询的方式非常受欢迎。尽管对于课程教学来讲,单独咨询的方式难以开展,但是却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愿望,期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够更加个性化和深入。

(3)对于心理健康的教材期望是一本半自助的读物。

期望教材可以成为一本自助的书籍,有案例与课程主题配合,并配有测试能够了解自己的情况,有可行性的技巧可以自行调节。虽然心理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技巧也并非人人适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讲,期望获得一些基本的技能能够作为基本知识储备。

(4)同辈交流仍旧是学生在面对心理困境时的首要选择。

与同辈交流是学生在面临心理困境时的首选,从这个角度讲,同辈群体所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情况影响了求助行为的效果。而对于同辈群体整体的心理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更加大规模的、 普及型的教育或者活动去补充,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自助方法和技巧的普及很重要。

2 调查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必须兼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个性化特点。与之前的假设相比较,线上的授课方式需要更加的谨慎和控制,需要做到即能够提升参与感,又不过分从而引发隔离感。现代社会或者以后社会发展的趋势,网络仍旧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首选渠道,因此线上教学的方式仍旧需要重视,但是对线上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用性和聚焦性都需要有足够的体现,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主,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价值。在线上+线下的模式之外,需要去探索更丰富的线下多元化方式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及课程的个性化体验。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新

根据调研和访谈的结果,结合笔者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教学模式。

3.1 线下面对面主题授课+线上专题资源结合

这是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措施,这种授课方式的关键点在于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能否有机结合。线下教学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深入咨询或者应用的需求,这部分可以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弥补。线上教学需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短而精的策略方法。课程内容可以引用,但更建议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组成自己的线上资源包,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线上答疑讨论时间,如有条件可以由该校的课题组教师产出个性化的线上资源。理想的状况是能够有大数据的支持,可以给不同的学生推送个性化线上视频,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提升的要求,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该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3]。由此线下章节主题授课+线上问题解决指南+线上答疑讨论,也可以再结合现有的公共慕课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包。

3.2 线下主题授课+专题团体辅导+线上资源

第二种授课方式的尝试主要从学生对于线下体验活动的需求和好奇,以及同辈群体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的重要性出发。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必须经过实践,因此考虑在线上、线下讲授和互动的方式之外,在课程时间内开设有专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如人际交往主题、自信心培养主题、职业规划主题等。结合专题的团体辅导体验,从知识和技能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4]。这类授课方式需要结合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分和资源共同协作,也可能需要从整体上对于授课方式一个深层变革,但是笔者认为这一类的教育方式从长远来说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性更深远。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议

教材可以通过目标、 内容特性和教学特性3 个方面进行优劣判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材目标方面,大多数的教材都能够与课程目标相吻合,能够提出即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及发展的需要。教材的内容特性主要包含有内容的选择和内容的组合两个部分。结合该次调研中学生的需求来看,大部分教材主题内容的选择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内容的组织形式方面不同教材的差异较大。

结合调研和学生访谈的结果,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更看重实用性,弱化知识性。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知识点的兴趣度不高,过多概念和知识点的呈现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动机,而将概念等融合在案例中,结合自评测试是更加吸引学生的教材组织方式[5]。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本自助书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己的知识建构[6]。

最后在教材的教学特性上,心理健康的教材需注重引导和启发,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可以结合案例、 故事反思等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机会。

5 结语

该文所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的方式,是对调研结果的直观理解,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每种教学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去修正,这也是后续研究的主要任务。关于课程的教材改革,符合学生期待是一个方面,有利于课程评价和考核也需要同时被考虑,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该文没有涉及,也是后续进行实验和调研的重点。最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不是仅仅一个学期的课程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需要校内部门间的相互协作,紧密联系。期望该文提出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兄弟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的启发,促使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

猜你喜欢

线下调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